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计算机与网络》2003,(13):25-25
随着网络日益渗入各个行业、企事业的日常工作,复杂的应用和高性能的要求推动路由器产品的不断升级,其中具备高性能的经济适用型路由器对用户具备独特的吸引力。根据用户的需求特点,国内著名网络设备厂商迈普整合多种技术优势,参照了多种高端产品的功能特色,精心推出了低端高性能的路  相似文献   

2.
李彪 《信息网络》2006,(5):34-35
浙江电信商务领航的推出是实施企业战略转型的有益尝试,是推动企业战略转型的良好平台和载体。思维理念转型中小企业是中国电信的重要客户。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信息化已成为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然而工厂、商场等中小型企事业单位由于很难解决资金、技术、开发周期和技术保障等几大难题,最后只能望而却步。为了加快推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有效促进浙江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努力打造“数字浙江”,浙江电信专门为中小企业量身打造了“商务领航”——浙江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商务领航”业务的推出,使得…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与网络》2003,(21):45-45
随着高速数据专线需求的增长,国内运营商在近两年加大了ATM网络的建设。但是,因为ATM网络投入大、用户接入能力弱,运营商普遍面临着前期投资无法回收,网络盈利能力低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国内数据通信厂商迈普推出了全新的MP9710多业务接入平台(MSAP),其首要目标就是实现ATM网络的延伸,整合ATM网络和DDN网络的优势,让运营商能够挖掘现有网络价值,以低成本提供灵活多样的数据专线业务,达到投资快速回收和网络的持续可盈利目标。 MP9710是迈普新近研制生产的一款  相似文献   

4.
《软件》2003,(1):8-10
“Sun公司软件方案及产品全国大巡展”自今日起在中国12个大城市展开。兰州是第一站。Sun公司是一个以技术主导的系统公司,多年以来,它一直以其不断领先于同行的工作站、服务器和存储器等系统闻名于世。作为全球领先的提供网络计算强大功能的系统公司,软件在Sun系统的总体优势上,在Sun公司的发展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事实上,Sun一直秉承“多样选择 积极创新 提升价值”的宗旨,不仅在硬件系统上坚持创新,提高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5.
惠普是否已经从一家“产品导向”的公司转型为“客户导向”的公司?这一点还没有定论,但是在越来越多的场合,有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承认了惠普转型的正确,而且从中体会出了更深层次的东西——服务。  相似文献   

6.
从美国"军事转型"看测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柏林 《测控技术》2005,24(4):1-5,10
在军事转型的过程中,美军充分依靠测控技术来提升部队的作战能力,并给予测控技术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笔者从未来美军联合构想、美军转型的基本目标、DARPA提出的作战能力的新目标、美军近年开展的有关测控技术的ACTD项目、美军采取的举措对于人们的启示等方面加以研讨。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安全》2005,(6):44-44
日前,伟世盾安高层领导参加了中国信息安全发展趋势与战略高层研讨会并在会上就保障网络关键业务和应用的重要性,网络应用服务质量保证解决方案发表演讲。伟世盾安的PacketUpper?网络流量优化服务器在会议期间作了展示。通过参加本次研讨会,密切了伟世盾安和国内各政府部门及专  相似文献   

8.
李夏磊 《计算机》2003,(13):60-63
“灯塔计划”基本上都“选址”于中石化、联想、海尔这样的大型企业,但当他们面对一眼看不到头的无数个中小企业的时候,SAP将选择什么样的“批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9.
<正> 2002年6月27日下午,被业界称之为微软“铁篱子”的微软首席执行官鲍尔默一脸笑意地出现在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二层大宴会厅,这里正在举行一场新闻发布会,关于微软与中国教育部签署的一项涉及软件人才培养的合作协议。这是一顶旨在推动中国高校计算机教意事业、提升计算机基础科研水平的合作协议。根据这项协议,微软将在未来三年内,投入两亿元人民币,在中国实施一项名为“长城计划”的合作项目。  相似文献   

