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O点阵模型及其在界面位错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文征 《金属学报》2002,38(8):785-794
介绍了描述O点阵特征的基本参量:主O点陈基矢,主O点阵面和O胞壁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提供了一般界面上周期位错结构的矩阵方法和计算特殊界面位错结构的简易矢量方法:还分析了O点阵描述界面位错的条件和局限,讨论了一般界面和大错配界面上位错结构的计算。  相似文献   

2.
杨继红  李守新  柯伟 《金属学报》2003,39(7):704-710
利用二维离散位错动力学方法,研究了边界条件对计算机模拟疲劳Cu单晶位错花样的影响.结果表明:边界条件在模拟位错花样这类多体问题时是非常重要的;在其它模拟机制均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不同边界条件会形成不同的模拟结果,自由空间边界条件是最简单、也是最不现实的边界条件,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差甚远;而一维最近邻周期性边界条件与二维近邻周期性边界条件的模拟结果基本相同,与Cu单晶早期疲劳位错花样的实验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3.
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法(SPS)制备了纳米级MgO陶瓷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MgO/Cu复合材料),重点研究了MgO颗粒含量对其耐电弧侵蚀性能的影响,阐述了MgO颗粒在电接触过程中的耐电弧侵蚀机理。结果表明,随着MgO颗粒体积分数增加,MgO/Cu复合材料的耐电弧侵蚀性能逐渐提高,当MgO颗粒体积分数为5%时,MgO/Cu复合材料的总体质量损耗和燃弧能量均达到最低值。研究分析表明,高熔点的MgO颗粒有助于改善MgO/Cu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电弧侵蚀性能。电弧侵蚀过程中,高熔点MgO颗粒的存在提高了液相铜基体的熔池粘度,减少了电弧喷溅,从而提高了MgO/Cu复合材料的耐电弧侵蚀性能。  相似文献   

4.
采用轧制方法制备Cu/Mo/Cu复合材料,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电子拉伸机等研究Cu/Mo/Cu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断裂特点和工艺参数对结合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轧制前经(750℃,8 min)热处理,道次变形量为55%,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紧密,最大剪切强度为77 MPa;钼层金属显微组织呈扁平纤维状,组织较为均匀,铜层金属的晶粒呈等轴状,由界面至表面晶粒逐渐增大,且分布很不均匀;复合机制为典型的裂口结合和机械啮合。  相似文献   

5.
采用一种新颖、独特的方法制备了新型Cu/Ag20复合材料。当对数变形率η=10.56时,电导率为95.79%IACS,极限抗拉强度达710MPa。考察了热处理时间和温度对材料性能和结构的影响,分析了材料的加工方法、宏观性能与微观结构的关系。材料的性能与其界面密切相关。因此,对材料界面进行金相和电子探针分析,并绘制了不同温度下以Cu/Ag20界面反应产物(Ag Cu)含量(重量百分比,下同)为表征参数的界面反应动力学曲线,解释了相应的材料宏观性能的变化,指出了这种复合材料的非平衡材料本质。  相似文献   

6.
Cu/Ni多层膜中交变应力场对可动位错的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东  严志军  严立 《金属学报》2006,42(2):118-122
Cu/Ni多层膜的强化作用来自于多层膜结构中交变应力场对位错运动的约束.该交变应力场主要包括两部分:在共格界面处由于剪切模量差而导致的镜像力,以及多层膜内由于晶格常数差而形成失配位错网的应力.如果位错在膜层内运动的临界应力值小于交变应力场的约束,位错会被限制在单层膜内运动,多层膜被强化;反之,则位错很容易通过界面到达临近的膜层,多层膜开始出现弱化.交变应力场的变化幅值与多层膜的调制波长相关.理论计算结果表明,Cu/Ni多层膜的临界调制波长为1.9nm,但失配位错网的交变应力场在多层膜的调制波长λ=9nm时振幅达到极值.  相似文献   

7.
TiAl/V/Cu/40Cr钢扩散连接界面组织结构对接头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扩散连接界面组织结构是影响连接性能的关键因素,不同的界面组织结构及生成相所决定的接合强度不同,研究了TiAl/V/Cu/40Cr钢的扩散连接,结果显示,在V/Cu及Cu/40Cr的连接界面处出现了对连接性能有利的无限固溶体层,而在TiAl/V界面处有金属间化合物层出现,接头全部断裂于TiAl/V界面处,TiAl/V界面生成的金属间化合物V5Al8脆性相严重弱化了接头性能,使接头强度仅为200MPa。  相似文献   

8.
陈会强  杨志刚 《金属学报》2007,43(7):710-712
介绍描述了O点阵模型模拟位错结构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Bollmann提出的O点阵理论为基础,采用科学计算软件matlab模拟了2个bcc(或fcc)晶体相界面的位错网络,尝试了单个至多个O胞的模拟,成功模拟出了具有cube-on-cube 取向关系的2个bcc晶体任意取向相界面上的位错网络.  相似文献   

