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解猪肉制品冷藏时风味特征的变化,以荣昌猪和PIC猪背最长肌为材料,分别经100、120和180℃加工处理后,在避光透氧条件下冷藏,分别在冷藏的第0、3和6天测定各样品风味方面的感官特性,并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R)分析冷藏时间、加工方式和猪肉种类对风味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样品冷藏期间肉香味和猪肉特征味明显减弱,而一些异味显著增加;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PLSR)表明,冷藏时间、加工方式和猪肉种类分别解释了风味特征变化中54%、34%和3%的变量,因此猪肉制品冷藏中风味特征的变化主要受冷藏时间和加工方式的影响,而猪肉种类的影响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2.
基于GC-MS法对比广西地区酸菜和酸笋风味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酸菜和酸笋是广西地区分布较为广泛的两类发酵蔬菜,酸菜清香爽口,酸笋酸臭刺激,风味差别显著。该文采用气相色谱-质谱仪分析了广西地区酸菜和酸笋两类发酵蔬菜的挥发性成分。结果显示,10份酸菜样品中共检测出97种挥发性成分,15份酸笋样品中共检测出86种挥发性成分。酸菜中主要挥发性成分包括22种醇类、18种酯类、4种异硫氰酸酯、9种醛类、5种酮类;酸笋中主要挥发性成分包括胺类18种、醇类13种、酯类7种、醛类2种。主成分分析表明,酸菜和酸笋的挥发性组分和含量差异明显。理化性质显示,酸菜pH为3. 45~4. 92,可滴定酸为3. 95~10. 31 g/L,盐度为14. 5~33. 9 g/L;酸笋pH为3. 53~4. 46,可滴定酸为5. 39~17. 74g/L,盐度为3. 3 g/L~7. 2 g/L。该研究揭示了造成广西地区酸菜和酸笋风味差异的具体挥发性成分和两者理化性质的差异,为后期酸菜和酸笋的标准化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感官定量描述分析法对清酱香型人民小酒4种系列酒产品的风味结构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从经典到宏图,清香风格特征逐渐减弱,酱香风格特征逐渐增强,而幸福和丰年的感官特征较为相似。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液液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系列酒挥发性化合物组成进行检测分析,共定性定量出高浓度挥发性风味化合物80种,其中种类较丰富的主要为酯类、醇类和酸类;结合香气活性值法分析表明,对清酱香型白酒具有香气贡献的特征化合物有31种;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系列酒产品及其感官属性与特征香气化合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酱香、糊香、焦香和曲香与糠醛、2-十一酮、γ-戊内酯、正壬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清香与异丁酸、丁酸乙酯、乙酸-2-苯乙酯存在较好的相关性,花香、酯香与乙酸异戊酯、异丁醇、异戊醇、3-羟基-2-丁酮及庚酸乙酯存在较好的相关性。本研究解析了清酱香型白酒风味结构特征,为清酱香型白酒的品质评价与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建宁莲子中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方法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结合热图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对莲子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鉴定及产品差异化分析。 结果 8款建宁莲子中一共鉴定出 93 种挥发性化合物,共有挥发性化合物23种。其中53 种为风味化合物,共有风味化合物17种,主要为醇类、酸类、烃类和杂环类。热图分析结果显示风味化合物被聚类成上、中、下3个区域,8款莲子可以被分为4类。基于 PLS-DA 模型的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t in the projection,VIP)得分对 8款莲子风味化合物进行了判别分析,筛选出 13 种(VIP?1)标志风味化合物,其中双戊烯、己醇、异戊醇和苯乙醇是主要的差异化合物。 结论 研究表明,建宁莲子中风味化合物种类丰富,主要包括醇类、烃类、杂环类和醛类等。风味化合物结合热图与PLS-DA分析可用于莲子产品差异化分析,并为莲子工艺改进、产地区分和育种提供理论支撑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大米储藏过程中脂肪酸的快速预测方法。方法 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mobility spectrometry, GC-IMS)对不同储藏阶段大米的挥发性有机物质成分(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进行检测分析, 并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PLSR)法建立脂肪酸与VOCs之间的线性模型。结果 大米在储藏过程中脂肪酸值随时间的延长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储藏过程中, 大米VOCs成分主要以醇类和醛类物质为主, 除1-辛烯-3-醇物质外, 其他VOCs在储藏过程中含量均呈整体下降的趋势; PLSR交叉验证模型的相关系数R2值为0.9544, 均方根误差值为2.4093。结论 基于VOCs特征变量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能够准确、快速预测大米不同储藏时期的脂肪酸值, 为基于风味信息实现大米品质的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7.