10.
从华为新战略来看,过10年后,我们可以期待的,将是出现一个从电信阵营杀入ICT产业主阵地的国际排头兵和超级巨人。如果上市,市值超过中国移动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电信战略转型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最近召开的中国电信工作会议上,王晓初总经理提出了中国电信战略转型的设想,并提出中国电信由传统网络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这种转变符合国家宏观经济转型的环境,也符合世界电信运营业和中国运营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更符合中国电信的发展需要。如何理解战略转型和新的定位,应该采取什么策略和措施,是我们关心和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中国电信战略转型的必然性中国电信战略转型是在国家宏观经济的整体转型大环境下进行的。电信的发展依赖于宏观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同时由于电信业务的强大的社会属性又深刻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因…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电信战略转型期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5年中国电信集团工作会议上,王晓初总经理提出了要促进中国电信由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实现企业的战略转型。中国电信实施战略转型,不仅意味着企业业务发展重心的转变,同时也对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探寻中国电信战略转型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颖 《信息网络》2005,(4):43-45
在最近召开的中国电信工作会议上,王晓初总经理提出了中国电信战略转型的设想.即中国电信要由传统的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现代的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这意味着中国电信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但如何成功实现转型,确保企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中国电信面临着新的考验。毫无疑问,这已经成为一个关键性的课题摆在了中国电信面前。  相似文献   

14.
肖倩 《信息网络》2006,(1):32-32
需求推动市场,市场创造需求。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交流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人们从来也没像现在这样迫切地需要处理和交流信息。与此同时,人们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号码查询,而是期望获取与之相关的更多信息和附加服务,而电信运营商也迫切需要有效利用电话号码开发新业务,以增加收入亮点。这就为语音业务的转型提供了契机。顺应这种市场需求,2005年12月20召开的中国电信2005年度工作会上,总经理王晓初明确提出2006年将在全集团大力推广号码百事通业务,从而为中国电信集团的全面转型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因为号码百事通业务…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理念和对策等方面围绕中国电信产品与服务创新展开探索。文章认为.理念是中国电信业产品与服务创新的首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八个观点。即新经济观、新系统观、新网络观、新业务观、新接入观、新基站观、新终端观、新用户观,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中国电信产品与服务创新的目标是“一个用户.一个标识;一个客户,一套服务;一个客人.一个世界”,其可能的选择是实施“蓝色海洋”的竞争战略和“鸡尾酒”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三维Triple Play"实现战略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廷 《信息网络》2005,(10):66-68
当前的中国电信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传统语音业务进入低质化、微利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增值业务唱主角的时代已经近在眼前。世界范围内大的电信运营商都以转型来积极应对这种趋势,如SBC,BT等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SBC通过正在建设的Lightspeed工程面向企业和家庭市场,实现网络和业务的根本变化;BT在加强宽带业务的同时,也正启动“21Century”工程,向下一代网络积极演进。我国电信运营商也在积极研究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以求生存图发展。所以,电信运营商的战略转型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7.
在刚兴起不久的多媒体设计中,许多设计师过分地依赖技术,忽视了美感的表现,造成作品水平不高。如何做到技术与艺术的平衡是美术教育的重要课题。文章通过探讨在二维、三维和四维设计的原理,提出多媒体设计中需要创造性运用平面设计原理,注重"二维"构成关系,达到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8.
韦杰  王循  张卫 《计算机工程》2002,28(5):170-172,188
主要介绍了从IPv4网络过渡到IPv6网络的过程中如何实现IPv6网络互连的方法,指出了现存的解决方法长处和不足,并提出了关于过渡时期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19.
在刚兴起不久的多媒体设计中,许多设计师过分地依赖技术,忽视了美感的表现,造成作品水平不高。如何做到技术与艺术的平衡是美术教育的重要课题。文章通过探讨在二维、三维和四维设计的原理,提出多媒体设计中需要创造性运用平面设计原理,注重"二维"构成关系,达到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20.
蔡翔 《信息网络》2005,(10):5-8
在当今电信业,转型可能是业界出现频次最高的词语,尤其是对电信企业战略转型的解释,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不乏对转型的误解或将其简单化。笔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理解谈些个人看法,以期对转型的认识有个较为客观的把握,并积极推进电信企业的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