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行列式住区户外组团空间设计忽略使用者需求的现状,采用行为注记法对徐州市矩形、L形和不规则四边形等3个典型平面类型小区进行研究,聚焦不同平面类型下居民行为规律,分析主要行为类型、交往行为和动、静态行为频率,结果表明:不规则四边形作为一种活泼的平面形态,对于诱导交往行为和静态行为具有显著效果;采用采光性好、开阔的平面类型对于提升行列式住区户外活动类型和频率具有推动作用。研究成果对于行列式住区户外组团空间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促进老年人健康视角下,基于类型学与结构方程模型,对武汉3种模式样本住区进行比较分析,探索中国当代城市老年人户外交往活动规律及其空间环境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在3种类型住区开放空间环境中,老年人交往活动呈现出"市井式、集体式、邻里式"3种典型特征;住区开放空间的景观环境满意度、服务设施满意度、空间区位满意度、空间形态满意度与老龄户外交往活动质量均呈正向相关关系,且相关性依次减小;促进老年人交往活动导向下的住区开放空间适老化规划与设计,宜将提升空间的景观环境愉悦度、健身游乐设施多样性、场所区位可达性依次放于首位。  相似文献   

3.
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居住区不仅提供居住的场所还应满足人对户外交往空间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既有开放型住区的户外交往空间与居民不断提高的需求产生了矛盾。以20世纪90年代全国十大试点居住区——济南燕山小区为例,选取住区点线面不同形态户外空间开展实地调研并对各年龄段使用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对既有成熟型开放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使用效能进行分析评价。通过对典型户外空间的调研分析与问题梳理,提出对此类住区户外交往空间提升的措施,为营造更好的人居环境做出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城市住区户外空间承载着居民日常的锻炼健身、休闲娱乐、交往交流等活动,对促进居民健康起着关键作用。针对城市住区户外活动空间供需矛盾的问题,通过对湖北省9个市54个住区的实地调研,剖析了城市住区户外活动空间的现存问题及主要原因。基于共享理念,从基础、核心、方法、保障四个维度提出了更新策略,并结合居民行为特征构建城市住区户外空间三级共享体系,来应对城市住区户外空间不足的问题,以期为城市住区户外空间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陈鸿 《四川建筑》2003,23(4):8-9
针对现代居住区规划中交往空间的不合理设计,从空间构成形态和交往行为特征两方面分析传统住区街巷式交往空间,以期对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从住区形态模式与行为特征关系的视角,论证了住区模式特征是反映物质形态、社会结构分异,与居民行为特征的社会空间关系的总和.研究以上海曹杨新村为例,在梳理物质形态历史演化机制基础上,解析归纳8种典型住区空间模式类型.结合随机等距抽取的1020份居民调研问卷,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发现住区空间模式类型与居民家庭消费区隔化现象相对应.研究进一步从住区设施可达性及居民设施使用行为入手,对居民及家庭社会经济特征属性开展了低碳效应实证研究.论文采用SEM结构关系方程加以设施使用活动关联性分析与影响因子显著性检验,得出居民社会经济属性、设施使用行为以及公共交通出行频次的路径权重系数支持了本研究的结论.本研究认为,居民社会结构和设施使用行为是影响住区模式低碳效应的主要因子,住区服务内部设施可达性对于实现居民日常生活功能支持和减少交通出行碳排放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中基于空间句法和扬·盖尔PSPL调研方法,以T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适老优化为例,从理论分析、实践探索与技术实施多方位对户外交往空间的特征及老年人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总结出老年人户外交往空间具有“向心性”“强可达性”“领域性”“边界性”等特征,并提出从点到线、线到面的户外交往空间适老优化策略,为既有住区户外交往空间适老优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营造新住区环境中的儿童交往空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娟 《华中建筑》2008,26(7):103-105
该文针对当前新建住区邻里淡漠的现状,提出了营造新住区环境中的儿童交往空间,建构和谐社区环境的观点。首先阐述了营造新住区儿童交往空间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分析了儿童交往空间的形态特征,然后针对现有居住小区儿童活动空间的不足,提出了适合儿童心理行为特征的儿童交往空间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逐渐由“保量”向“提质”转型,存量老旧住区的更新改造随之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本研究聚焦于老旧住区的户外空间更新,发现老旧住区改造中存在老旧住区类型多样、空间资源极其有限、常规旧改方法失利等诸多难点。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梳理,文章提出一种自下而上、以居民为导向的认知方法,即“需求-功能”转译路径及“行为-空间”生成路径,用以协调空间资源不足与居民需求多样之间的矛盾,寻求最高效的老旧住区户外空间更新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携孙"行为是中国当前城市住区户外公共空间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模式。为了了解"携孙"行为的活动特征及其与户外公共空间景观空间要素的关系,选取了马号街社区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访谈法和行为观察法调查了"携孙"行为主体的基本情况、行为活动特征、社区公园景观空间要素特征,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携孙"行为的行为主体之一的(外)祖父母在这种活动模式中占主导地位。