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建筑的实验性与城市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在进入快速城市化的阶段,伴随着全球化对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的重大影响,在建筑领域表现为建筑文化的国际化以及城市空间的趋同现象,当代中国已经成为建筑试验场.在国际化城市的再城市化过程中,如何应对建筑文化的国际式冲击,保护并发展中国的城市与建筑的特色,注重城市空间环境的整体关系,提高中国建筑师的水平,创造具有批判意义的中国建筑,摆脱当前中国建筑师的边缘化状态,是建筑界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中国城市公共建筑的发展,阐述了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公共建筑外观发展存在的问题:强暴旧城,破坏传统建筑,疯狂克隆、攀高比傻,乱建标志性建筑,盲目走城市国际化道路.仿古成瘾,造成中国许多城市建筑外观的相似性.并提出了解决以上问题的观点和方法.强调要繁荣中国城市建筑,建筑师要加强自身素质,不能盲目崇洋,要重视民族文化,不能丢弃本质.繁荣建筑创作要建立在中国地域文化上,中国的建筑创作的繁荣昌盛,要靠中国建筑师自身去完成,只有这样中国的建筑才会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5)
现代城市建筑装饰设计更注重主题文化,地域文化成为重要的可选文化元素之一。在中国建筑装饰设计中,设计师要想寻求建筑装饰设计的发展出路,就要注重运用本土文化,尝试地域文化风格,这样可以为中国建筑装饰设计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同时,建筑装饰设计要接受地域文化的指导,使建筑装饰设计体现出独特的、具有地域代表性的设计风格。文章针对城市建筑装饰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影响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建筑今天出现了"地方化"和"现代化"两种建筑文化倾向,然而由于受到西方建筑文化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很难从中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建筑发展的途径,从"现代建筑"的地方化和地方建筑的"现代化"两个方面加以阐述,辩正地对当代中国建筑文化作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5.
古为今用,文以化人,旨在强调文化引领将重塑有灵魂的精神高地。本文从透析当代中国城市缺乏格调、建筑"乱象"之根源入手,研究了徘徊在世界边缘的中国建筑师与规划师的文化困境。认为,中国建筑文化上的奇奇怪怪,不仅仅根源在于缺失建筑文化导引,更在于整个社会的文化迷失。虽然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肌理、文化脉络及文化结构,但乱拆乱建已使民族文化遗存消失殆尽,它说明急功近利已是典型根源。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使命重大,因为它将引领城市建设,它将体现文化城市建设的标准,它更将促进中国建筑师创作在自省中获得自信与自觉。  相似文献   

6.
刘昌忠 《四川建筑》2004,24(Z1):50-52
文章结合建筑的功能、艺术,各个时期、各个地方建筑的发展,就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问题提出看法.认为古代建筑有地域文化特色,现代建筑缺少地域文化特色.努力创造中国优秀的现代化城市,创造中国优秀的"时代建筑"和"世界建筑".  相似文献   

7.
《建筑与文化》2012,(9):100
城市、建筑与文化之关系,是《建筑与文化》的关注点,也是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的关注点。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所属中国古城文化研究院仍围绕这一焦点,只是将目光聚焦到具有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建筑发展上。实际上,中国古城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既有特性,又有共性,需要的不仅是官方、学界的建制,还需要民间智囊团体的参与,需要智囊团体之间的横向联合,共同为中国城市、建筑发展鼓与呼。中国西部作为文化富集区域,在成都,读城智库研究院依托成都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多年来通过广泛的社会联络,逐渐明确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点,积淀了一批研究成果,在西部,特别是成渝地区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期开始,古城专辑板块将陆续刊登读城智库研究院的部分研究成果。除此之外,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所属中国古城文化研究院与读城智库研究院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将从专家团队、理论框架、项目实践、成果研讨、出版推广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的优势互补、共赢合作,共同提升中国城市、建筑领域内的跨领域研究、实践水准。  相似文献   

8.
邓霞  赵秋泉 《山西建筑》2006,32(18):12-13
论述了山水城市的理念,并结合各种理念发展演变过程,阐述了山水城市的相对优越性。阐明了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有着深刻的文化印迹和浓厚的人文精神要素,指出只有体现中国文化特性与民族特色的中国山水城市及其建筑,才会有它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特别推荐     
在综合论述城市文化并对地区建筑文化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作者对若干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经验进行较为自觉的理论分析和总结.力图探讨中国城市与建筑发展战略,以及新世纪亚洲与国际建筑学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正>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是城市文脉的体现和延续。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设计市场的开放,大量的舶来文化充斥着中国建筑市场,全国各地相继用"国际招标"的方式追求"标新立异"的城市建设,奇怪的建筑不断在各地涌现,中国甚至成了外国设计师的试验场。对此,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建筑文化方面作重要批示,指出"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  相似文献   

