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溶胶-凝胶法制备PZT铁电薄膜的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在Pt/Ti/SiO2/Si衬底上制备了光滑均匀的PZT(50/50)铁电薄膜。用XRD、FT-IR反射光谱、Raman光谱以及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薄膜随热处理温度的结构变化过程以及薄膜中有机物的挥发。Raman光谱给出了薄膜中三方和四方相共存及转变的结构变化信息。AFM揭示了PZT薄膜中钙铁矿相的形成是从焦绿石结构中转变而来的,其生长机制可用Rosettes生长模型来解释。薄膜中相交约120°交角的3条延伸的界面线则是为了释放薄膜中的应力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吡咯与二茂铁甲醛的缩合反应合成了含茂类金属的共轭高分子-聚[吡咯-2,5-二(二茂铁甲烯)](PPDFcE)及其前聚物聚[吡咯-2,5-二(二茂铁甲烷)](PPDFcA).通过红外、核磁、紫外,元素分析鉴定了产物及其前聚物的结构。利用DSC、TGA及TGA-IR测试分析了所合成聚合物的热学性质,紫外光谱表明PPDFcE的能隙为1.13eV,属窄能隙共轭聚合物,经碘掺杂后产物的电导率在10^-7S/cm,而掺杂TCNQ的产物的导电率达到了10^-2S/cm。  相似文献   

3.
聚苯胺/石墨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根据石墨的层状结构,以可膨胀石墨(KP)或膨胀石墨(EP)为模板,应用原位聚合法成功制备了聚苯胺(PANi)石墨导电复合材料。通过FT-IR、XRD、SEM和电导率测量等手段表征了其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PANi/EP的电导率与单一组分相比,都有大幅度提高,而PANi/KP的电导率介于两组分之间,PANi/EP的电导率高于PANi/KP复合材料4-5倍。XRD证明,膨胀石墨与聚苯胺复合大大提高了聚苯胺的结晶度,改善了聚苯胺的结构缺陷。FT-IR表明聚苯胺的特征吸收峰发生了位移,表明KP或EP的表面官能团与聚苯胺之间发生了氢键或共轭作用。  相似文献   

4.
医用TiO2/SiO2薄膜表面共价键合肝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戊二醛作为偶联剂研究了TiO2与SiO2-TiO2生物陶瓷膜表面固定肝素,利用红外光谱(FT-IR)和X光电子能谱(XPS)的测量结果表征薄膜表面肝素化前后的结构和组成:对接触角和体外血液相容性的研究表明,肝素化处理后,薄膜表面的亲水性和抗凝血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类金刚石薄膜的紫外辐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射频等离子体方法制备的类金刚石(以下简称DLC)薄膜样品进行了紫外辐照,采用电阻率,Raman光谱及红外光谱研究了紫外光(以下简称UV)辐照对DLC薄膜结构与特征的影响,Raman光谱表明:紫外光对DLC薄膜中SP^3C-H键的破坏作用非常明显,红外(IR)光谱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果,经UV辐照后,DLC薄膜的电阻率呈变小趋势,这说明薄膜被强烈氧化,最后呈现石墨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用二胺在碳纳米管上引入胺基团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为了在碳纳米管上引入胺基团,先对CVD法制备的多壁碳纳米管进行了有效的纯化和功能化,用TEM观察了纯化过程中的杂质变化和碳纳米管的形态结构,然后用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EC)缩合剂使功能化了的多壁碳管和乙二胺反应,并采用FF-IR红外光谱和Raman光谱对反应前后的碳管进行了表征。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反应前红外光谱中在1709cm^-1处有羧基的吸收峰,说明碳纳米管的端口及侧壁已被有效功能化;反应后在1581cm^-1出现吸收峰表明二者通过酰胺键连接起来,增强了碳纳米管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Raman光谱中反应前后D峰和G峰无明显区别,表明反应前后碳纳米管结构未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高抗冲聚苯乙烯/纳米TiO2(HIPS/nano—TiO2)复合材料的吸光及光老化性能,以紫外-可见光(UV—Vis)吸收光谱表征吸光性能,以傅里叶红外(FT—IR)及熔体流动速率(FMI)表征老化样品的结构.结果表明,与钛白粉相比,锐钛矿nano—TiO2对紫外光的吸收加强,但对可见光的反射率咯低.复合材料对250-400nm区域的紫外光有较强吸收,且随纳米质量含量的提高而增强.钛白粉也可提高复合材料的紫外吸收性能,且能大幅度提高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锐钛矿nano—TiO2在老化样品中发挥了刚性粒子增韧作用.光老化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明显优于HIPS老化样品,冲击强度可提高30%以上.光老化集中于HIPS的聚1,4-丁二烯(PB)相,老化以断链方式为主.  相似文献   

