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2 毫秒
1.
苏南城镇是中国发达地区小城镇发展的缩影,产业和城镇的发展面临着较为突出的生态桎梏,亟需探索产镇融合发展的可持续道路。本文基于生态文明视域,在理论上讨论了产镇融合发展的生态内涵。结合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案例研究,从四个阶段分析了苏南城镇"产城"发展和要素变化的历程。在深入剖析苏南城镇产城发展的问题及根源基础上,建立"四位一体"产镇融合的发展框架,并从"以生态产业聚合为经济驱动、以多元城镇功能整合为人居特色、以社会生态融合提升民生质量、以环境生态复合为发展基础"四个方面提出了苏南城镇产镇融合发展策略体系。  相似文献   

2.
产镇不融合严重制约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多样性与人居环境建设的完善性,是特色小城镇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针对既有产镇融合研究缺乏产镇内在联系的深入探讨,而未能提供指导实践建设的产业与空间抓手的弊端,从影响要素视角,结合小城镇发展理论与实践,构建特色小城镇产镇融合框架,明确产镇融合内涵、影响要素、关联作用机制,并以丁蜀特色小城镇为实证进行具体阐述,以期丰富理论研究与建设经验。研究表明:特色小城镇产镇融合具备以镇促产、以产兴镇、产镇互促的核心内涵,以企业、科技、文化、生态、服务为影响要素,通过以镇促产的要素挖潜,形成特色主导产业集群;通过以产兴镇的要素组合,形成促产促生的特色小城镇空间组织等实施路径,从而构建产镇互促,推动产镇人文共兴,实现特色小城镇产镇融合。  相似文献   

3.
《规划师》2016,(2)
产镇融合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手段之一,但现阶段我国城镇发展以城镇总体规划、城乡统筹规划为主,缺乏整体层面对产镇融合的深入研究,如何编制产镇融合规划成为发达地区小城镇研究中急需完善的课题。文章以江苏省金坛市直溪镇产镇融合规划为例,在界定产镇融合内涵的基础上,建立测度产业布局、空间规划及人居环境融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城镇发展历程剖析现状问题,构建产镇融合规划编制技术框架,明确城镇发展路径及优化策略,以期探索新时期小城镇规划编制方法,为发达地区城镇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多专注于旅游景区的打造,忽略与城镇的共同发展,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区、自然环境处于分离的状态。通过产业要素与城镇要素的分析,提出产城融合应具有地域特征明显、旅游特色突出、多元功能复合的特征。文章以"两山一江一河"的山水城格局的丹凤县竹林关镇为例,分析自然环境、城镇结构及旅游发展基础对产城空间融合产生的影响,提出应该从景观廊道、轴线、旅游吸引物、文化及用地方面逐步实现产城空间融合。  相似文献   

5.
“以工带农、以工建镇”的江苏省小城镇是中国农村工业化和就地城镇化的代表模式之一。在统筹城乡、产业互动的新型城镇化导向下,探寻小城镇发展转型路径成为新时期江苏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基于产镇要素驱动视角,回顾了江苏省小城镇40年的发展历程,从“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社会网络、制度变迁”四方面探究产镇要素演化机理。在此基础上,聚焦从“拼合”到“融合”的演化路径,针对小城镇产镇要素失调的现实因境,提出构建“产、镇、人、文”四位一体的产镇融合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体系,以期为我国小城镇发展转型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产业驱动的视角,以吉林省范家屯镇为例,研究城镇空间演变的阶段与特征,揭示城镇发展所面临的空间环境、产业结构、区域协调等核心问题,从存量更新机制、产镇融合模式、区域协同策略等方面探讨大城市边缘城镇的发展趋势与路径。以期为经济欠发达的东北地区类似城镇探索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并提供建设指导与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近郊小城镇在建设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以西安市零口镇为例,对其进行了SWOT分析,从产业、城镇、人居三方面,探讨了提升城镇质量的措施,旨在使三者有机融合,实现以产业为支撑,城镇空间为载体,人居为核心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8.
成都城镇化率已在2018年就突破70%,城镇化发展到了从追求量到追求质的阶段,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要求,特色镇不仅是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带动乡村区域发展的动力引擎。文章结合成都乡镇发展实际,从城镇体系重构、产业特色发展、镇村统筹协同、城市功能植入、管理机制改革等方面入手,回答了特色镇如何将自身产业、区位、资源等特色因素转化为内生动力的发展路径,并构建了以特色镇为核心、以特色产业为主导,"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空间组织结构及建设模式,以期为乡村振兴探索和特色镇建设贡献成都智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江苏省金坛市薛埠镇为实证,在充分调研、掌握翔实基础资料的前提下,以国内外产镇融合理论和实证为借鉴,遵循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客观规律,探索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产镇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在全面深入研究薛埠镇工业化中、后期的产业和城乡发展方向、趋势、策略和空间构架的基础上,拟定了该镇的产镇融合发展路径、规划及指标体系,试图为我国小城镇产镇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产业园区作为城镇产业集聚的一类特殊空间,其发展模式正在经历由工业园区向产业新城的转变,"产城融合"已成为园区发展的必由之路。笔者通过分析"产城融合"的两层内涵,结合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特点,以文山三七产业园区登高片区为例,探索"产城融合"背景下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和规划策略,以期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指导同类型产业园区规划的编制。  相似文献   

