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纳米铜添加剂对润滑油承载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MQ-800型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纳米铜作为添加剂加入到润滑油中,对润滑油承载能力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有纳米铜的润滑油的承载能力较原有润滑油的承载能力有较大的提高,有优良的润滑性能。  相似文献   

2.
纳米SiO2对硅酸盐水泥水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测试Ca(OH)2含量、化学结合水量和水化放热量,探讨了纳米SiO2对硅酸盐水泥水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SiO2的掺入降低了水泥水化生成物Ca(OH)2含量,增加了水泥水化的化学结合水量及水化放热量.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表明,使用分散剂并用合适的搅拌成型工艺制备的添加纳米粒子砂浆具有很好的工作性和力学性能,不同龄期的抗压强度均得到了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4.
通过固体扩散法将纳米TiO2负载在不同亲疏水性及孔径的沸石上制成复合光催化剂,研究不同配比的复合光催化剂在32 W紫外灯照射下对水中土霉素的去除和矿化效果,结果表明:UV/10%TZ2(亲水沸石)较UV/40%TZ1(疏水沸石),UV/15%T5A(孔径为0.5nm的亲水沸石)较UV/10%T13X(孔径为1nm的亲水沸石)对水中的土霉素具备更佳的去除效果,即亲水型及小孔径的沸石分子筛更适合负载纳米TiO2光催化氧化去除水中的土霉素。由于羟基自由基的作用距离限制,被吸附在13X内孔的土霉素无法被降解去除。  相似文献   

5.
纳米粒子对防水乳胶的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验证明了纳米TiO2、ZnO等具有较好的吸收紫外线的性能,并采用纳米粒子来改性防水乳胶,得到的防水涂料具有较好的防光老化性能。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24):1-2
目的:比较紫杉醇脂质纳米粒子(TAX-NLC)对KB、SKOV3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TAX-NLC作用于KB、SKOV3细胞对Ca2+的影响;MTT法测定TAX-NLC作用于KB、SKOV3细胞抑制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TAX-NLC作用于KB、SKOV3细胞形态学的变化。结果:TAX-NLC作用后KB细胞Ca2+浓度高于SKOV3细胞;TAX-NLC作用后KB细胞的抑制率高于SKOV3细胞;TAX-NLC作用KB细胞产生多核细胞高于SKOV3。结论:TAX-NLC对KB细胞更敏感,Ca2+浓度、抑制率、多核细胞比例密切相关联。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4):514-516
目的:了解纳米Fe2O3和纳米Al2O3颗粒对土壤有机碳分解矿化作用的影响.方法:以若尔盖高寒草甸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培养实验方法,测定不同纳米材料对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结果:在一个培养试验周期内,添加Al2O3纳米颗粒后土壤呼吸作用增强,添加Fe2O3纳米粒子的土壤呼吸作用变化不明显;随纳米材料加入量增加,土壤呼吸强度的变化无显著差异;结论:Al2O3纳米粒子能够一定程度增强土壤有机碳分解矿化作用,Fe2O3纳米粒子对土壤有机碳分解矿化作用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9.
纳米SiO2对GRC性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纳米SiO2对玻璃纤维增强普通硅酸盐水泥(GRC)流动性和早期强度的影响;采用80℃热水加速老化试验方法,讨论加速老化条件下纳米SiO2对GRC耐久性的影响:通过光学显微镜、XRD微观测试对机理进行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加入适量纳米SiO2可提高CRC早期强度和改善GRC加速老化后期强度。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蒸汽养护条件下纳米TiO2 (NT)对粉煤灰-水泥体系早期力学性能的影响,并探索了其影响机制.结果 表明:NT的掺入可显著提高粉煤灰-水泥体系的早期抗压强度,其最佳掺量为3%;NT的掺入显著提高了水泥熟料的水化程度及粉煤灰的二次水化程度,增加了水化硅酸钙(C-S-H)凝胶的聚合度;NT的掺入降低了粉煤灰-水泥体系...  相似文献   

11.
绿色多孔混凝土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多孔混凝土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出了适合植物生长的多孔混凝土的最优配比;并在多孔混凝土试块上进行植草试验,进一步验证了研制出的多孔混凝土在植被方面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试验中观察到的滚子表面划痕现象,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不同供油条件下,划痕对滚子副润滑性能的影响,并与已有试验进行了比较,讨论了划痕长度和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划痕会影响滚子副的油膜压力和厚度,使得划痕中心油膜压力减小,膜厚增加;同时,划痕边缘处油膜压力增大,膜厚减小.供油层厚度越小,即乏油程度越严重,划痕边缘处的油膜压力及其梯度越大,膜厚越小.划痕越长,划痕越深,划痕中心的油膜压力越低,而膜厚越大.因此,划痕虽增大了滚子副划痕中心的膜厚,降低其压力,但同时增大了划痕附近的压力,减小了膜厚,在乏油条件下尤其如此,因此,划痕会加速滚子副的局部磨损.  相似文献   

