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聚丙烯酸酯织物涂层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德峥  苗郁 《染料工业》2002,39(1):32-34,2
以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与丙烯酸为单体,N-羟甲基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自交联织物涂层剂,经实验确定最佳反应条件:m(丙烯酸丁酯):m(丙烯酸乙酯):m(甲基丙烯酸甲酯):m(丙烯腈)=7.0:1.2:0.8,丙烯酸,交联剂,乳化剂和引发剂的用量分别为单体总质量的2.5%,3.5%,4.0%和0.3%,种子和外壳的反应温度分别为80℃和85℃,反应时间为3小时和6小时,应用实验结果表明,聚丙烯酸酯乳液膜拉伸强度可达2.2MPa,涂层织物耐静水压可达5.1KPa。  相似文献   

2.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HSGC)对各类合成树脂乳液中未反应的残余单体,如醋酸乙烯酯、丙烯腈、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异辛酯等的含量进行测定,以便用于检验和控制生产过程中聚合的程度以及确定最高未反应单体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以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乙酯(E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AA)和含磷单体为共聚单体,采用预乳化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PSA(结合磷型苯丙共聚乳液胶粘剂),并在PSA中添加少量无机阻燃剂APP(聚磷酸铵)制备CPSA(复合型阻燃胶粘剂)。系统研究了含磷单体和APP含量对乳液稳定性、胶膜剥离强度、涂层阻燃性和热性能等影响。结果表明:当m(St+BA+EA+MMA+AA)=40 g、m(St)∶m(BA)∶m(EA)∶m(MMA)∶m(AA)=16∶90∶60∶24∶5、w(含磷单体)=4%和w(APP)=12%(相对于单体总质量而言)时,可制成稳定性、剥离强度和阻燃性能俱佳的CPSA。  相似文献   

4.
采用过硫酸铵作为引发剂,N,N-二甲基双丙烯酰胺作为交联剂,通过水溶液共聚法制备了丙烯酸、丙烯酰胺、丙烯腈高吸水性共聚物,探讨了合成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对高吸水性树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单体配比n(丙烯酸)∶n(丙烯酰胺)∶n(丙烯腈)=15∶4∶6,引发剂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0.05%,交联剂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0.015%,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3 h,中和度为75%的条件下,所得高吸水性树脂的吸去离子水能力可达990 g/g以上,吸0.9%氯化钠溶液能力达190 g/g以上。  相似文献   

5.
核壳型苯丙乳液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种子乳液和预乳化工艺,以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AA)为单体,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为混合乳化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苯丙乳液。探讨了乳化剂、引发剂、丙烯酸对乳液性能的影响。合适的反应条件为:MMA∶BA∶St∶AA=14∶25∶16∶2,乳化剂用量为3.2%,引发剂用量0.35%~0.42%,温度80℃。  相似文献   

6.
以BA(丙烯酸丁酯)和EA(丙烯酸乙酯)为软单体、MMA(甲基丙烯酸甲酯)为硬单体、混合羧基单体MAA(甲基丙烯酸)和AA(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为阴/非离子型复合乳化剂、过硫酸钾(KPS)和亚硫酸氢钠(Na HSO3)为引发剂,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了碱溶性丙烯酸酯乳液。研究结果表明:当m(软单体)∶m(硬单体)=2∶1、m(AA)∶m(MAA)=0∶1且w(—COOH)=7%(相对于单体总质量而言)时,乳液的Tg(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5.5℃、碱脱时间为11 min、耐水性(吸水率26.91%)相对最好、单体转化率(95.87%)和固含量(47.12%)相对最大,说明该乳液在热碱性条件下易脱胶且耐水性较强,完全满足啤酒贴标胶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7.
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作复合单体,丙烯酸为功能单体,通过预乳化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合成了核壳型丙烯酸酯乳液,讨论了反应温度、乳化剂用量、核壳单体质量比以及丙烯酸加入量对乳液性能以及漆膜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用TEM对乳胶粒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预乳化半连续滴加法,当复合乳化剂SDS与OP-10质量比为2:1且总用量为4%,核、壳层中甲基丙烯酸甲酯与丙烯酸丁酯的质量比分别为3:7和4:1,核壳总单体质量比为1:1,丙烯酸质量分数为4%,核层和壳层反应温度分别为70℃和80%时,可以合成黏度适中、乳胶粒粒径分布均匀、稳定性好和漆膜力学性能优良的核壳型丙烯酸酯乳液。  相似文献   