11.
马琰  连皓  雷振东  屈雯 《规划师》2021,37(9):61-67
文章以西咸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例,分析了西安都市圈的圈层结构特征和存在问题,提出通过"三链耦合"的农业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构建城乡产业发展命运共同体,扩大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平台;优化空间格局,引导产业协同资源要素在城、镇、村的合理配置,发挥空间的最大利用效能;完善协同治理机制,激活城乡融合的内生动力,形成"城乡互促、功能互...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制造业向生态化、科技化、消费化转型升级形势严峻,同时为顺应转型升级的要求,产城融合发展也势在必行。产城新区作为未来承载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其规划设计需要进行多元要素的考虑。本文通过梳理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以及产城融合发展的需要,提出了生态要素、产业要素与空间融合规划的重要性与融合要点,并以醴陵陶瓷博览园的规划设计实践为例,展示了如何将生态要素、产业要素与空间规划融合,以实现支撑产业升级转型与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路与路径。  相似文献   

13.
珠三角众多小城镇依托"三来一补"及"多个轮子一起转"的发展模式,迅速实现工业化,形成工业专业镇及特色产业集群。然而,长期"重产业,轻城镇"导致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造成空间供需错配,制约其转型升级。本文分析工业镇转型升级的空间需求及供需错配的困境,认为城镇化的"量高质低"导致空间无法集聚转型升级的要素是目前制约工业镇转型升级的关键。在总结珠三角多个工业镇转型升级的空间实践经验基础上,分析资本三次循环与城镇化及产业升级的关系,认为应加快资本的第三次循环,推动发展模式由"以业兴城"向"以城兴业"转变。在空间营造路径方面,提出通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及空间品质,营造城镇生活方式,吸引人才等生产要素集聚;植入生产型服务设施,完善生产服务功能,延长产业链条;植入或更新产业空间,提高产业空间利用效率;建构跨地域协调机制,提供产业协作机制保障,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4.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 推进阶段,产业经济和产业园区的不断发展 带来了城镇空间的持续拓展和城镇人口规模 的不断增长;在新的形势下,“产城融合”成 为了我国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战略 的重要举措。本文首先解析“产城融合”的内 涵,然后结合西宁市“产城融合”发展的研究 案例,探讨以“产城融合”为导向的新型城镇 化及产业社区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发展战略。乡村振兴规划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指南,是以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以国土空间规划为指导,以村庄聚落为载体统筹落实城镇开发边界外国土空间资源配置的综合性的新型规划。农业产业转型、乡村人口重构、地域空间功能转型、居住形态演变是乡村振兴规划编制的核心要素。本文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为例,探讨了乡村振兴规划核心要素发展特征并提出规划编制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刘佑杰  葛卓  熊威 《中外建筑》2022,(12):59-65
兵团城市是我国独一无二的城市类型,绝大部分成立时间短,与周边地方城镇未能较好地融合发展。以第十四师昆玉市为例,将兵地融合理论与空间分析方法结合,识别其产业、人口与城镇建设三方面的核心问题及其与周边地方区域的融合发展程度,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三方面空间发展战略:产业融合发展上应建立协调机制,明确其主导产业,形成“一核一轴四区”的产业总体格局;人口发展与流动融合上应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城镇化战略,推动兵地人口要素流动,并完善昆玉市保障性住房体系;城镇建设融合上应构建区域兵地共同体和以交通发展轴为联系的城镇群,推动兵地生态共治共建,明确各城镇在区域中的职能与具体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镇发展模式的新探索,是产业功能、社区功能和文化功能融为一体的空间发展新载体。如何传承小城镇传统地域文化,实现其文化特色发展和创新,是当前我国特色小镇建设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以文化延续为视角,以陕西陕南商洛市上集特色小镇为例,在解读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剖析空间布局特征及建设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传统文化与产业链接的功能策略;文化与布局共生的空间策略;文化与自然山、水、林、田、湖、草、路七要素融合的环境策略。通过规划的保护、控制、修复和建设,推动传统地域文化与空间的有机融合,以达到人居环境的发展与提升,为进入新时代的我国特色小镇建设发展实践提供有益资鉴。  相似文献   

18.
<正>产城融合是工业化和城镇化高度关联发展的典型体现,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在特定发展阶段下,产业、城市(城镇)及人口三者围绕城市(城镇)功能互动融合发展,最终实现产业、城市(城镇)、人之间有活力的均衡协调及可持续性发展。一、产城融合发展的基本现状随着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总体布局的不断完善,广西产城融合发展呈现新的趋势,在产业布局方面:一是新增工业基  相似文献   

19.
酒镇作为以制酒业为主导产业的城镇。面临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建设水平低等制约城镇持续发展的问题。酒镇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应依托环境与品牌优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与旅游资延伸核心品牌的产业链条、健全产业门类,打造地域特色鲜明的城镇空间环境,推进高水准酒文化小城镇建设。本文以四川省泸州市二郎镇规划实践为例,解析酒镇转型发展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20.
产城融合是在开发区升级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园区城市化与城市产城一体化的双向发展导致的共同需求。研究界定了产城融合的核心内涵,梳理了产业园区发展的四个不同阶段和三种不同起步类型,阐述了产城融合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三大要素,并在产业园区一般四层次规划的基础上构建产城融合规划的五大模块空间建设的规划体系,通过建立产业和城市的网络空间单元耦合机制,试图为产业园区向功能齐全的产业新城发展进行有效的规划引导介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