实验采用SPME-GC-MS结合GC-O技术对25个不同批次的羊肉样本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共筛选获得32种共有风味物质作为羊肉特征风味评定的关键化合物,以此为分类变量,结合五种常见肉类样品中相对应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构建用于鉴别天然羊肉风味的偏最小二乘回归-判别分析(PLS-DA)模型,所建模型相关系数大于0.90,校正和预测误差均方根均小于0.3,表明所建模型拟合度较好,可以应用于天然羊肉风味的识别。依据所建立的PLS-DA模型,对自制一系列羊肉香精(MPF)风味的天然模拟程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由不同美拉德反应体系制备的羊肉香精呈现显著差异,整体风味属性依次为MPF5MPF6-8MPF2MPF4MPF1MPF3。为了考察所建模型对羊肉风味评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合课题组已建立的描述性感官分析方法对所PLS-DA模型评定的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趋势较为一致,表明通过结合PLS-DA模型可以替代传统的描述性感官分析用于羊肉香精风味质量的评定。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酱香酵母抽提物(YE)的特征风味物质,该研究采用气质联用(GC-MS)技术对2种酱油和11种酱香YE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检测,通过偏最小二乘(PLS)法确定各类挥发性风味物质对酱香风味的贡献值以及酱香YE的特征风味物质,并将酱香风味和评分最佳的YE-3应用于酱油酿造中,对比应用前后样品的酱香风味和滋味。结果表明,醇酚类、醛类和其他类的含量与酱香风味呈正相关,酸类和吡嗪类的含量与酱香风味呈负相关;酱香YE的特征风味物质主要为糠醇、5-甲基-2-呋喃甲醇、苯乙醇、愈创木酚、苯甲醛、苯乙醛、乙酸、异丁酸、异戊酸。添加酱香YE-3可以提升酱油原油的酱香香气、鲜味、咸味和浓厚味,分别提升了17.5%、34.8%、24.8%和36.6%。 相似文献
9.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21):244-249
通过探究酚类化合物对腊肉烟熏风味的影响,确定关键烟熏风味物质。以6个烟熏腊肉和2个风干腊肉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定量描述分析法描述气味特征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烟熏腊肉具有烟味、木味、灰烬味、刺鼻等4种烟熏风味,但风干腊肉不具有烟熏风味。6个烟熏腊肉样品中共鉴定出苯酚等6种烷基酚类和愈创木酚等6种愈创木基型酚类,每个样品中分别含有3~10种。2种风干腊肉中均未鉴定出酚类化合物。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squares regression,PLSR)分析发现,除了4-甲氧基苯酚,苯酚、愈创木酚等酚类化合物对烟熏风味有较大的贡献。该研究确定了酚类化合物是腊肉中的关键烟熏风味物质,为改良食品的烟熏风味和开发烟熏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同加热处理方式对泡椒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方法 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GC-IMS)检测分析经煮制、蒸制、炒制和微波加热泡椒样品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差异性。结果 利用GC-IMS技术从对照组和处理组泡椒样品中共检测出120种主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其中酯类、醇类、烃类、醛类、酸类和酮类为泡椒中的主要贡献物质,其相对含量占比样品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相对含量的91.76%;经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OPLS-DA),筛选出15种可作为区分不同处理泡椒样品中影响VOCs差异性的最关键特征性变量。结论 GC-IMS技术有效地区分出了不同加热处理之后泡椒样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性,基于OPLS-DA可全面、客观地对不同热处理泡椒样品进行区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1.
选取汤品色泽、游离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可溶性固形物和香气成分等作为表征干贝汤制品的指标,研究贮藏湿度对干贝汤品风味特性的影响。通过固相微萃取方法提取干贝汤中的风味物质,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离鉴定出150种挥发性化合物。研究发现:呈味氨基酸(主要是甘氨酸、牛磺酸、精氨酸、谷氨酸和丙氨酸等)和呈味核苷酸(主要是5’-腺苷)在干贝汤中含量较高,对汤的滋味具有积极贡献。在4℃贮藏时,干贝的风味特性受环境湿度的影响,醛酮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和种类有明显变化。干贝汤风味保持最佳的是在RH 43%下贮藏的样品,其固形物含量为31%,呈味氨基酸含量为8338 mg/100 g干贝,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种类、数量以及相对含量也接近对照组样品。研究表明4℃、RH 43%的贮藏条件有利于干贝风味特性和风味成分的保持。 相似文献
12.