9.
何鹏  冯吉才  韩杰才  钱乙余 《焊接》2002,(11):15-18
研究了TiAl/Ti/V/Cu/40Cr钢的扩散连接,结果显示:在TiAl/Ti界面处形成了对接头强度有利的Ti3Al TiAl双相层及Ti固溶体层,而Ti/V/Cu/40Cr界面处未出现金属间化合物及其它脆性相,接头最高拉伸强度可达420MPa,接近TiAl母材。  相似文献   

10.
采用熔覆法制备Cu/Mo/Cu复合材料,利用金相显微镜对Cu/Mo/Cu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显微组织进行研究,并通过扫描电镜分析了熔覆+轧制材料的断裂特点和界面结合特性。结果表明:熔覆复合界面平直且结合紧密;熔覆后钼层靠近界面的晶粒发生静态回复和再结晶,分布均匀呈等轴状,钼层中间位置的晶粒沿水平方向保持了原有的扁平状,铜层晶粒为粗大晶粒,大小不一且分布不均匀;铜层为韧性断裂,钼层发生分层断裂现象;剥离过程中材料沿着界面附近分层严重的钼层开裂,复合界面结合紧密。  相似文献   

11.
Cu/Ni多层膜强化机理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Cu/Ni薄膜结构在纳米压入和微摩擦过程位错的运动规律,探讨了薄膜结构中位错与界面的相互作用规律.结果表明:Cu/Ni多层膜结构中的层间界面会阻碍位错继续向材料内部扩展,阻碍作用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界面失配位错网对位错运动的排斥阻力使其难以到达或穿过界面;由弹性模量差而产生的界面镜像力使位错被限制在Cu单层膜内运动.这种阻碍作用有利于提高Cu/Ni多层薄膜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2.
Cu/Mo/Cu爆炸复合界面组织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爆炸复合的方法,试制出了Cu/Mo/Cu板材。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其界面组织特征;并利用显微硬度考察了界面附近硬度及界面附近的形变特点。结果表明:Cu/Mo/Cu复合材具有波形结合面和平直结合面;波形界面存在熔区,其熔区的显微硬度高于Cu基体而低于Mo基体。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温度为150℃,电流密度为5.0×103A/cm2的条件下电迁移对Ni/Sn3.0Ag0.5Cu/Cu焊点界面反应的影响.回流焊后在Sn3.0Ag0.5Cu/Ni和Sn3.0Ag0.5Cu/Cu的界面上均形成了(Cu,Ni)6Sn5型化合物.时效过程中界面化合物随时效时间增加而增厚,时效800 h后两端的化合物并没有发生转变,仍为(Cu,Ni)6Sn5型.电流方向对Cu基板的消耗起着决定作用.当电子从基板端流向芯片端时,电流导致基板端Cu焊盘发生局部快速溶解,并导致裂纹在Sn3.0Ag0.5Cu/(Cu,Ni)6Sn5界面产生,溶解到钎料中的Cu原子在钎料中沿着电子运动的方向向阳极扩散,并与钎料中的Sn原子发生反应生成大量的Cu6Sn5化合物颗粒.当电子从芯片端流向基板端时,芯片端Ni UBM层没有发生明显的溶解,在靠近阳极界面处的钎料中有少量的Cu6Sn5化合物颗粒生成,电迁移800 h后焊点仍保持完好.电迁移过程中无论电子的运动方向如何,均促进了阳极界面处(Cu,Ni)6Sn5的生长,阳极界面IMC厚度明显大于阴极界面IMC的厚度.与Ni相比,当Cu作为阴极时焊点更容易在电迁移作用下失效.  相似文献   

14.
魏氏铁素体、上贝氏体和板条马氏体均是过冷奥氏体板条状相变产物,它们的FCC/BCC相界都接近(111)f密排面。本文用高分辨电镜在原子尺度上观察证实了板条马氏体相界台阶—位错结构,结合相变晶体学改进了板条马氏体和魏氏铁素体相界结构模型,这两个模型代表了(111)f/(011)b原子界面外延匹配可能的位错配置类型,同它们各自的长大动力学相容。贝氏体不可能有上述二者之外的相界结构,应通过试验确定,它属于上述两种模型中哪一种。文中研究表明,结合相变晶体学精确地实验和分析贝氏体相界结构,并借以考察其长大本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The reactive spread behaviour of Cu particles on the surJace of Al has been studied.The roleof oxide film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joint during Al/Cu contacting reactionbrazing have been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Al/Cu接触反应钎焊中反应铺展现象和氧化膜行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比较详细地讨论了和Al有共晶反应的金属颗粒在Al表面的反应铺展的过程和实质,在此基础上对Al/Cu接触反应钎焊中的Al表面氧化膜行为和接头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RELATIONSBETWEENINTERFACEOFCF/Al4.5CuCOMPOSITEANDSOLIDIFICATIONPROCESSING①ChuShuangjie,WuRenjieResearchInstituteofComposi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