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18Cr18Mn钢为对象,对高压一底吹氮法高氮钢冶金动力学机理进行实验研究.温度分别为1860,1890,1920K时测得氮在18Cr18Mn钢中的表观传质系数分别为3.809×10-3,4.061×10-3,5.743×10-3m/min;温度为1890 K、压力分别为0.5,1.0,1.5 MPa的情况下,底吹40 min后钢中的氮含量基本达到饱和.实验结果表明,增氮反应既不是一级反应也不是二级反应,而是由界面化学反应及液相边界层扩散混合控制的反应.  相似文献   

2.
在高压釜内对18Cr18Mn钢进行了底吹氮气的增氮实验研究.实验条件下,钢中增氮速率随时间减小,底吹增氮效果在前20 min较好;在0.5 MPa压力下,底吹流量为0.12,0.18,0.24 m3/h时,钢液中的表观传质系数βN分别为1.690×10-3,3.201×10-3和5.765×10-3m/min.  相似文献   

3.
4.
《化工机械》2017,(1):12-16
通过电化学测试方法,对高氮钢在含Na_2S饱和CO_2溶液中的腐蚀电化学行为进行研究,得到高氮钢的钝化稳定性和腐蚀规律。在含Na_2S的饱和CO_2腐蚀介质中,Cr13的钝化膜表面载流子密度最大,钝化稳定性最差,耐蚀性最差,316L钢较好,高氮钢最优。随着Na_2S浓度的增大,高氮钢的点蚀电位下降,钝化区间变窄,维钝电流变大,钝化膜层的电荷传递电阻降低,高氮钢钝化稳定性能变差,耐蚀性变差。随着温度的升高,高氮钢的自腐蚀电位和点蚀电位均下降,维钝电流增大,钝化膜表面的载流子浓度也增大,且其电荷传递电阻和膜层电阻也降低,钝化稳定性下降。  相似文献   

5.
《化工机械》2017,(2):160-163
采用循环极化电化学测试方法,在不同浓度的Cl~-和HCO_3~-混合溶液中对高氮钢进行电化学测试,根据循环极化曲线滞回环面积的大小以及点蚀表面形貌特征,分析高氮钢在Cl~-/HCO_3~-共存环境中的点蚀敏感性。结果表明:高氮钢在Cl~-/HCO_3~-共存环境中的点蚀行为为钝化膜破裂型点蚀;高氮钢点蚀行为受Cl~-和HCO_3~-两种离子协同作用的影响,点蚀敏感性随Cl-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Cl~-浓度低于0.025mol/L时,高氮钢的点蚀敏感性随HCO_3~-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Cl~-浓度较高时,点蚀敏感性随HCO_3~-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6.
苏红梅  文毅 《山东化工》2010,39(7):52-53,56
研究了直读光谱仪分析钢中氮。确定了分析样品的处理方法、氮的光谱分析线、狭缝位置、最佳分析条件、共存元素的影响和校准曲线的拟合等。氮元素的分析检出限DL为0.0005%,背景值BEC为0.014%,本法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相似文献   

7.
介绍尿素熔融喷浆造粒法生产高氮高钾三元复混肥的工艺、设备和配方设计,针对蔬菜型复混肥(20-7-18)、果树型复混肥(18-7-20)两种配方,讨论了生产过程的操作特点和控制要点.对生产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如养分比例波动,成粒率差,细粉进入成品,结块等)以及解决的方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8.
9.
文毅  苏红梅 《山东化工》2015,(1):91-92,96
研究了氧氮分析仪对钢中氧、氮的分析,探讨最佳的样品制备和分析条件,通过控制好空白值、分析参数、样品制备、仪器校准等要素,成功地测定钢中氧氮含量,具有良好的准确度,满足GB/T11261-2006和GB/T20124-2006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0.
高氮原料的催化裂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FCC催化剂碱氮中毒机理、含氮化合物的转化等角度分析了含氮化合物对催化裂化的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已工业化和在研的各种高氮原料直接催化裂化技术进行了概述,展望了高氮原料催化裂化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以南京钢铁厂100 t圆筒形钢包炉为原型,根据相似原理建立水模拟系统,分别测定不同吹气位置和不同吹气量下钢包的搅拌效果,确定最佳参数,并与数值模拟结果比较. 结果表明,原型单双吹工艺搅拌效果都较理想,双吹工艺(透气砖位于底部0.57R处,双孔夹角为84o)效率更高,最佳底吹气量为350 L/min. 优化后钢包脱硫率提高了18.75%,钢包寿命延长了29.4%.  相似文献   

