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年来的城市安全韧性研究基于灾情演变和城市空间元素相互影响的视角,突破了传统防灾中仅专注于城市建筑工程和设施等硬件抵抗能力的局限,着眼于城市功能在灾害情境下的运维、保障需求,以提升城市应对多灾种威胁的综合应对能力和恢复能力为目标。本研究通过城市承灾体时空特征和防灾韧性要素解析,建立了城市安全韧性表征的关联逻辑。研究以台风、暴雨、地震、火灾四类灾害为例,从灾害易发性与危险性特征、建筑与基础设施、应急响应机制三方面入手,分析总结城市抵抗、适应和恢复各个阶段功能变化的主要影响参量,建立了多灾种下城市安全韧性评价的指标体系,为城市安全韧性的量化评价方法研究和城市安全提升对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结合对城市暴雨特征、内涝灾害根源的分析,揭示了城市化对城市暴雨内涝灾害的影响.进而通过对城市暴雨内涝灾害系统的拆解分析,梳理了承灾体特点,突出了城市环境对致灾因子危险性及承灾体脆弱性的作用.并通过对城市重要环境要素的不利演变与致灾机理的详细阐述,论证了城市环境的科学建设对于内涝防控的重要意义,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灾前防控有效途径的探索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区域承灾体脆弱性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自然灾害的影响是由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致灾因子、孕灾环境目前各部门、各区域已经作了较为详细、深入的研究, 但承灾体脆弱性研究还只刚刚起步。针对县(市) 区域的人口、固定财富、正创造财富及特重大财富等社会经济因素建立灾害区域承灾体的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完成县(市) 级承灾区域脆弱性程度的综合评价和区划。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 通过对当前灾害理论分析和我国近年来灾害特点、特别是自然灾害损失特点的研究, 提出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影响是由致灾环境的绝对性和承灾体脆弱程度的相对性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观点。(2) 确立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原则和结构, 并通过反推法、信息量法等方法建立了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3) 采用层次分析法选请有关灾害专家填写评价指标两两判断矩阵, 确定了不同灾害类型灾害的脆弱性评价指标权重分布, 建立权重库, 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 建立了承灾体脆弱性的指标分级标准。(4) 建立了承灾体脆弱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物元分析评判模型和灰色聚类评判模型, 并分别应用三种模型评价了江西省地质灾害的区域脆弱程度、浙江省地震灾害的区域脆弱程度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洪涝灾害的区域脆弱程度。(5) 应用V isualBasic 语言, 在W indow s98 平台上开发了承灾体脆弱性评价系统, 实现了区域选择、灾害类型选择随意化的承灾体脆弱性综合评价, 并实现了区域承灾体脆弱性区划。(6) 承灾体脆弱性评价区划结果可与灾害自然属性结合, 为区域减灾提供基础数据, 同时也为灾害保险、减灾投资、大型工程选址、城市发展规划等提供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4.
张翰卿 《规划师》2011,27(8):5-9
传统的城市安全研究主要是基于还原论的思想,用分解的、简化的方式看待城市的安全问题,从而将城市承灾体割裂来看待,造成许多矛盾和问题.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将城市作为一个完整的承灾体来看待,从多灾种防救的角度思考城市安全问题的规划对策,有助于推动城市规划学科新的安全研究范式的建立.安全城市规划正是这样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其研究...  相似文献   