8.
以BA(丙烯酸丁酯)、MMA(甲基丙烯酸甲酯)、AA(丙烯酸)和HPA(丙烯酸羟丙酯)等作为主要单体,GMA(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作为交联剂,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自交联型水基丙烯酸酯胶粘剂乳液,并将其应用于PVC(聚氯乙烯)/织物的粘接。研究结果表明:当m(软单体)∶m(硬单体)=5∶5、w(复合乳化剂)=3%4%、w(引发剂)=1.0%和w(GMA)=4%(均相对于总单体质量而言)时,胶粘剂乳液的综合性能相对最好,其平均粒径为126.8 nm、乳液稳定性良好、胶膜吸水率(4.23%)相对较低、耐热性相对较好且PVC/织物的剥离强度(28.3 N/25 mm)相对最大。  相似文献   

9.
南粉益  杨鸿鹰  胡静  闫海龙  沈哲 《应用化工》2011,40(11):1957-1959,1967
以丙烯酸长链酯、丙烯酸丁酯及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原料,合成了聚丙烯酸酯吸油树脂。考察了单体配比、交联剂和引发剂用量、搅拌速度对树脂吸收煤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合成条件为:引发剂过硫酸铵用量为单体质量的2.85%,交联剂用量为单体质量的1.1%,搅拌速度为190 r/min,单体配比丙烯酸十二酯:丙烯酸十六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的质量比为5:2:1:1,在该条件下合成的吸油树脂具有较好的吸油和保油性能,对煤油的吸收倍率是自重的4倍多,保油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0.
采用预乳化工艺和种子乳液聚合技术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苯丙乳液,并讨论了引发剂、乳化剂、单体、反应温度、聚合工艺等对乳液合成的影响。最佳反应条件为:m(引发剂)∶m(总单体)=0.4∶100.0,m(乳化剂)∶m(总单体)=2.2∶100.0,m(苯乙烯)∶m(丙烯酸丁酯)=1∶1,反应温度控制在80~82℃。  相似文献   

11.
抗菌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昌辉  谢瑜  徐旋 《化工进展》2007,26(9):1237-1242
综述了国内外有机、无机、复合抗菌剂研究进展,探讨了抗菌剂在今后几年内的发展方向,指出高分子有机抗菌剂、纳米抗菌剂及复合型抗菌剂将是今后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2.
比较了几种锚定剂的粘度、用量、稀释剂种类等对溶剂型有机硅隔离剂基本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粘度5~20mm2/s,pH值5~6,CH3/Si值08~09,稀释剂为180#汽油的聚甲基烷氧基硅氧烷是一种较好的锚定剂。  相似文献   

13.
采用聚合方法得到1种可在静电复印机使用的青蓝色色粉。讨论了交联剂、剥离剂对色粉软化点、熔体指数、粘流温度的影响;对着色剂对色粉荷电性能的影响及与树脂分子间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及其衍生物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杨惊  沈一丁 《化工时刊》2004,18(12):12-15
目前对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研究热点是降低游离甲醛含量、提高耐贮存稳定性和固含量。本文分析了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和性能问的相关性,介绍了降低游离甲醛含量、提高树脂稳定性和固含量的途径。并综述了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及其衍生物在各工业领域的研究现状、作用机理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一种新型水基防锈净洗剂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爱娟  丁洁 《辽宁化工》1997,26(1):18-19
本文利用表面活性剂的和一些辅助剂以水为溶剂制备了一种净洗剂、此种净洗剂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内的大部分净洗的指标,并具有无毒、高效、不污染环境、节能、节油、防锈、防腐蚀性能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对助剂在水分散粒剂中的作用原理、应用现状、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分散剂的作用及应用品种。着重论述了表面活性剂在水分散粒剂中的发展趋势,指出了专用型表面活性剂、分子量大的分散剂、表面活性高、环境相容性好的新型表面活性剂是当今表面活性剂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塑料用化学发泡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发泡剂的发展、分类以及国内外产品概况,重点从化学发泡剂、吸热性泡剂、复合型发泡剂、发泡剂母料等方面概述了发泡剂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聚合物消光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英涛 《上海涂料》2004,42(3):37-38
简单介绍了消光机理、消光剂的定义及分类,并对无机消光剂和聚合物消光剂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种水溶性无毒清洗、缓蚀剂的配方的研制,介绍实验方法,实验原理,讨论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丙烯酸类复鞣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亮 《江西化工》2001,(3):36-38,56
研究了丙烯酸树脂复鞣剂及丙烯酸加脂复鞣剂的制备,并探讨了多种单体成份对复鞣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