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晗  王利娜  林文萱  赵帅 《计算机仿真》2021,38(6):315-320,329
针对配电网中单相接地故障引发的间歇性弧光电弧模型准确度欠佳的问题,在传统电弧模型和弧隙能量平衡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Cassie-Mayr综合动态电弧模型.以建立的电弧时间常数和弧长变量作为模型的动态依据,综合运用Mayr和Cassie经典模型的特点,实现了综合电弧模型在高、低阻跨越过程中准确度的提升.将综合动态模型应用到整个配网当中,区分电缆、架空、混合线路在电弧模型中的差异,通过模拟间歇性弧光接地故障的电弧燃烧过程,来验证上述电弧模型的正确性.对比实验台实测波形,此综合模型在模拟电弧燃烧过程中燃弧电压稳定段和电流零休状态均有所改善,更接近实测数据,可用于描述气体环境中的电弧模型.  相似文献   

2.
《工矿自动化》2017,(12):58-63
为了全面研究接地电阻、线路电阻、故障位置、对地电容、相间电容、燃弧时刻这6种因素对矿井供电系统弧光接地过电压的影响,采用实时数字仿真仪搭建典型矿井供电系统模型和间歇性电弧接地模型,结合工频熄弧理论和高频熄弧理论对弧光接地过电压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电弧重燃时刻对弧光接地过电压的影响最为显著,线路电阻、接地电阻及相间电容的影响较大,故障位置、对地电容的影响较小;弧光接地过电压是系统参数的综合反映,不同的矿井供电系统过电压值会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矿井10kV供电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矿井10 kV供电系统经常发生单相接地故障而导致系统过电压现象,文章以Matlab仿真平台为基础,重点分析了金属性接地和弧光接地2种单相接地故障的特点,建立了仿真模型,进行了数字仿真,并给出了故障波形和数值结果。  相似文献   

4.
齐敦金 《自动化博览》2011,(Z2):342-346
通过小电流接地模拟电网在不同条件下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的实录波形分析与处理,深入分析了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稳态过程和暂态过程,得到了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暂态特征。鉴于模拟电网的局限性,采用MATLAB7.1/Simulink6.3软件搭建具有10kV五出线的仿真电网进行大量的单相接地故障仿真实验。最后,提出基于零序暂态电流首半波比值的选线判据,并对该方法进行大量不同条件下仿真实验,进一步验证该判据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正确判断故障类型是正确进行接地选线的前提和关键。以往国内多侧重于对接地选线方法的研究,而对选线的研究比较少。单相电弧接地故障是中压配电网中的主要故障形式。由于电弧的复杂性,以往的研究分析中,还没有很有效的方法可以辨识。为了进行故障辨识方面的研究,提出一种依据故障相电压稳态波形中基波含量大小来区分电弧故障的方法,与现有的比较中性点电压与故障前相电压相角差的方法相配合,就能有效地区分出不同类型的接地故障。通过PSCAD仿真验证,结论符合实际,表明辨识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为全面研究矿井供电系统弧光接地过电压形成过程,采用实时数字仿真仪搭建了矿井供电系统模型和间歇性电弧接地模型,分别对工频熄弧、高频熄弧及工频熄弧与高频熄弧同时存在的混合熄弧过程中过电压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工频熄弧理论条件下暂态过电压最大值略低于历史实测值;高频熄弧理论条件下暂态过电压最大值随电弧重燃次数的增加而增大,且暂态过电压最大值高于历史实测值;混合熄弧情况下,高频熄弧出现次数越多且连续出现时,暂态过电压最大值越高;矿井供电系统发生电弧接地故障时,一般表现为工频熄弧与高频熄弧间隔出现的状态,高频熄弧连续出现3次以上的概率很小。  相似文献   

7.
采用小波分析实现单相接地保护容易产生误判和漏判现象,采用暂态分量的大小和方向实现单相接地保护的方法需要准确计算暂态分量的频率和相位。针对上述问题,文章结合大量的6 kV电网模拟电弧接地故障实验数据,提出了一种不需要零序电压暂态分量、不需计算暂态分量频率和相位的单相接地保护方法,详细分析了该方法的实现原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简单、无需滤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模式分析理论,提出了不接地三相的两相短路、单相接地和两相接地故障测距 的新算法.计算机仿真和实际电网的模拟故障测距试验表明该算法有效.  相似文献   