8.
对在不锈钢基体上用离子束混合技术沉积的C-SiC涂层,进行了二次离子质谱(SIMS)及傅氏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I-IR)的分析。研究了不锈钢基体涂覆前后的H^ 辐照的氢浓度分布以及H^ 辐照前后涂层的红外光谱振动吸收峰的变化,对SiC涂层阻氢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首次以煤沥青为单体,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在对甲苯磺酸的催化作用下合成了缩合多核芳烃(COPN)树脂,采用傅立叶红外分析(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研究其反应机理;采用扫描电镜(SEM)对反应过程中生成的中间相小球的尺寸变化分析COPNA树脂的生成情况,采用热重(TGA)研究COPNA树脂的热稳定性,研究表明,该反应为阳离子型聚合反应,所获得的COPNA树脂具有较高的耐热性,在氮气中的热降解起始温度为410℃。  相似文献   

10.
潘晓燕  马学鸣  尤静林  朱丽慧 《功能材料》2003,34(2):192-193,196
采用沉淀-胶溶-絮凝法,以偏钛酸为反应物.制备出锐钛矿型纳米TiO2粉末.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高温Raman光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采用高温Raman光谱仪对所制备的纳米TiO2从25~1200℃进行了原住Raman光谱研究。温度较低时,锐钛矿相的Raman谱峰明显可见.由于高温下Raman信号减弱,随着温度升高,Raman特征谱峰逐渐减弱以至于全部消失,仅显示出几个宽宽的凸起。同时,高温Raman光谱存在明显的温度效应,因而导致了随温度升高144cm^-1和196cm^-1谱峰的蓝移,640cm^-1谱峰的红移以及谱峰宽化。  相似文献   

11.
富勒烯-吲哚二元化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肌氨酸与不同的氮-烷基取代的3-吲哚醛反应生成的氮Ylide,通过1,3-偶极环加成反应,合成了五个C60-吲哚二元化合物,用^1H NMR、FT-IR、UV-Vis等作了结构表征并研究了它们的荧光特性。五个化合物的荧光性质相似,在大约708nm处C60荧光发射最强,与母体C60相比,量子产率增加了约4倍,荧光寿命约为1.2ns,与母体C60相似。  相似文献   

12.
用化学氧化法制备导电聚苯胺(PANI)和聚邻甲苯胺(POT)。借助FT—IR和UV—Vis等分析手段研究了两种导电聚合物在结构和性能上的差异。结果表明,聚邻甲苯胺中甲基的空间位阻效应远大于诱导效应和超共轭效应。空间位阻导致聚邻甲苯胺的分子链发生扭转,链间间距增加,电荷的链内扩散和链问跃迁变得困难,因此其导电性低于聚苯胺。此外,由于聚邻甲苯胺存在甲基的空间位阻效应,它的UV—Vis和FT—IR的部分吸收峰与聚苯胺相比发生紫移。  相似文献   

13.
通过FT-IR、XPS格荧光光谱研究了离子注入对纳米Si3N4结构的影响,发现离子注入改变了材料中游离硅(a-Si)的结构,使其变成了SiNn(n-1,2),荧光谱研究表明纳米Si3N4具有明显的量子限制效应,并且荧光峰的位置和强度存在不稳定性,根据实验结果给出了纳米Si3N4的能级结构图。  相似文献   

