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高立强 《山西建筑》2014,(25):87-88
论述了子洲石沟村黄土滑塌区的地层岩性及形成机理,分析了引起该村黄土滑塌的诱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设置挡土墙和分级削坡等治理方案,可为黄土滑塌区灾害的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奉节新县城库岸边坡类型及岩体结构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奉节新县城库岸边坡自三峡水库蓄水至139 m水位以来多处出现变形破坏,库岸段岸坡变形破坏模式的复杂多样给相应的工程治理带来了较大的困难。通过研究奉节新城区库岸段岩土体类型和岩体结构特征,将新县城江北片区21.7 km的库岸划分成21个库岸段,明确了基岩岸坡和土石岸坡的分布范围,确定了库岸边坡的结构类型。针对不同的岸坡结构类型,分析了岸坡可能出现的6种变形破坏模式。岩质边坡可能出现弯曲–拉裂–倾倒型、剪切–滑移型、楔形体崩塌–滑动型和风化–剥落型变形破坏;土石岸坡可能出现弧形整体滑动型、局部剪切破坏或崩塌型变形破坏。以库岸段的可能变形破坏模式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分段采取相应工程治理措施,有利于保证库岸防治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矿产资源的开发活动将持续加大,矿产资源在开采过程中破坏了原始矿山的地质结构,引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如造成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现象,为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减少矿产资源开采活动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对矿山开采活动进行治理,推广应用先进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实现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规范化、科学化,逐步提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4.
依据采矿塌陷灾害的机理,对地面塌陷、泥石流、滑坡、水资源破坏、土地资源破坏等灾害特征进行了介绍,并探讨了采矿塌陷地质工程的治理方式,提出了栽植经济林、发展养殖业、修复河道等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了摸清穹隆区崩塌灾害发育规律,为威远县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大量收集研究区地形、地貌、坡度、高度、岩性、构造、降雨、人类工程活动、切坡建房、历史灾害点、在册灾害点、治理工程点等地灾敏感数据,结合最新遥感资料进行解译分析,开展野外调查、典型点无人机调查和航测,在GIS平台进行室内综合研究,得出了威远穹隆区崩塌灾害发育规律。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监测、评价,管控等提供科学依据。为后期威远穹隆崩塌隐患点的稳定性评价、崩落路径、影响范围、易发性及易损性评价、风险区划、风险管控等提供了数据支撑,解决了“灾害容易在哪里发生”的问题,为威远县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及当地部署综合性、系统性地灾防治措施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陕北伤亡性黄土崩塌成因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讨论了陕北黄土高原既毁窑又伤人的伤亡性黄土崩塌的类型、前兆、时空分布特征,着重分析了这类崩塌形成原因。在地质环境十分脆弱的陕北黄土地区,由于在黄土斜坡上切层开挖,平基建宅,严重地破坏了自然边坡的稳定平衡条件,导致伤亡性黄土崩塌频繁发生。因此,加强对黄土宅基边坡的科学管理和预防并采取削坡减重和排水等工程措施当是恢复宅基边坡稳定、减少崩塌灾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矿山开采带来的生态问题非常严峻,矿区内的土地、植被受到破坏,过度开采造成矿山裂缝、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解决矿山开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迫在眉睫.文章概述了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现状,总结了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和建议,以期为我国的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研究做出微薄贡献.  相似文献   

8.
滕宏泉  胡志平  段钊 《山西建筑》2009,35(27):139-140
基于礼泉县烽火镇兴隆村的地理位置及地质环境条件,从崩滑区的地质环境条件、成因、规模、变形破坏迹象等,深入分析了兴隆村坡体变形破坏特征,并将宏观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对崩滑体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合工程实际对工程治理措施进行了初步研究,从而为防治该类崩塌体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9.
赵鸿志  ;唐咸远 《建筑》2014,(15):72-73
本文以广西柳州市一地陷灾害为研究对象,采用钻探以及高密度电阻率法两种方法勘测灾害区地质环境,勘察表明该区产生的地陷为岩溶塌陷,地下水水位变化是产生地陷的主要原因;在分析岩溶塌陷成因的基础上,采取对地陷区进行片石回填并进行注浆加固地基处治措施,处治技术对大规模的岩溶地陷区的灾害治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国道317线汶川-理县段边坡地震破坏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汶川地震前后国道317线汶川-理县段边坡现场调查资料的对比分析,研究了该路段边坡的主要破坏类型、分布特点和防治建议.研究表明破坏类型主要为坡面碎屑流、崩塌落石,但未造成沿线欠稳定边坡的整体破坏;此类灾害具有影响路段长、偶发性明显、发生部位难以精确确定等明显特点,并导致后期发生坡面碎屑流和稀性泥石流的发生风险大大增加且这一风险将长期存在;对于此类灾害,其防治宜遵循绕避为主,工程治理为辅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