9.
单相接地是10kV配电网在运行过程中常见的故障问题,当前很多变电站都采用了中性点非有效的接地方式,对故障停电时间进行了缩短,但是故障的准确选线还是不容易。本文对10kV配网单相弧光接地故障及调度处理建议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加强对各种故障的预防。  相似文献   

10.
接地网是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在我国由于接地导体一般是钢材质,导致接地网的腐蚀较易发生危及电网安全。本文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研究了不同因素对地表磁感应强度的影响并分析比较了接地网无故障情况和有故障情况下的地表磁感应强度的分布特征,为接地网导体故障诊断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保护电网的特点,用传输线理论给出了保护电网接地时的数学模型,导出了故障测距方程。根据此模型用两分法进行了系统仿真,给出了接地电阻及测量电压误差对测距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电网在线诊断系统,应用在某部队仓库上,其周长为3km,测距误差为10-35m。  相似文献   

12.
对某测试设备故障现象进行分析,论述了电气设备系统接地的重要性,以及接地方案不正确带来的影响,并详细地介绍了接地类型和作用,最后提出电气设备系统接地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简要分析了弧光接地过电压的危害,介绍了消弧消谐装置的工作原理,以实例分析了在煤矿中性点不接地供电系统中大量重复使用消弧消谐装置的危害,得出了在一个供电系统中同一变压器同一电压等级的各母线段只要使用1台消弧消谐装置就能快速将间歇性电弧接地转变为稳定的金属性接地,从而达到保护系统目的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厂使用的RCS-985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中的乒乓式转子接地保护,从转子接地的故障危害、乒乓式转子接地保护优缺点、调试和转子一点接地和两点接地的现象和处理方法各个方面对乒乓式转子接地保护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5.
直流接地故障易扩大事故范围,威胁电网的稳定运行。本文对一起典型的变电站直流接地故障进行排查与分析,该故障因防雷元件的选型不当造成变电站发生直流接地,绝缘监察装置发出告警信号,检修人员现场按照缺陷处理的步骤进行查找并消除故障点,分析了本次故障查找的过程及方法,总结了直流接地故障的排查要点,对故障发生的原因进行反思,提出对策,并对相关变电站进行整改。  相似文献   

16.
介绍发电机定子线圈发生接地故障的情况,以及查找故障点的方法.对故障原因进行了分析,判定以往事故冲击和线棒局部放电是本次事故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7.
输电线路高阻接地出现故障将会对整个电同的安全可靠性运行造成严重影响,为了能够提高输电线输电安全,确保整个电网可靠性运行,加强对高阻接地保护的研究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探讨了小波变换技术和神经网络技术对输电线路发生高阻接地故障提出了相关的故障信号优化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柔性接地通过电力电子变流器补偿单相接地故障电流的有功和谐波分量,实现对故障电流的全补偿,从而有利于接地点电弧的快速熄灭,因此柔性接地在配电网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针对柔性接地有功与谐波电流控制,通过建立电力电子变流器的离散模型,直接考虑数字控制的一拍延时,设计了离散矢量电流控制器,在静止坐标系实现了对交流信号的无静差调节。针对所提电流控制器,通过离散域根轨迹分析,提出了临界阻尼参数设计方法,优化暂态响应避免了过补偿。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控制器与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陈长浩  王安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7,25(7):317-319, 324
铁路信号室里信号线的数量众多,如何准确定位芯线接地故障的位置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针对故障芯线阻容网络的接地模型,提出了单频幅相法的故障定位方法,即用故障芯线各个测试点的幅相信息来确定故障点的位置,并且为了解决单频幅相法操作上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折合相位差的双频幅相法定位原理;介绍了一种以TMS320C5509A数字信号处理芯片为数据处理和控制核心的便携式信号电缆接地故障检测仪,给出了该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硬件、软件实现方案;经实验室测试及系统联调,实验室条件下用信号发射装置和信号接收装置对模拟故障电缆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测试系统能够定位1 MΩ接地电阻故障;该仪器达到了一定的精度,能较好地适用于工程现场的测试。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介绍了电力系统中压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对系统中性点不同接地方式的特点进行详细论述和对比。对某单位电力网高压配电系统中性点方式进行了介绍分析。并针对高压配电网中性点不接地供电系统的不断扩大以及系统内电缆馈线回路和电缆总量的不断增加,系统单相接地电容电流也在不断的增加,过大的系统容流在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的情况下对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影响越来越大。合理选择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关系到电网运行安全性、可靠性关键的技术问题,文中就电网的中性点接地方式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对某单位6KV-10KV高压配电网接地方式的现状进行分析,对某单位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