12.
针对某钢厂250 t钢包底吹氩气过程进行水模型实验和数值模拟,考察了吹气量和渣层厚度对卷渣行为和吹气量、渣层厚度及透气砖透气性能对钢液裸露面的影响,分析了卷渣形成机理. 结果表明,吹气量对卷渣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吹气量控制在0.96 m3/h(对应实际流量69 m3/h)以下可避免卷渣;随着吹气量的增加,钢液裸露面积逐渐增大,当吹气量达到0.70 m3/h时,钢液裸露面积百分比约达14%,继续增大吹气量,其增加幅度变缓;随着渣层厚度的增加,临界卷渣吹气量和钢液裸露面积逐渐减小,以37 mm(对应实际渣厚150 mm)厚渣层覆盖,可有效防止钢液二次氧化;透气砖堵塞对钢液裸露面积影响较大,顶部钢液形成两不同大小的裸露亮圈,并加重对包壁耐材的冲刷与侵蚀,降低钢的洁净度. 工艺优化后,钢包水口结瘤率降低至0.1%以下,且可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3.
黄光玉 《广东化工》2014,(14):201-202
文章用实验的方法对负荷适应在变压吸附制氮应用进行研究,用实验确定了负荷适应的工艺纯度切换点,通过对流量范围的调节,观察出口氮气纯度和吸附周期的稳定性,同时比较了负荷适应与非负荷适应的回收率,实验结果对于负荷适应在变压吸附制氮机中的应用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针对氨氮吹脱法结合吹脱装置及工艺对氨氮去除效果的研究工作较少的情况,基于氨氮吹脱过程的气液传质机理,进行了单一填料塔、旋流塔及填料与旋流塔组合工艺进行废水氨氮吹脱处理工艺对氨氮处理效果的实验研究.结果 表明,组合氨氮吹脱处理工艺的氨氮去除率达到89.87%,比单一氨氮吹脱处理工艺的氨氮去除率提高25%以上.其中填料与旋...  相似文献   

15.
H. Jin  D. Liu  S. Yang  G. He  Z. Guo  Z. Tong 《化学工程与技术》2004,27(12):1267-1272
The volumetric gas‐liquid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 kLα, for oxygen was studied by using the dynamic method in slurry bubble column reactors with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pressure, superficial gas velocity and solids concentration on the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 are systemically discusse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gas‐liquid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in pressure, temperature, and superficial gas velocity, and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in solids concentration. Moreover, kLα values in a large bubble column are sligh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a small one at certain operating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experimental data, an empirical correlation is obtained to calculate the values of the oxygen volumetric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 for a water‐quartz sand system in two bubble columns with different diameter at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相似文献   

16.
以某钢厂180t钢包为原型,进行超声波改善钢包精炼搅拌效果的水力学模型实验.考察了超声波功率,波源纵向位置,波源横向位置等对条件均混时间的影响,并对比底吹气体搅拌效果.结果表明,当超声波功率大于1000W时,随功率增加,均混时间缩短;波源纵向位置以液面深度2/3处最佳;波源横向位置以钢包中心位置最佳.实验条件下,超声波搅拌最短均混时间为35s,低于空气搅拌优化均混时间45s.与底吹空气搅拌相比,超声波搅拌可明显缩短均混时间,改善钢包精炼动力学条件.  相似文献   

17.
杜俊杰 《广州化工》2011,39(20):117-118,127
某炼厂加氢裂化装置因精制反应器床层压降高提前停工检修,通过对精制反应器保护剂及催化剂样品的化验分析,找出了致使床层压降升高的原因,并提出了控制精制反应器床层压降升高的对策,对加氢裂化装置的安稳长满优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含叠氮化钠气体发生剂热动力学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DSC热分析方法对叠氮化钠气体发生剂的热分解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揭示了叠氮化钠以及其他添加剂对化学反应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