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不同连接形式、不同荷载组合作用下有轨电车预制轨道梁与路基桩连接节点区域的受力性能及变形特征,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整体结构三维精细化模型,对预制装配式连接节点湿式连接与干式连接进行分析,并针对混凝土强度等级、连接装置数量等进行参数化分析,数值分析结果可为装配式连接节点的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一种新型桩板结构路基首次在上海松江有轨电车工程应用,沿市政道路铺设且与道路基础存在较大结构差异,运营期易产生差异沉降。为研究有轨电车桩板结构路基与道路路基横向差异沉降规律,将有轨电车轨道与道路作为整体研究对象,通过离心模型试验分析路基土应力历史、轨道与道路位置关系以及荷载分布形式对路基横向差异沉降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土体应力历史对差异沉降有显著影响;有轨电车桩板结构路基与道路路基沉降均在运营初期发展迅速,运营6个月后沉降速率放缓;地基土的沉降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桩端下卧层的压缩厚度约为4m;单侧汽车荷载对有轨电车桩板结构偏载作用明显,有轨电车轨道与道路过渡区最大差异沉降率达4.37‰,有轨电车系统横向最大差异沉降率达2.42‰,需要进行必要的过渡处理。  相似文献   

3.
路基沉降直接导致无砟轨道结构发生几何变形,过大的路基沉降甚至会破坏轨道结构,影响列车的行车安全。因此,如何控制无砟轨道路基沉降是工程界非常重视的问题之一。本文以弥勒有轨电车路基沉降控制为实例,对路基沉降原因及控制方法进行探讨,结合地质勘察资料及工程经验,采取软土地基换填、强化基床结构层及板式无砟轨道结构预留沉降处理条件等方法,有效控制了弥勒有轨电车路基工后沉降,为相关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现有的装配式乡村住宅建造实例为基础,提出了三种技术路径,即“建筑设计、结构保温一体化、房屋建造过程全装配”。通过进一步明确新型装配式住宅的“非等同现浇”抗震设计方法,结合多种装配式建筑技术的集成应用,本研究从乡村住宅轻量化、模块化、装配化的角度出发,指出其具备快速建造、构件可拆卸移动、节省人工、保证施工质量、绿色节能等特点,从而能够实现全寿命周期内的高效益建造运维目标。该研究为藏区广大乡村地区的装配式住宅建造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5.
刘逐浪  尹小康 《建筑技术》2021,52(12):1508-1511
装配式混凝土框剪结构吊装、定位施工及基于BIM技术的全流程控制,其核心技术为建立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混凝土框剪结构的全流控制体系.作为实现装配式建筑关键,BIM技术为应用项目的 建造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在施工难点部位进行建模和工序模拟,实现了高效建造.  相似文献   

6.
预制装配式变电站设计和建造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110kV变电站的建设,研究装配式变电站的设计和建造技术,指出装配式混凝土柱-钢梁的混合结构能够实现全装配化施工.对于装配式结构的预制混凝土柱与现浇基础的连接,采用预应力压接式柱脚.最后简要介绍装配式围墙和防火墙及装配式110kV齐梁变电站试点工程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随着建筑业转型升级,装配式建筑得到广泛应用,而标准化设计和信息化管理在装配式建筑建造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本文介绍了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中的应用,并展望未来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以成都某轨道交通盾构区间下穿有轨电车为例,结合成都砂卵石地层特点,通过MIDAS GTS数值模拟软件,对盾构区间下穿有轨电车路基的沉降影响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盾构隧道下穿有轨电车路基时,不考虑地基加固,最大沉降量为12.3 mm;考虑采用CFG桩复合地基加固时,最大沉降量为7.5 mm。完全满足有轨电车无砟轨道平顺性及沉降要求,为工程实施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全装配框架结构体系的建造特点,为体现装配式建筑工业化建造方式,通过采用一体化建造技术,实现装配式建筑建造效率效益提高、工期缩短、成本节约,实现工业化、社会化大生产。主要介绍全装配框架结构的特点和设计实现措施,以及全装配框架结构对一体化建造技术的需求,从一体化建造方式的具体技术展开介绍全装配框架结构实现一体化建造的途径。同时,结合工程案例总结全装配框架结构中一体化建造技术的具体应用和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10.
正北京市首个不设围墙的公租房项目——郭公庄车辆段一期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目前部分建筑已经结构封顶,今年年底有望迎来首批住户。该项目也是北京市在建的规模最大的全装配式建造的公租房社区。项目的主体结构和内部装修全部按照"装配式建造方式"进行设计和建造。主体结构采用装配式剪力墙结构(PC结构),预制构件的部位包括外墙、  相似文献   

