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韦亚平  潘聪林 《城市规划》2012,(3):76-84,89
基于杭州城西9个街区1339份居民出行数据,利用居民个体属性、出行距离和土地利用等三组变量建构了多项逻辑决策模型,分析街区土地利用变量对通勤方式选择的影响。结论为:在中国高密度城市形态下,由于城区扩张和收入水平提高,形成了以小汽车为主导的混合通勤结构,而小尺度街区、密集路网等土地利用变量则是助长小汽车通勤的诱因;有必要在街区空间尺度上,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小汽车使用管制以及公共交通环境设计等综合措施,优化居民的通勤结构。  相似文献   

2.
以法国里昂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其拥有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以及同时面对小汽车高保有量巨大压力的特性,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了影响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部分因素,并且重点突出了小汽车与公共交通之间的强烈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3.
新城建设是优化大城市空间结构、应对城市空间蔓延的重要手段。国内对新城的研究注重新城开发建设与空间绩效,缺乏对新城居民日常生活的关注,而时空间行为研究为从微观个体层面透视城市空间提供了重要视角。文章利用2017年对上海市郊区的奉贤新城和南汇新城居民的活动与出行调查数据,以日常生活设施为核心,借助GIS空间分析对新城空间的设施状况和居民的行为空间进行刻画,推出奉贤新城和南汇新城的生活空间特征。研究主要发现:新城公共交通建设的不足是限制居民日常出行的重要因素;工作活动和个人照料活动是新城居民出行的主要目的;新城内的日常生活设施状况会对居民的活动空间特征产生明显影响;基于百度热力大数据的活动特征进一步讨论了新城居民活动时间规律。研究还基于新城生活空间的理想模式讨论两个新城发展的不足及营造新城生活空间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公交导向开发(TOD)在小汽车主导的发达国家被认为是引导居民由小汽车出行转向公共交通及其他多样化出行模式的城市设计手法。对于TOD的交通影响,不少研究比较检验了TOD地区和非TOD地区居民的出行模式。然而这种横向比较的研究手法难以排除不同个体在居住和出行选择背后的复杂内生因素的影响。纵向比较相同个体在TOD和非TOD环境下出行模式的差异,更能直接反应TOD影响个体出行模式的实际效用。本文以英格兰东北部地区的泰恩威尔都市区为例,基于2015年在该地区三个不同区位TOD邻里进行的居民调查数据,对居民迁入前后的职住空间与通勤模式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迁居使得部分居民的职住空间模式发生了变化,其中因通勤距离增加而放弃步行进而转向机动化方式者,绝大多数选择了地铁而非小汽车;对于迁居前后需要维持机动化的通勤者,有较少部分的原小汽车通勤者转向了地铁通勤,且主要是由非TOD地区迁入者;而TOD对通勤方式的影响是长期累积的,随着地铁出行使用量的增加,居民对地铁出行的接受度随之提升,这也将进一步影响居民的车辆保有决策和未来迁居决策,从而影响居民的出行方式。研究结论表明,TOD对居民通勤出行存在有限但切实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概括地总结了出行产生、出行目的、出行里程及出行方式,阐明了人口密度、经济收入、小汽车拥有量、人口年龄这几个因素是如何影响城市的出行行为。同时也总结了商业中心区的出行特点。城市特点现代城市的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和土地利用特点强烈地影响着居民的出行行为及对交通运输设施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期刊导读     
文章评述了荷兰的城市形态发展政策对居民出行行为的影响。荷兰的城市形态发展政策包括4个部分:1970年代至1980年代的空间集聚政策,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严格的城市集约发展的空间政策,A-B-C定位政策和零售业的空间分布政策。使用1998年荷兰国家交通调查的数据,文章分析了以下问题:空间规划是否有效减少了私人小汽车的使用,同时鼓励了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的交通方式?空间规划是否导致了更短的出行距离和出行时间?分析结果表明,国家的空间规划非常有效地保持了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内自行车和步行交通方式的比重,尤其在购物出行中自行车和步行的比重。但是在缩短出行时间方面,空间规划就没有这么成功了。最近,新城的建设和城市周边绿地的发展并没有减少居民出行时间。文章也对其他通过土地利用控制来鼓励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交通方式的措施进行了讨论。作者建议废除目前空间规划控制中的一些政策,以便减少小汽车的使用和出行时间。  相似文献   

