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试验管道上,采用Q235低碳钢进行管道不停榆补焊研究,对比了不停输补焊和停榆补焊焊接接头显微组织的变化,并研究了管道内水的流速对接头显微组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碳钢管道不停输补焊时,管内流动介质不断带走焊接区的热量导致焊接接头快速冷却,焊缝及粗晶区的晶粒形状和显微组织较停输焊接的有很大变化.焊缝的主要组织由晶界先共析铁素体和晶内针状铁素体组成,晶界先共析铁素体形态为细长的长条状,而且形成了沿晶界铁素体向晶内生长的不平衡组织侧板条铁素体.粗晶区的原奥氏体晶粒尺寸较停输补焊时有所减小,但形成了魏氏组织铁素体、粒状贝氏体和马氏体等不平衡组织,而且水流速度越大,粗晶区的高温停留时间越短,越容易形成不平衡组织.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低碳钢表面Cr-Ni激光合金化工艺,并对处理后的合金层组织与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Cr-Ni激光合金化可获得一特殊的显微组织形态,它不但具有高的硬度,而且有着极强的耐蚀性,由于激光的作用,使低碳钢的基体也产生了一定的强化效果。 相似文献
3.
借助金相和TEM分析了低碳钢经3GPa压力热处理后显微组织,并对其硬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低碳钢经3GPa压力,1000℃保温20 min的处理可获得马氏体;与盐水淬火相比,3GPa压力处理后获得的马氏体细小,且位错密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5.
6.
徐科;胡明磊;张维;胡斌;李冬升;刘仁才 《金属热处理》2025,50(1):81-87
为研究深冷处理对核电级低碳钢材料力学性能及组织演变的影响,利用显微硬度计、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等对经不同热处理工艺后20钢的力学性能及显微组织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回火处理促进部分残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以及碳原子的析出导致马氏体细化,使得硬度从淬火态的468.5 HV0.1提高至回火态的480.3 HV0.1;深冷处理促进试验钢中残留奥氏体转变为细小的板条状马氏体,同时,深冷处理引起试验钢中的马氏体产生晶格畸变,使得组织内应力和位错等缺陷增多,进而促进马氏体中碳原子的析出,导致析出强化作用增强,致使试验钢经淬火-深冷-回火处理的硬度提高至495.3 HV0.1。 相似文献
7.
8.
对采用不同热处理工艺的桥梁钢在3.5%NaCl溶液中和人工海水中分别进行了极化曲线测量和周期浸润加速腐蚀试验,采用失重法和腐蚀产物分析研究了腐蚀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经回火处理后,桥梁钢的组织由粒状贝氏体非平衡组织向回火索氏体平衡组织转变,晶粒细化、组织更为均匀,因此具有更好的耐腐蚀性能。经过640℃回火处理后的钢耐腐蚀性最佳。周期浸润腐蚀试验中的锈层能对钢基体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轧态粒状贝氏体组织钢外锈层中FeOOH的α/γ比较低、内锈层的α-Fe较高,锈层保护性较差。 相似文献
9.
10.
11.
LiYe-sheng WuZi-ping ZhuYin-lu ChenHui-huang 《材料热处理学报》2004,25(5):105-109
The conventional middle and high carbon spring steels have some drawbacks in properties,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s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automobile, a new low and middle carbon spring steel 35Si2CrMnVB, C0.34, Sil.66, Mn0.80, Cr0.67, V0.13, B0.001, P0.011, S0.014 wt.%, has been developed. Comparison between the new spring steel 35Si2CrMnVB and the conventional spring steel 60Si2MnA, C0.61, Si1.75, Mn0.76, P0.021,S0.018 wt.%, shows that the new spring steel has not only high strength, good ductility, good comprehensive mechanical properties, but also low decarbonization tendency, sufficient hardenability and high elastic sag resistance, etc.. The microstructure change in quenched steel caused by the decreasing of carbon contents is detected through metallographic observation, the new low and middle carbon spring steel 35Si2CrMnVB after quenching is composed of almost lath martensite with high dislocation density and only a little martensite with twin structure. It is testified that to develop low carbon spring steel with more excellent properties for automobile is feasible. 相似文献
12.
利用电化学、金相、能谱等方法, 研究了低碳贝氏体钢在表面锈层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后, 在含Cl-环境中的继续腐蚀行为. 实验发现, 低碳贝氏体钢和作为对比材料的低碳钢试样的表面锈层受损伤后, 在继续腐蚀过程中均能很快得到修复. 在损伤程度与继续腐蚀时间相同的条件下, 低碳贝氏体钢的锈层电阻与损伤修复率均高于低碳钢. 低碳贝氏体钢基体/锈层界面的断裂韧性高于锈层本身.在受外界作用时, 锈层不会沿基体/锈层界面彻底脱落从而在基体表面保存残留锈层. 残留锈层能明显促进新锈层在损伤部位的形成. 原有锈层与损伤部位新形成的锈层中Cu和Cr含量接近, 并与钢基体的含量相当.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研究了淬火温度对高Ti低合金耐磨钢组织转变、析出相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组织演变和力学性能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试验钢经不同温度淬火和200 ℃回火后的组织均为高位错密度板条马氏体;析出相尺寸主要为微米-亚微米-纳米三种尺度,微米级析出相呈杆棒状,亚微米以及纳米析出相呈球状,马氏体板条上分布着细小的(Ti, Mo)C析出相。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试验钢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维氏硬度均先升高后降低,均在920 ℃时有最大值,分别为1248 MPa、1535 MPa和434 HV,此时伸长率为10.0%。随淬火温度升高,纳米级析出相逐渐回溶,数量减少且尺寸逐渐长大,沿轧制方向被压扁拉长的原奥氏体晶粒尺寸以及马氏体板条块尺寸略有增大,但马氏体板条宽度却无明显长大。大量的弥散分布的5~10 nm的(Ti, Mo)C粒子是促进耐磨钢硬度升高的主要因素。细小的(Ti, Mo)C析出相逐渐长大以及原奥氏体晶粒的增大都不利于耐磨钢硬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低碳马氏体形成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尽地探讨了铁合金中奥氏体发生"相内分解"的可能性,以及碳原子的集析在低碳马氏体相变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小角界面束状机制",以阐明低碳马氏体的形成。对低碳淬火钢中,为什么薄板晶的厚度相近,各薄板晶之间为何生成厚度基本相同的残留奥氏体薄膜,在块区内的板状晶为什么是K-S关系和N-W关系交替出现,各板状晶相互间的取向差为何是小角差,而相邻块区之间成孪晶关系,以及低碳马氏体的显微组织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解释。论证了在低碳马氏体相变过程中的确需要依靠"相内分解",在高碳奥氏体旁边形成低碳区,通过改变薄板晶的晶体取向来降低系统应变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