13.
金晨  倪泰山 《砖瓦》2008,(1):40-41
通过对手工加注润滑脂、普通数码可重复自动加注润滑脂及改造后的数码备可重复自动加注润滑脂几种方式的比较,得出了普通数码可重复自动加注器及改造后的数码可重复自动油脂加注器均可以替代传统的手工加油脂注加方式,从而节省大量人力、物力。改造后的数码可重复油脂自动加注器是润滑轴承的更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聚合物—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纳米粒子的一些基本特性,着重介绍无机纳米粒子对聚合物改性的原理、方法、聚合物-无机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性能及其应用前景,同时指出衡量一种体系或是一种产品是否是纳米体系、纳米产品、纳米技术,除了填加的粒子的粒径(至少有一相)是否为纳米尺寸外,还要看所填加纳米尺寸的粒子与被改性的聚合物是否真的发生了“键合”水平上的相容,即发生了纳米尺度上的改性。  相似文献   

15.
赵宏 《建筑机械》2007,(10):100-102
润滑油作为一种液体润滑材料在机械中可起到润滑、冷却、洗涤、防腐蚀等作用,可减少磨损、延长机件的使用寿命,确保机械的正常运转。润滑油的品种比较多,需要根据润滑对象摩擦部位的结构、工作特点和性能要求进行具体分析,选择合适的油品,然后根据润滑对象的工作条件如运动速度、负荷大小、温度、环境条件等选择合适的油品黏度,最后根据黏度选择牌号。  相似文献   

16.
通过使用粗亚硫酸钠含量为65%的工业副产品部分取代无水亚硫酸钠作为磺化剂,降低了原料成本.通过甲醛的分步控制滴加,使反应热得到控制释放,提供了合成所需热量,达到产品的无热源法生产;通过水的分步加入即变浓度法生产工艺的应用,进一步节约能耗.通过原材料配比及合成工艺对产物减水性能的研究,确定了合成低成本绿色脂肪族高效减水剂HLC-RS的最佳原材料配比为:n(甲醛):n(丙酮):n(无水亚硫酸钠):n(粗亚硫酸钠)=2.6:1.0:0.5:0.6;合成工艺为:缩合温度80℃,缩合时间4h,其中水分3次加入,甲醛分步控温滴加.  相似文献   

17.
徐攀  黄艳 《山西建筑》2010,36(1):174-176
通过不同掺量纳米有机膨润土改性沥青的对比试验,研究了纳米有机膨润土改性沥青的特性,结果表明纳米有机膨润土改性沥青的感温性、高低温稳定性较普通沥青都有所改善,得出纳米有机膨润土的最佳掺量为5%~7%。  相似文献   

18.
 灰绿色、红色泥岩在干旱或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富含黏土矿物,遇水后物理力学性质发生显著变化,对工程建设的安全有重要影响,对其物理力学特性开展研究在地质灾害防治和工程设计施工中都具有重要意义。不同泥岩具有不同的物理力学性质,为进一步研究其差异,对甘肃省天水秦州区西河乡灰绿色泥岩以及天水花南村滑坡(310国道K1428+200段)滑带处红色泥岩进行了基本土工试验、矿物成分分析、易溶盐成分分析以及高含水率下的直接剪切试验。研究发现灰绿色泥岩级配更好,且含有较多的黏土矿物,而红色泥岩则含有较多的石英及原生矿物,二者的黏土矿物都以伊利石为主,高岭石次之,蒙脱石含量较少。2种泥岩遇水后都溶解出较多的Na+,K+, 以及少量的Ca2+,使土体颗粒水膜增厚,带电分子间的引力减弱,黏结力降低,并使矿物更易遭受破坏,灰绿色泥岩溶于水后的易溶盐总量相对较多。在高含水率情况下,2种泥岩的抗剪强度参数都随含水率及干密度发生变化,灰绿色泥岩的抗剪性能明显优于红色泥岩。当含水率达到25%时,红色泥岩抗剪强度较绿色泥岩显著降低,含水率超过30%后,二者都基本丧失抗剪能力。  相似文献   

19.
聚合物对防水干粉砂浆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防水干粉砂浆的基础配合比中,掺入不同量的聚合物,通过对不同配合比砂浆及其物理力学性能的测试,找出不同聚合物对砂浆性能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理,最后得出加入砂浆中的聚合物的最佳掺量.  相似文献   

20.
Green roofs have been increasingly enlisted to alleviate urba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and stormwater quantity and quality. Most studies focus on extensive green roofs, with inadequate assessment of the complex intensive type, subtropical region, and thermal insulation effect.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biological processes, and thermal insulation performance of an intensive green roof through four seasons. An experimental woodland installed on a Hong Kong building rooftop was equipped with environmental sensors to monitor microclimatic and soil parameters. The excellent thermal performance of the intensive green roof is verified. Even though our site has a 100 cm thick soil to support tree growth, we found that a thin soil layer of 10 cm is sufficient to reduce heat penetration into building. Seasonal weather variations notably control transpiration and associated cooling effect. The tree canopy reduces solar radiation reaching the soil surface, but the trapped air increases air temperature near the soil surface. The substrate operates an effective heat sink to dampen temperature fluctuations. In winter, the subtropical green roof triggers notable heat loss from the substrate into the ambient air, and draws heat upwards from warmer indoor air to increase energy consumption to warm indoor air. This finding deviates from temperate latitude studies. The results offer hints to optimize the design and thermal performance of intensive green roof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