7.
历史城区集聚了居住、就业及其他经济活动,在历史城区减少小汽车出行对于减缓交通拥堵、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城区建成环境的复杂性要高于郊区,这使得影响小汽车使用和相应政策的因素更加复杂。本文通过分析北京旧城居民小汽车出行的影响因素,探讨空间规划对于历史城区交通节能减排的作用。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完善公交网络布局对于减少小汽车出行有显著影响,但是,在密度已经很高的旧城区继续提高密度,对小汽车使用影响甚微。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减少北京旧城小汽车出行和节能减排的综合空间规划框架。  相似文献   

8.
欧洲是绿色交通理念与实践的先驱,已开展诸多成功引导居民绿色出行的生态社区规划实践。我国生态社区研究与实践偏重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及废弃物管理等内容,对绿色交通关注较少。文章通过典型案例,从用地模式、路网形式与停车策略三个方面剖析欧洲生态社区为支持绿色交通发展采用的规划方法。研究表明,促进绿色出行需多方面协作,离不开小均布、大紧凑的混合土地利用,安全、便捷、舒适的非机动交通体系,限速、限行、限停的小汽车出行环境以及高效率、高品质的公共交通系统。我国社区需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的开发模式和实施路径,促进居民出行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9.
石飞  居阳 《城市规划》2015,39(2):76-84
首先指出除了预测手段外,运用历史数据研究建成环境等因素对出行行为的影响机制,是引导和促进公交出行的重要方法。其次,重点从研究方法与模型、自变量选择这两个角度回顾国内外在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再次,基于采集并经整合处理的2009年南京市主城区居民出行行为调查数据、土地利用及街道、公交等建成环境数据基础上,以公交分担率为因变量,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诸多因子对因变量的影响方式和量级。结果显示:在99%的置信度下,平均出行时耗、公交线网重复系数、距地铁站距离、公交IC卡持有比例4项因子对公交出行有显著影响;若降至90%的置信度,则增加土地利用混合度、低收入者比重、十字及以上路口密度3项因子。在使用小汽车已经成为一些人生活习惯的背景下,或在不恰当的建成环境影响下,提升路网密度非但不会促进公交出行,相反会促进小汽车使用。最后,从轨道站距设置、公交线网设计、公交IC卡发行、用地混合、路网规划等角度提出提升公交分担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外围大型居住社区居民出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围大型居住社区是上海市的快速发展地区,其交通需求产生和分布、交通设慈供给等均对上海交通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入户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分析了外围大型居住社区居民的出行行为特征。研究发现,外围大型居住社区居民的出行将长期依赖于公共交通;外围大型居住社区居民与中心城居民的出行差异较大,出行更为不便,且柔性出行需求受到抑制;外围大型居住社区的公共交通配套较为落后,居民公共交通出行的满意度较低,必须优化其公交线网并为其提供更为先进的公交管理技术。研究结果为外围大型居住社区的交通规划,尤其是公共交通规划提供了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上海近郊2 420名居民的活动出行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社区土地利用对居民非工作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土地利用特征变量中,随着街区设计的提升、社区公共设施密度的增加、土地混合利用熵值的增加,居民非工作出行选择步行的概率将大幅度上升。购物和休闲娱乐受各类土地利用特征变量的影响都较为显著,而外出就餐、看医生等出行所受的影响不显著。这表明改善社区土地利用模式,可以增加居民非工作活动的步行选择,有助于可持续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12.
已有研究表明,街区建成环境特征会影响居民日常通勤、休闲步行出行活动。然而建成环境对于居民购物出行的影响研究却是有限的,特别是在高密度的城市生活街区。文章探寻生活街区建成环境要素对上海中心城区居民选择步行、骑行、公交及驾车等购物出行方式的影响。在获取2 479位居民日常购物出行特征、感知环境评价以及个人社会属性后,结合实测的街区建成环境指标,运用多项逻辑回归分析,发现居民购物出行方式除了受年龄、家庭收入、交通工具拥有量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到街区路网特征、土地利用、步行设施、街道界面以及公交可达性等建成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通过停车收费价格调解城市中心区的小汽车出行行为、减轻中心区的交通压力为目标,以北京市为例,通过在中心繁华地区的停车调查数据,首先利用回归模型进行初步的单因素分析,即对停车收费价格与出行方式选择的关系进行分析,进而利用非集计理论建立包括停车收费价格、公交服务水平等多因素的行为模型,最后对停车收费价格的敏感性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不同条件下,出行方式选择随停车收费价格变化的趋势,确定选择小汽车出行和选择公交,出租车出行的停车收费价格的平衡点,确定出行方式选择变化对于停车收费价格变化最为敏感性的区间,其结论从交通需求管理的角度为大城市停车收费价格政策的合理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推进低碳城市的发展研究一直是国际性热点课题,在诸多影响因素中,不断提高居民出行的交通可达性是实现低碳城市的重要方面。该文从土地利用与空间形态对城市交通影响、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影响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发展与城市公共交通整合研究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理论成果及发展动态进行了比照评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可达性组合函数模型对城市空间可达性进行量化研究,并加强对主要公共交通沿线区域空间形态模式的研究,有效提高城市空间的可达性与集约度。  相似文献   