5.
毛华松  张立立  罗评 《风景园林》2019,26(7):96-100
研究表明,山地城市雨洪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密切相关,而提升雨洪灾害的适灾能力建设已成为应对山地城市次生灾害频发的迫切诉求。以灾害链相关理论为支撑,围绕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3个灾害链关键要素,分析、归纳山地雨洪的灾害链及其链式的灾害演化关系和灾变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灾害链断链”和“城市空间减灾”2个层面的雨洪减灾规划策略,从而达到降低雨洪灾害链频次,减少灾情放大,增大城市安全性的目的;进而以巫山早阳组团城市设计为例,探讨雨洪减灾规划策略的实践应用,以期为山地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3)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和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与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对赣江上游区洪水灾害易损性进行了定量评价与区划。结果表明:高、较高易损性地区分布于河网周边和低坡地,易损性最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崇义县、大余县;中部、东南部洪水灾害易损性较高且在赣江上游区间隔分布。本文成果提供了遭受洪水的潜在损失程度的决策信息,对于提升防灾、救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城市的安全防灾与韧性发展是全球城市发展的重要主题。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的首要问题是科学合理并前瞻性地确定未来面临的灾种、风险及其发展演变趋势。本文以10个全球城市的总体规划或战略规划为研究对象,围绕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中的灾种确定,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总结10个全球城市23种灾害的特点,挖掘灾种背后的孕灾环境和影响因素,并通过二者的交叉分析探究城市灾种的发展趋势。通过研究发现:全球城市面临的灾害种类日趋多样化和新型化,城市防灾问题越发关注"人"的健康与安全,新型灾种在全球城市中具有共性和普遍性,因此未来的灾种预测需更加全面化、精准化、核心化。在我国大城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大背景下,期望通过本研究对我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综合防灾规划的灾种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系统越来越复杂,城市灾害频发且具有不确定性,被不同灾害"牵着鼻子走"的城市防灾、减灾研究工作也逐渐陷入"被动"局面。如何转变思路,研究城市空间"主动"抵御灾害的能力是未来城市安全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文章通过对城市空间韧性概念及其对城市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提出了城市空间适灾概念,并论述了城市空间适灾的哲学基础、动力机制,以及其研究概念框架和基本研究内容,以期为当前城市防灾、减灾工作进行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9.
为降低城市综合体建筑火灾演化过程中的影响,基于灾变链式理论和复杂网络理论,通过分析城市综合体火灾灾害中的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等因素,构建城市综合体火灾灾害链网络模型。利用出入度、子网节点数、介数中心度等指标,综合评估灾害链网络中节点的重要度与边的脆弱性,得出影响灾变的关键节点以及断链的位置,为减缓综合体建筑火灾带来的灾害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灾害链中脆弱性较大的边与重要度较大的节点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在城市综合体建筑火灾演化过程中,地面交通瘫痪、人群恐慌、过街天桥受损、地铁站受损、爆炸是风险控制的关键节点。  相似文献   

10.
王阳  黄明华 《规划师》2013,29(1):11-14
随着自然灾害的频发,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安全。生态城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安全,要求既能满足城市的发展又不能破坏自然环境,因此建设生态城市成为各国解决城市安全的重点解决方案,构建生态城市成为城市规划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的需求"不断增加,即要求城市的"生态美"。一方面,生态美学介入生态城市构建具有必然性;另一方面,生态安全下的生态服务功能设施的构建往往与"生态美"相矛盾。因此,需要从微观层面—古代城市协调经验、宏观层面—从整体与局部关系的协调来解决生态安全与生态美学的矛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诗意栖居"。  相似文献   

11.
<正>韧性城市建设是保障首都安全、推动首都发展的重要理念和举措,《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北京总规)作为指导新时代首都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从战略层面谋划城市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格局,从治理层面创新提升综合应对灾害风险挑战的城市治理能力,从系统层面持续推进城市安全体系的不断完善,在北京总规的实施中首都城市韧性建设水平不断增强。2021年11月11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北京韧性城市建设迈进了新阶段。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快速推进使城市安全面临诸多挑战,如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城市正常运行,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基于“风险源-承灾体-减灾力”的城市安全理论框架,以实战为导向,提出“防范预警-诊断评估-治理提升-应急救援(防-诊-治-应)”的城市安全技术体系,系统化地呈现了“防-诊-治-应”四阶段的工作内容,总结了深圳市在该技术体系下的实践经验。该体系全面考虑了风险源、承灾体、减灾力三类城市安全要素,构建了城市安全管理的新路径,以期为城市安全治理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从系统研究的角度看,滑坡灾害系统包括致灾体子系统和受灾体子系统.滑坡灾害是这2个子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致灾体稳定性的评价上,没有全面考虑2个子系统对灾害风险的影响,尤其缺少对受灾体子系统的研究.针对这种现状,对一种典型受灾体(框架结构)在滑坡灾害作用下的失效概率计算方法进行探讨:将滑坡灾害致灾模式简...  相似文献   