基于近红外光谱快速定量检测面粉中曲酸的方法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定量检测面粉中非法添加的褐变抑制剂曲酸。选取市场上常见3?种基本类型的面粉(高、中、低筋面粉),分别制备曲酸质量分数为0.0%、0.5%、1.0%、3.0%、5.0%、10.0%的面粉样品,并采集其在1?000~2?400?nm波段下的光谱数据。对比不同预处理下高筋面粉样品数据所建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回归模型效果,选取Savitzky-Golay一阶导数为最优预处理方法。采用区间偏最小二乘(interval partial least squares,iPLS)法选取1?088.8~1?153.5?nm为最佳光谱区间。结果表明,基于最佳光谱区间所建PLS回归模型预测效果优于基于全波段光谱数据所建模型。进一步,基于所选最优区间对中、低筋面粉和混合样品集分别建立PLS回归模型。高、中、低筋面粉及混合样品集基于最优区间的PLS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949~0.972,标准误差为0.581%~0.830%,验证集标准偏差与预测标准偏差的比值为4.171~4.830。结果表明,基于最优区间的近红外光谱方法对不同类型面粉中曲酸质量分数为1.0%~10.0%的样品具有较好的预测结果,结合具有低检测限的化学检测方法,在对大批量样品的检测中可提高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两段式腌制的三穗特色咸鸭蛋蛋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组成及变化规律,采用GC-MS对腌制过程中蛋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利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对不同阶段的咸蛋黄进行风味差异性分析和潜在差异物质的筛选。GC-MS分别从腌制过程中的蛋黄鉴定出31种(0 d)、36种(7 d)、36种(14 d)、37种(21 d)和42种(28 d)挥发性风味物质,分为醛(11~14种)、醇(3~6种)、酮(2~4种)、烷烯烃(5~7种)、酯(1~2种)、芳香族(2~4种)、醚(1~2种)和其他(3~4种)等8类物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表明腌制前后的蛋黄在挥发性成分上存在显著差异,腌制7 d与14 d的鸭蛋黄风味组成的差异较小,腌制14 d到28 d的蛋黄风味组成差异较大。利用投影变量重要性因子(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 VIP)筛选了26种VIP值>1的物质,是造成蛋黄风味差异的重要物质,其中3-辛酮、反-2-辛烯醛、(E)-2-庚烯醛、己醛和2,5-二甲基吡嗪等物质VIP值较大,说明对咸蛋黄的香味贡献度较大;对二甲苯、乙苯、甲基肼、正... 相似文献
14.
研究以黑胡椒、白胡椒、青胡椒和胡椒鲜果为原料提取的精油及精油风味特征。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精油,比较不同胡椒的精油提取得率,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电子鼻及定量描述性感官分析,对不同胡椒精油风味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胡椒、白胡椒、青胡椒和胡椒鲜果的精油提取得率分别为1.718、1.867、1.487 mL/100 g和3.229 mL/100 g,胡椒鲜果的精油提取得率显著高于白胡椒、黑胡椒和青胡椒。从4 种胡椒精油中共鉴定出48 种物质,主要成分均为β-石竹烯、3-蒈烯、D-柠檬烯、β-蒎烯、δ-榄香烯、β-月桂烯。电子鼻数据证实,判别因子分析比主成分分析更易区分不同胡椒精油。感官评价显示胡椒鲜果精油的胡椒香比其他3 种精油明显,接受程度更高。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芳香、草本、胡椒香属性与(+)-α-蒎烯成分呈正相关。实验结果为胡椒精油产品开发及升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以6种不同厂家生产的樱桃酒为研究对象,进行感官评价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定出樱桃酒样品的33种特征呈味物质,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相同产地的樱桃酒聚集在一起成一类,不同产地的樱桃酒明显区分开来。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对不同产地樱桃酒中特征呈味物质与感官属性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甜味与葡萄糖、蔗糖、果糖呈现出显著正相关;涩味与丝氨酸、苯丙氨酸呈显著正相关;苦味与咖啡酸、谷氨、丝氨酸、甘氨酸、苏氨酸、丙氨酸、缬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呈现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复合鲜味产品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尚未形成系统性研究。因此,对12种市售复合鲜味产品的17种游离氨基酸组分进行了测定,发现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滋味强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s,TAV)贡献最大,为4.12~228.86。相关性分析表明,除谷氨酸(Glu)外,其他游离氨基酸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同时提取了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93.19%,可以有效反映复合鲜味产品的游离氨基酸组分的大部分信息。偏最小二乘法(PLS)分析揭示,感官鲜度评价和味精当量结果具有一致性。本文对复合鲜味产品的呈味特点进行了系统评价,为复合鲜味产品研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为探究豆豉粑的风味特征,以大方产豆豉粑为试材(S1~S7),对其滋味和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筛选特征风味物质。结果表明:7种豆豉粑中富含17种游离氨基酸,以苦味和甜味氨基酸含量较高。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鉴定出71种挥发性化合物,以羧酸类、吡嗪类和酯类为主。基于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共筛选出25个特征风味物质,主要涵盖甜味和鲜味氨基酸、酸类和吡嗪类化合物。聚类热图显示,样品S1、S5和S7中四甲基吡嗪含量较高,甘氨酸、乙酸甲酯、棕榈酸甲酯和4-甲基戊酸在样品S6中含量较高,样品S3中异戊酸、异丁酸和谷氨酸含量显著较高,S2中苯乙酸含量较显著,S4中吡嗪类含量较高。这些特征风味物质以协同、增效作用赋予了豆豉粑浓郁且独特的滋香味。本研究可为豆豉粑特征风味物质的定向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啤酒老化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和化学反应与老化的相关性,研究了六种比利时淡色啤酒的风味变化,企图将各种理化指标与感官质量的变化用多元统计方程联系起来。偏最小二乘回归法用于分析理化与感官数据。从建立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来看,啤酒老化过程明显的变化是产生醛类(乙醛、糠醛、己醛、异丁醛、2-甲基丁醛和3-甲基丁醛),产生冷混浊和永久混浊,色度加深。相反地,在这个模型中随着啤酒的老化,异葎草酮、苦味质、醇酯比、多酚、黄酮类化合物都降至较低的含量,TBA 指数和还原力也下降。理化指标和感官品评相结合的方法对于啤酒风味不稳定性的研究仍是一种有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