15.
缓解城市中心交通拥堵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岚 《城市开发》1998,(12):29-30
当前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已十分严重。究其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主要在于:新建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而导致居民出行量的增加,公共交通发展滞后,以及小汽车使用量大幅度增长等。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加以全面阐述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
北京轨道交通建设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7年开始,北京市下大力气发展公共交通,连续实行公交、地铁票价改革,开通地铁5号线、10号线、机场线,奥运支线等一系列措施,2007年10月北京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达到了34.5%,同期小汽车出行比例为32%,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近年来首次超过小汽车.为了抓住历史机遇,让首都的轨道交通建设事业再上新的台阶,市政府明确提出全面提高轨道交通建设的规划设计水平,处理好地上土地资源、地下空间资源与轨道交通资源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7.
<正> 80年代上海城市交通显示了下列特点: 1.在居民出行中公共交通比重下降,自行车比重上升,小汽车交通增加很快。使用自行车比重增加的原因是:①人民收入增加。  相似文献   

18.
对英国城市交通的4点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小汽车出行在英国有许多家庭拥有小汽车.如牛津郡小汽车拥有率O.45辆、入。小汽车出行如此方便,为什么还要发展公共交通呢?在美国政府看来,主要基于以下4个方面的考虑。(1)在美国仍有3O%的家庭没有小汽车,必须依靠公交出行。(2)17岁以下的少年和老人、病人不能开车出行。门)城市路网容量限制,无法满足所有人采用小汽车出行。如伦敦约有SO%的人采用公共交通出行,但并不意味着他。Bi没有小汽车,只是无法使用。(4)交通堵塞带来的燃料损失、时间的延误,总的损失费用在英国每年15o亿美磅。当然,公共…  相似文献   

19.
主城区汽车拥有量快速增长.2013年年增长17.7%,私人小汽车增长更为显著.增长率达21.4%。小汽车出行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增长,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呈现下降趋势。道路交通压力加大.早晚高峰拥堵严重.并呈拥堵范围扩大、拥堵程度加重的趋势。内环以内干路高峰时段平均车速为24.5km/h.接近全面拥堵临界点.易受事故、天气等因素影响引发大范围拥堵.其中.五大商圈区域拥堵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探究街区居民低碳出行行为意向,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考虑街区空间环境特征,拓展计划行为理论因素体系,提取居民低碳出行行为影响因素;假设因素间相互作用关系,建立居民低碳出行行为意向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调查问卷数据,验证因素假设的准确性,获取影响因素与低碳出行行为间的交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行为态度、主观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