14.
城市综合防灾与减灾能力可以衡量一个城市在面临灾害时的抗御能力及恢复能力,并且是辅助城市安全减灾决策的重要依据。首先从城市灾害危险性、易损性和承灾能力三个方面建立城市综合防灾与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评价指标分级标准等级值;其次基于概率论原理,利用实用概率方法进行城市综合防灾与减灾能力评价,从而较为客观、快速的给出城市综合防灾与减灾能力水平;最后,通过实例分析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吴芳  吴越 《中外建筑》2012,(5):93-96
以湘潭昭山示范区为研究对象,从公共安全理论出发,建立完善的城市安全体系和应急机制,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城市的安全系统。本文研究的内容包括:昭山示范区城市公共安全概况;功能区划;防洪排涝规划;重大危险源布点规划;交通安全规划;突发事件安全规划六个方面,强调对城市安全内容;本文以城市安全为目标,进行城市公共安全的规划应用研究,具有现实可行的意义,有助于提高城市的整体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6.
以城市旧住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社区防灾理论与适应性防灾理论的应用,以及对城市旧住区的承灾体与承灾环境脆弱性、社区防灾体系建设等现状特征的总结分析,从保护、适应和避让等3个方面提出我国城市旧住区的适应性防灾策略,对当前我国城市旧住区的发展转型与防灾体系建设具有理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赵东昊  耿虹 《规划师》2020,(5):103-108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阴影一直笼罩着世界各地,现代交通技术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也为传染性疾病的肆虐提供了温床。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是由于病原体人际传播能力较强和发生在节庆期间等特点而对我国城市发展、人们生活造成严重的危害。文章对传统城市防灾规划内容进行解读,指出其存在防范灾种数量不足、对城市承灾体考虑不全面和内容缺乏统领协调的问题,提出关于城市防灾规划复合化体系建构的新思考,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城市综合防灾专项规划3个层面提出具体构建策略,以期为城市未来公共卫生安全防控和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且危害严重。本论文旨在研究规划与设计视角下建筑的自然灾害风险应对策略。本文先分析自然灾害的类别对建筑的影响,对建筑和市政设施两大承灾体与灾害相关的基础知识作了系统的概括,通过规划与设计与提前考虑自然灾害的影响,充分考虑自然灾害疏散场地和避难场所、紧急疏散措施、生命线系统、消防等重要设施的规划布局,逐步提高生存环境的综合防灾能力,达到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目标。在微观层面,对单个项目和承灾体本身严格按照国家防卫自然灾害设计规范进行建筑物的设计与施工,从根本上提升建筑物自身的防御能力。另外,要重点关注生命线工程的维护和强固,加强灾难预警和监管、应急救援设施的维护和更新。  相似文献   

19.
一、立题背景人类防灾减灾思想由来已久,但国内外在城市防灾备灾,应急避难空间规划方面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美国芝加哥在1871年火灾后就考虑建设具有抗火灾能力的公园系统,提高城市抵抗自然灾害能力,此规划方法与思想为后来防灾型绿地系统规划的先驱。2001年,美国政府积极推动建立以"防灾型社区"为中心的公众安全文化教育体系,具备灾前预防及准备功能、灾时应变及抵御功能、灾后复原及整体改进功能。日本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  相似文献   

20.
郑州市“720”特大洪水造成地下空间严重灾害。随着各类灾害的发展演变以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层次和规模的提高,灾害防御将越来越重要。吸取郑州特大暴雨灾害教训,总结分析地下工程灾害情况,深入讨论城市地下空间科学发展的防灾问题,切实保住地下空间安全底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从灾害防御统筹兼顾防治结合、灾害防御兼顾国防安全、防灾标准适度超前、地下空间修复重建与地面工程规划设计相结合、加强大灾害预警预防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等方面对城市地下空间重大灾害防御进行了深入探讨,建议试点先行探索城市地下空间重大灾害防御的体制机制、规划计划、技术标准、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等,深入开展成灾致灾机理、地下感知探测、灾害情景、韧性地下空间等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