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游与美食     
凡是到武陵源游览过后,回去时,总要设法吃一餐这里的土家豆渣,因为它是景区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之一。  相似文献   

2.
美食如玉     
普显宏 《烹调知识》2004,(10):32-33
在我的记忆里,孩童时代最美的事对我来说莫过于吃糖和吃肉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糖和肉都成了稀罕之物,常常诱惑得我们唾液分泌、口水四溢、目光呆滞,所以我对吃糖和吃肉的印象特别深。一遇到有肉吃(如杀年猪),我们这些小孩就馋得拼死烂命地吃,死撑烂胀地喝,吃得小肚子圆鼓溜漱,饱嗝不断。结果,到了第二天,肚子里哗啦哗啦乱响,忍不住跑到僻静处,脱下裤子,一阵噼哩啪啦响过,拉出一大滩稀来。直到后来我读书学了医,才知道这叫“脂肪  相似文献   

3.
张士魁 《美食》2004,(3):63-63
1994年第1期《美食》杂志刊发我所写《苏轼徐州烹事录》时,正在等待退休。以“知天命”之年,与《美食》结缘,既感真挚,又觉亲切,还特庆幸。庆幸的是,从此我找到了可以由衷倾诉心声、经常交流情感并真正发表意见的“知己”了!1995年后,亦即我执教的最后两年里,教的是“古代学——唐宋学段”。南于受苏轼“平民知州”的感  相似文献   

4.
老公如老酒     
古代中国是不大有社交的。特别是上层妇女,所谓侯门深似海,故而古代女性对丈夫的称谓比较模糊。从戏文以及旧小说中看,多为“老爷”,无疑将自己放在一个谦卑低下的位置。但街坊民间就不同了,因为要糊口,女人也不得不抛头露面出来帮丈夫打理一应事务,就少不得要当众与丈夫对话或与他人提及丈夫,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你们好。我是一名厨师,贵刊一直是我每月必读的刊物,我看了贵刊在第3期的“难忘哈尔滨美食”一文后对肖理先生的文章中有一点不同的意见。我在哈尔滨生活、工作30多年了,如有不礼貌的或写得不对的地方请你们多多包涵。首先哈尔滨的红肠从来就没有“抓了一手黑”的事发生,我想就是有,厂家也会在出厂前对其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的,否则它不会成为闻名全国的哈市特产。另外,不知肖先生是什么时候来哈的,不过从其提过的“得莫利炖鱼”来看也是在80年代未来的,如是这样,生产红肠的“哈尔滨肉联厂”、“秋林公司”也已换上进口的烤肠设备…  相似文献   

6.
家乡滇中产糯米。糯米晚熟,秋天,所有的稻子都收割完了,惟独这糯稻还叶片泛绿,赖在田里等待人们来收割。我们这里的糯米是一种稀有品种,叫大香糯,植株有一人多高,比其他稻谷高了一倍多,故易倒伏,产量也比其他稻谷低。但就因为晚熟了一个月,多吸收了滇中高原那强烈的紫外线和热量,碾出的米粒,就像有阳光从中穿过,晶莹剔透,煮熟后满屋生香,吃着非常适口。据史书记载,滇中的糯米很有名气,嘉靖年间是进京上贡皇帝的贡品。糯米在我们滇中常用来做三种美食:一、糍粑。糍粑是冬至那天吃的节令食品,我们把这一天叫做“过冬”。做法是将糯米浸泡后在…  相似文献   

7.
美食如画     
常言说得好,江山如画,人生如画。人类的双手就是一支涂满灵感色彩的神笔,将动人的场面奉献给世界。但是,谁曾想过,这一幅幅动人的图画,离不开“吃”的主题,吃可以知味。吃可以健身,吃可以体验文化,吃可以了解人生。但是用另一种形式,将“吃”用图画表现出来,比起文字来,其直观性、感染力、渲染力却更加吸引人。欣赏一幅幅传统的“吃”画,可以震撼人的心灵,让人不知不觉勾起许多吃的故事,浮想联翩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8.
格吃饭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每见到熟人说得最多最频繁的一句话恐怕是:“格吃饭了?”只要遇到的熟人是在中午或下午的饭前饭后,见面打招呼我们大多都是用这句话问候人家,别人遇见我大抵也是如此,一声“格吃饭了?”如同西方老外的一句“您好!”“OK!”,顷刻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拉近了不少。反正,我发现在我们的生活圈子里,说“格吃饭了”的人比说“您好”的人要多得多。  相似文献   

9.
鸡zōng奇事     
普显宏 《美食》2004,(3):57-57
成书于明代的《五杂组》有如下记载:“滇中有鸡zōng,薹菌、蕈类也,以形似得名。”  相似文献   