11.
潮汕侨乡是广东侨乡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侨投资极大地推动了近代潮汕侨乡的建筑发展。博采众长的开放品格、经世致用的商业意识和精雕细刻的炫富心理,是近代潮汕侨乡建筑审美文化特征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2.
从传统港口城镇演变为近代商埠城市,烟台城市发展形成的节点是外力楔入导致的开埠通商。以1861年开埠为肇端,在半殖民地社会背景中,外部因素推动了烟台向近代化工商业城市的转型和发展。在烟台近代化过程中,从开埠到日军占领,城市空间的扩展历经四个阶段,呈现出沿海岸线东扩并向南推进的趋势。城市形态表现为局部有序、全局无序的滨海带状特征。  相似文献   

13.
刘红红  吴薇 《华中建筑》2014,(4):137-141,161
建筑类型与形式问题是城市的客观存在,它能够实现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解释。对历史建筑类型与形式的研究,可以为当前的城市历史文化和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近代武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等影响,催生了西方近代建筑类型,由此形成了城市建筑类型的多样化特征。同时,西方建筑形式的出现使得传统城市空间中出现新的空间要素与空间景象,改变了城市面貌。在外来文化以及本土文化的双重影响之下,近代武昌城市建筑形态的拼贴与杂糅,更多地显示出"表皮西化、内核中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李铁军 《城市建筑》2013,(7):137-140
万达商业综合体建筑形式在中国诸多城市中都具有较高的辨识度,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同时形成了属于万达的建筑形式创作语言。本文以位于哈尔滨的两代万达商业综合体为例,从城市空间文化的角度探讨其建筑形式创作的策略和手法。  相似文献   

15.
李铁军 《城市建筑》2013,(4):137-140
万达商业综合体建筑形式在中国诸多城市中都具有较高的辨识度.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同时形成了属于万达的建筑形式创作语言。本文以位于哈尔滨的两代万达商业综合体为例,从城市空间文化的角度探讨其建筑形式创作的策略和手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有着深厚的本土文化底蕴,作为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其历史文化价值与在现代设计中的文化价值都不容忽视。本文从建筑装饰色彩艺术,建筑装饰纹样艺术,建筑雕刻装饰艺术三个方面阐述我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传承,选取现代设计中的经典案例,进一步探寻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与共生。  相似文献   

17.
海佳  尹南 《南方建筑》2006,(12):152-154
海外建筑师在中国从事建筑设计是中国现代建筑文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建筑文化自身的发展和转型具有特殊意义.理性地思考和审慎地面对海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建筑实践,规范有序地将其纳入中国新建筑文化的创造体系是推动建筑文化成功转型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在深入实地考察,充分掌握了现场资料的基础上,对杨尚昆同志陵园的建筑选址、总体规划、环境、设计作了逐步分类研究,特别根据古代堪舆思想,从现场形法,观砂、察水、点穴、立向、绿化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分析,提出正确看待古人的选址艺术,现代建筑设计应当借鉴古代堪舆学等理念,为建筑发展提供了一个继承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的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19.
陈晓恬  任磊 《规划师》2012,28(2):86-93
研究表明,影响中国近现代大学校园形态演变的主导因素是国家政治、教育理念、文化特性,以及建筑、规划思潮,在对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演变的整体特征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可知,未来中国大学校园形态的演变,上层政治政策结构的变革将成为大学整个宏观结构体系新一轮变迁的动力源,中央政府关于高等教育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的发展战略以及终身教育理念的树立为大学及大学校园形态生长确立了方向,中国大学多元管理、筹资渠道开辟和国家教育、土地等制度的变革等将为大学校园形态新的生长模式创造基础,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理论及实践的进一步丰富与完善将为未来大学校园形态演化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广府侨乡与潮汕侨乡、兴梅侨乡并称广东三大侨乡。广府侨乡建筑以其覆盖地域面积最广、建筑形制最丰富、保存数量最多而成为近代岭南侨乡建筑文化中的代表,它展现了中西建筑文化从接触碰撞到融会创新的历史过程,突出体现了开放性、兼容性、创新性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