(2)住区户外公共空间中,分离型"携孙"行为远多于互动型"携孙"行为,分离型"携孙"行为的活动内容以休闲类活动为主,互动型"携孙"行为以康体类活动为主。(3)活动场地的景观空间要素对"携孙"行为类型(分离型/互动型)无显著影响,对"携孙"行为的活动内容(通过类/康体类/休闲类)影响显著。活动场地的遮阴程度越高,场地中康体类和休闲类"携孙"行为的人数越多,活动场地的服务设施越丰富;休闲类"携孙"行为人数越多,而服务设施的丰富度对康体类"携孙"行为人数无显著影响;本研究中其他景观空间因素对"携孙"行为均无显著影响。在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对未来住区户外公共空间设计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老年人和儿童在看护关系中表现出的行为特点和对空间的需求出发,总结出老幼交互行为的特征。从空间的尺度、空间的指向性、空间的围合度以及座椅的布局形式4个方面分析了目前既有住区户外空间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1对1"与"多对多"老幼交互空间类型,为今后既有住区户外空间的改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住区景观与人们的日常居住与生活感受密切相关,现阶段高层住区中人群俯视状态下对住区绿地的感知偏好将作为指引住区户外空间绿化设计的重要参照之一,亟须探讨不同俯视高度下人群感知偏好特征与住区户外空间绿化形态间的联系。[方法]以南京市3个典型高层住区为例,借助无人机航拍、激光雷达扫描、三维视觉模拟等多种技术方法及数学决策手段厘清人群处于不同高度下的俯视感知偏好特征与俯视绿化形态特征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发现:户外空间中绿化复杂度及绿化三维可视体积大小显著影响人群俯视感知及偏好,其中宁静度、自然度是反映高层住区中人群俯视偏好的关键感知特征。[结论]研究结果对于完善住区规划设计相关法规,塑造符合人群全方位感知偏好的高品质住区户外空间环境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倩  王芳  惠劼 《建筑与文化》2011,(7):114-115
住宅的近宅空间是由家庭内部向户外过渡的亲切的小空间。近宅空间的设计应当实现空间归属感、创造可识别性。住宅近宅空间应当创造居民碰面、停留、交往的机会,为居民离开家门之后开始进行公共的社交行为提供方便的场所。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有的控规指标对住区户外空间缺乏严格管控,忽视了不同类型的户外空间对居民活动影响的差别。基于此,文章通过对南京市17个高层住区进行实地调研,以室外活动场地、开放绿地、水域等户外空间为研究对象,根据调研数据并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建立起不同户外空间特征与居民活动情况之间的对应关系,为设定不同类型户外空间的准入标准提供依据,同时针对数据分析结果,对不同类型的户外空间提出了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5.
胡丹  王世礼 《中外建筑》2011,(10):43-45
本文以上海、厦门、广州三地廉租住房住区外部空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中心空间、宅间空间、宅前过渡空间、边缘空间,并指出现有住区目前在设计及使用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一个良好的秩序满足人们的居住生活和交往需要,创造充满活力的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将空间形态特征与空间活力 值进行关联性分析,筛选出4个在“行为—感 知”框架下具有研究意义的空间形态特征指 标;将心理物理学理论引入建筑学领域,将 老年使用者的空间心理感知评价值与空间形 态特征值进行曲线拟合发现:天空开阔度、 空间通视度与老年人的空间形态特征感知 评价值之间呈对数函数关系,符合对数定 律,可以成为今后衡量老年人对住区户外公 共空间心理感知的形态量化指标。这将为城 市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适老优化提供基础数 据支撑与更为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刘俊 《安徽建筑》2008,15(1):20-21,27
人们的交往活动不仅是自身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住区是这一行为发生的主要场所,当建筑师在规划和设计住区的同时,也是在为人们的交往行为提供背景和起点。文章针对当今住区中交往行为的特点,从住区规划、底层空间利用、住区步行道与活动场所的结合三个方面提出了改善小区的交往空间的一些方法,希望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新建和改造中的住区创造出积极的交往空间。  相似文献   

18.
郭静  郭菂 《四川建筑》2009,29(5):34-36
通过介绍新加坡组屋户外环境的特点,分析了在土地与资金有限、住宅高密度发展情况下如何实现住区户外环境的休憩交往、景观和生态三大功能。探讨了从强调环境的功能性,注重均好性,户外空间形式多样化,重视维护管理等几个方面优化我国住区户外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实施的大规模既有住区环境更新效果明显,但仍存在手法粗放单一的问题,特别是老年人群健康诉求尚需进一步回应。后疫情时期,既有住区宅间空间作用凸显,如何通过优化宅间环境设计,满足老年人日常活动,促进健康生活,已引起多方关注。研究从大连典型既有住区中筛选出18个宅间样本,对老年人群宅间评价及宅间活动偏好以及行为方式等内容,采用实地调查,结合模拟、行为标注、统计等工具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探索宅间环境品质要素对老年人群活动类型、频率、时长的影响关系,并提出相关环境品质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20.
陈亮 《住宅产业》2012,(3):64-66
住区户外公共场所对居民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人数往往是室内交往场所人数的几倍,老年人尤为明显。本文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以及社会交往需求出发,论述了在老年化背景下的组团住区中创建积极的外部空间的一些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