14.
预氧化各温区纤维经超声蚀刻处理后,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其皮层和芯部的形貌差异,并借助Raman光谱证实了预氧化纤维皮层和芯部的化学结构差异。结果表明预氧化初期195~225℃预氧化纤维整体预氧化程度低,纤维皮层和芯部的结构几乎没有差异;预氧化中后期235~265℃预氧化纤维芯部的稳定化程度较皮层低,芯部被蚀刻溶解,皮、芯形貌差异明显;经275℃预氧化后,纤维芯部稳定化程度提高,无论皮层还是芯部都呈现不溶性;最终的预氧化纤维出现了宽化的石墨特征Raman散射峰,但皮层的衍射峰较芯部更为宽化,反映出皮、芯化学结构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用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及紫外-可见光谱(UV/VIS)研究了在氩(Ar)气氛下制备的C60薄膜的表面形貌、结构及光吸收特性。发现其UV/VIS的强度和吸收峰位置明显不同于在真空中制备的C60薄膜。与真空中制备的C60薄膜比较,所研究薄膜的红外谱没有变化,但X射线衍射表明其结构从面心立方(fcc)相变成fcc相与六角密堆(hcp)相的混合相。AFM表明,在Ar气氛中制备的C60薄膜有较大的表面粒子,并且表面生长岛更尖锐。这将有利于C60薄膜的场电子发射。  相似文献   

16.
非晶ZrO2-SiO2系薄膜及微细图形的制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溶胶-凝胶与化学修饰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ZrO2-SiO2系薄膜,研究了这种凝胶薄膜的FT-IR光谱特性及随紫外线照射时的变化,发现在1600-1400cm^-1之间有一些与含锆螯合物相关的峰,这些峰值随紫外线照射而减弱,表明这些螯合物发生分解,伴随着螯合物的分解,薄膜的乙醇中的溶解能力也发生变化,利用这特性,紫外光通过掩膜照射凝胶薄膜,用有机溶剂溶洗后,获得凝胶薄膜的微细图形,再进行热处理,消除薄膜中的有机物就可得到非晶质ZrO2-SiO2系薄膜的微细图形。  相似文献   

17.
以AIBN为引发剂在氯仿溶剂中成功地合成了耐热型苯乙烯-苯乙烯/N-(α-甲基-丁酯基)-马来酰亚胺共聚物(St-co-BAM)。通过IR、TG、DTA对共聚物的表征,研究了其耐热性能;讨论了单体全程配比、温度、引发剂浓度对共聚合初始速率的影响,测得共聚合总活化能Ea=76.2kJ/mol,共聚合增长活化能Ep=13.4kJ/mol,比一般的正常乙烯基单体Ep值小。  相似文献   

18.
含氮杂环聚醚砜酮的羟基化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NaBH4作还原剂对含有二氮杂萘酮结构的聚醚砜酮(PPESK)进行羟基化改性。用FT-IR和^1HNMR对还原后的聚醚砜酮(PPESK-OH)的结构进行表征,研究了反应时间、温度、溶剂及反应物浓度的还原反应的影响,并讨论了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PPESK在DMAc中间NaBH4作还原剂的反应对于羰基的浓度为二级反应,反应活化能为44.2kJ/mol。  相似文献   

19.
用合成的含羧基端羟基聚氨酯树脂,通过强外力乳化可形成稳定的水性聚氨酯乳液,与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等单体共聚,合成具有核壳结构的聚氨酯-丙烯酸酯接枝乳液,通过接枝乳液和共混乳液的性能差别对比,及DSC,FT-IR,粒径分析及力学性能测试分析表明,在聚氨酯-丙烯酸酯接枝乳液中,聚氨酯与丙烯酸酯发生部分交联形成稳定的核-壳结构,文中还对聚氨酯-丙烯酸酯接枝乳液的交联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溶胶-凝胶法制备无机复合膜催化材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正硅酸乙酯(TEOS)、硝酸铁和银酸铵为原料,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Fe-Si-O和Mo-O溶胶,通过浸渍-提拉法,分别制得了Fe-Si-O薄膜(以载玻片为基板)和MO-Fe-Si-O薄膜(以多孔α-Al2O3为基质材料).考察了制备工艺条件对Fe-Si-O成膜的影响,采用DTA、XRD和SEM等技术研究了热处理条件对Mo-Fe-Si-O薄膜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胶粘度、衬底材质、浸渍时间、提拉速度等是影响Fe-Si-O成膜的主要因素;溶胶-凝胶法制备的Mo-Fe-Si-O/α-Al2O3无机复合膜热处理温度达到650℃以上,即能形成比较明显的结晶相,薄膜经高温焙烧(700℃)-冷却反复5次,膜表面没有出现剥离和开裂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