10.
吃饭     
人脱离母体来到人世间做出的第一举动就是拼命啼哭,就像生怕人们不知道有一个新生命诞生似的。第二件事就是要吃,只要有奶吃,婴儿的第一声啼哭也就在吃中止住了。吃穿住行,吃居首位。可以说,人只要在这地球上活一天,就得吃饭,也只有吃饱了肚子,人才能更好地活着。从生理、生存角度来看,吃饭成了人生  相似文献   

11.
尚成 《食品与生活》2004,(11):36-37
中国是竹的故乡,我们的祖先对竹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 在中国的中南部尤其是江南地区,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能在山间溪边、园内屋旁,见到它那挺拔的躯干和摇曳的枝叶,或密集成林,浩如烟海;或三竿两丛,风姿潇洒。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你又处处离不开竹:雨天戴竹笠,吃饭用竹筷,住的是竹棚,坐的有竹筏。不但如此,竹竿还被用来引水、煮饭、盛酒、烧火、编箩筐、扎风筝、做箫笛等等。正因为这样,竹字在汉字众多的边旁部首中,形成了一个十分庞大的团体。你若有心徜徉其间,便不难充分感受到竹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2.
美食如画     
田长国 《四川烹饪》2007,(11):84-85
松茸烩鹿筋原料:鹿筋150克松茸200克菜心150克浓汤300克黄灯笼辣椒10克酸菜20克野山椒10克姜片、葱段、香菜根、芹菜秆、精盐、味精、鸡粉、白糖、料酒、湿生粉、色拉油各适量  相似文献   

13.
美食如歌     
常言说得好,生活如歌,岁月如歌,生命如歌,但我认为美食如歌。美食作为饮食中的高层次体现,已经不是仅仅满足人们的裹腹之欲的低层次需求的东西了,对于人它是一种享受、一种境界、一种体验、一种文化,更是一种心灵上的共鸣。从原始社会的饮毛茹血、石烹火烤到宴会佳肴,从乡村的粗茶淡饭到精品大餐,饮食的革命,带动了美食的变迁,使美食演绎了人生的精华,贯穿了人类的发展历史,的确是生命舞台上的一首永不没落的歌。一个优秀的餐饮经营者,是否懂得其中的真谛呢?如何把握美食的主题,运用色香味形器的音符,演唱出一首动听美食之歌,是值得长期修炼…  相似文献   

14.
演义者,在事实基础上加以文学艺术发挥也。所以《三国演义》把勤勤恳恳的参谋长诸葛亮写成有妖气的军师,《隋唐演义》里的李元霸成了手舞八百斤大铁锤的奇人。至于事实如何,似乎已不再重要厂。  相似文献   

15.
《“美食律动”及其他》(见本刊2006年第5期——编者)问世近半年时光了,居然没听到什么反响。于是,只有认真地反省既作之表述;然后,再反复地推敲相关素材。终于发觉:关键还在于笔者对此“概念”并没有阐述准确及清  相似文献   

16.
红楼美食     
18世纪清朝乾隆时代官至江宁(南京)织造的曹寅(栋亭)之孙曹雪芹写了一本憾世巨篇《红楼梦》,他在“杀青”掷笔时留下一首满腹牢骚的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两百年来,这首凄凉落魄的诗,害得踏实的读者们争论不休,从而萌发了一门特别的学问,这就是“红学”。  相似文献   

17.
豆腐     
彬彬 《饮食科学》2004,(6):47-47
春节回家.我忍不住推门走进这间低矮的老瓦房.这是外公的豆腐坊.发黑的木头梁柱无声地站立在那里,屋顶小玻璃窗透过一道阳光照在豆腐磨上。磨、缸,锅和架子还是原来那样摆着.上面厚厚一层灰。我从小生活在外公家.这里曾是我度过童年的地方.我小时候总伴着“吱吱咯咯”的磨豆腐声入睡。  相似文献   

18.
《中外食品工业》2006,(3):10-10
各位:我看《贝太》已有年头,应该算是忠实的读者了,有个一直忍着没问的问题,那就是介绍的西餐虽好,但调味品哪里买没有交待。  相似文献   

19.
青虾     
韩开春 《美食》2004,(3):62-62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烂泥”,在整个食物链中,虾大约应属于基础阶层,虽说尚不至于真的沦落到吃烂泥以为生的地步,却也是头上压着三座大口,水族里的任何食肉动物都可以把它当成欺侮的对象。这样看来,仿佛  相似文献   

20.
爱上爱情     
袁雪梅 《江苏纺织》2006,(4B):88-88
心忽然痛得说不出话,终于知道我们有时候根本无法重复真爱的过程,那通常只有一次,后来的都无法超越。爱上电话,爱上爱情,爱上我们以为的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