11.
目前装配式建筑成为建筑业研究的焦点,对装配式建筑的优点以及不足进行总结,并指出装配式建筑在管理方面暴露出的问题。将BIM技术引入到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具体阐述了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中贯穿设计、生产、建造以及运营维护环节,拥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罗佳宁  张宏  王涛 《新建筑》2022,(4):42-47
文章从产品思维和真实建造两个角度探索系统集成方法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成效和潜在价值。通过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八代轻型结构房屋系列产品案例,展示和分析建筑模块化设计、系统集成设计、高速装配技术、构造节点和设备系统,以及基于BIM+物联网的建造优化与管理技术的应用实践,并进一步探讨产品思维和真实建造在装配式建筑系统集成方案设计和技术应用方面的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以期为装配式轻型结构建筑的新型工业化设计与建造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从制造业和建筑业发展线索出发,探索两者的历史渊源、当代思辨和趋同特征,探讨产品思维下系统集成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成效和潜在价值。并通过澳大利亚轻型结构房屋的系列产品案例,结合跟踪项目的设计与建造过程、装配式建筑工程企业调研、相关从业人员访谈、工厂和工地资料搜集等,分析当下基于产品思维的装配式建筑系统集成在设计与建造中的具体应用,并进一步探讨产品思维下系统集成技术在促进设计建造一体化、优化设计建造流程和提升终端用户体验三个方面的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以期为当下与未来中国装配式轻型结构建筑的新型工业化设计与建造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结合110kV变电站的建设,研究了几种装配式结构的设计和建造技术,并指出装配式混凝土柱.钢梁组合结构能够实现全装配化施工.对于装配式结构的预制混凝土柱与现浇基础的连接,采用了新颖的预应力压接式柱脚.简要介绍了装配式110kV齐梁变电站试点工程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国内外高速铁路无碴轨道及铁路路基基床研究的发展现状.针对高速铁路列车、轨道、路基相互作用问题,提出了将板式轨道和路基基床结构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了三维空间轨道板-路基模型,对板-路基系统在列车静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和变形进行分析,为板式轨道和路基基床的设计和力学参数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建造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是其发展的根本和关键。分析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技术的发展背景,从设计、生产、装配一体化的角度对装配式混凝土建造技术进行了系统阐述。以裕璟幸福家园项目为例,介绍了"研发、设计、采购、制造、管理"的装配式建筑REMPC管理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以科研设计一体化为技术支撑,以EPC管理为保障手段,提高了工程建造效率与质量。最后对装配式建造关键技术进行展望,从技术的突破带动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简要回顾了几种典型装配式结构体系(内浇外挂结构、叠合式装配结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含饰面集成)、装配整体式框架-核心筒结构、全装配式框架结构)的项目情况,对项目中的关键技术(叠合式结构计算分析与构造、预制剪力墙分析与连接构造、预制框架梁柱节点构造等)与工程问题(生产、安装效率与连接质量等)做了简单介绍。对近年来装配式建筑行业推广中所涉及的设计理论、工程构造及建造效率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并对装配式结构的优化与中远期目标进行了设想。提出可通过逐步提升预制构件的应用比例及自动化安装程度来实现全面工业化的建筑产品,达到绿色可持续发展与向工业化转型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高成本是阻碍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原因之一。文中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因素筛选,构建了装配式建筑建造成本结构模型,应用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程度、信息技术应用、施工管理制度体系、产业链完整性是装配式建筑建造成本的关键影响因素,且市场环境在两个路径中均存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近十年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工程实例的现状分析,寻找装配式建筑目前尚存在的问题,比较预制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现浇建造方式的区别,从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出发,解读装配式建筑基本理念与技术路线,提出装配式住宅标准化设计与部品化建造相结合的可持续建设理念。并且基于通州台湖公租房项目模块式快装地面供暖系统、给水集成系统、同层排水系统的装配式集成技术应用的深入研究,阐述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机电系统标准化设计、工厂化预制与现场装配的整体解决方案,提出设计、建造、装修一体化发展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装配式建筑存在的问题,本项目从结构体系、设计方法、标准规范、BIM应用技术四个层面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创新,提出了多套新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建立了相应的设计方法,突破等同现浇原则限制,促进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的发展;构建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标准体系,突破制约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发展的标准化瓶颈;研发我国自主的BIM全流程集成应用系统,解决了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BIM应用技术国产化的“卡脖子”难题。研究成果提升了我国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技术水平,促进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