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乳清蛋白-甘油二酯纳米乳液,以粒径和包埋率为综合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纳米乳液的制备条件,并对纳米乳液的表面性质、表征、温度、氧化及贮藏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乳清蛋白-甘油二酯纳米乳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壁材浓度15.83%,壁芯比3.35∶1,乳化剂添加量4.02%,此时,纳米乳液的包埋率最高,为75.5%。纳米乳液带负电,分布均匀,平均粒径在142 nm左右,有明显的壳核结构,包被效果较好。纳米乳液在80℃以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且能有效延缓甘油二酯的氧化,最佳贮藏温度为4℃。  相似文献   

2.
以超声技术处理糖基化米糠蛋白制备纳米乳液,通过优化确定纳米乳液制备基料米糠蛋白糖基化最优条件:米糠蛋白与葡聚糖蛋白比例1∶4,反应湿度69%,反应时间37.24 h,反应温度76℃,此条件下米糠蛋白乳化活性1.25,米糠蛋白乳化稳定性10.40 min。最优纳米乳液超声制备工艺:超声温度46℃,超声功率310 W,超声时间294 s,在此条件下制备的糖基化米糠蛋白纳米乳液平均粒径为255 nm,乳化产率为95.38%,贮藏稳定性强。  相似文献   

3.
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疏水改性油茶籽壳纳米纤维素(CNF),并以该粒子(PDMS-CNF)作为稳定剂,以去离子水为外相,茶籽油为内相,高剪切乳化成功制备了水包油型Pickering乳液,研究了油水比、PDMS-CNF浓度、乳化时间对乳液稳定性、微观形貌和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油茶籽壳纳米纤维素作为稳定粒子显示出更好的稳定性,利于贮存;乳液为球状液滴,粒径多呈正态分布,随油水比增大,粒径由140nm增加至450nm,随 PDMS-CNF粒子浓度增大,粒径由750nm减小至450nm;乳化时间从2min增加至6min时,乳液粒径逐渐由650nm下降至150nm,而从6min增加至10min时则粒径增大至450nm。  相似文献   

4.
超声及高压均质均可制备稳定的纳米乳液,通过高压均质制备的纳米乳液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其平均粒径及PDI值较小,浊度和TSI低,乳化产率和β-胡萝卜素保留率高。两种纳米乳液的界面吸附蛋白亚基组成接近,主要由分子质量20 ku的11 S球蛋白碱性亚基及分子质量35 ku的11 S球蛋白酸性亚基组成。超声制备的纳米乳液界面蛋白含量较高,而纳米乳液体系黏度较低。  相似文献   

5.
考察转谷氨酰胺酶催化酪蛋白与壳寡糖发生的糖基化反应和交联反应对酪蛋白乳液流变性质及稳定性的影响,表征了乳液的平均粒径、力学谱图和表观黏度变化。结果表明:糖基的导入对酪蛋白乳液的平均粒径影响较小,但是电位值增加;糖基的导入导致乳液液滴的网络结构发生重排的速度减慢,稳定性提高,而交联反应破坏了乳液的稳定性;修饰反应导致酪蛋白乳液的表观黏度增加。  相似文献   

6.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12):169-175
乳清蛋白乳液易在乳清蛋白等电点(pI≈4. 5)发生液滴聚集,限制了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广泛使用。为探索乳清蛋白和辛烯基琥珀酸酯变性淀粉(octenyl succinic anhydride modified starch,OSA变性淀粉)组合改善纳米乳液物理稳定性的可行性,以超声波均质法分别制备乳清蛋白和乳清蛋白-OSA变性淀粉(质量比为7∶3)稳定的纳米乳液,研究pH、离子强度和热处理对纳米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当pH=4时,乳清蛋白纳米乳液的粒径显著增大至2 100 nm,而乳清蛋白-OSA变性淀粉纳米乳液粒径仅为280 nm,说明添加OSA变性淀粉能有效减弱乳清蛋白纳米乳液的液滴聚集。乳清蛋白-OSA变性淀粉纳米乳液的粒径在Na~+浓度0. 6 mol/L和40~80℃下无显著变化。研究表明添加OSA变性淀粉有望扩大乳清蛋白纳米乳液在酸性食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以葵花籽油、橄榄油和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CT)为载体油相,以吐温80(Tween 80)和酪蛋白酸钠(SC)为乳化剂,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紫檀芪纳米乳液(pterostilbene nanoemulsions,PTSNE)。研究了油相种类和质量分数、乳化剂类型和质量分数以及添加助乳化剂(甘油)对PTSNE粒径大小的影响。同时考察了环境因素p H(39)、热处理(40100℃,60 min)和离子强度(0500 mmol/L Na Cl,0500 mmol/L CaCl2)对PTSNE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载体油相制备的PTSNE粒径大小为:葵花籽油≈橄榄油>MCT,随着油相质量分数升高达到20%时,粒径变大,且储藏稳定性变差。不同乳化剂制备的PTSNE粒径大小为:Tween 809)、热处理(4090℃,60 min)和离子强度(0500 mmol/L Na Cl,0500 mmol/L CaCl2)环境下均有良好的稳定性;在100℃保温60 min时,其粒径增大了约50 nm。SC制备的PTSNE具有较好的温度稳定性,但在其等电点(p H≈4.6)附近和高离子强度(≥50 mmol/L CaCl2)环境下出现明显的液滴聚集现象。   相似文献   

8.
通过高压均质法制备八月瓜籽油纳米乳液,油相选择八月瓜籽油,乳化剂选择吐温-80,助乳化剂选择丙二醇,以乳液粒径、Zeta电位以及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 PDI)为标准,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乳液配方与制备工艺,得出制备八月瓜籽油纳米乳液的最佳配方为:八月瓜籽油、吐温-80、丙二醇质量分数分别为10%、2.25%、0.75%;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在100 MPa下均质5次。所制得的八月瓜籽油纳米乳液为水包油(oil in water, O/W)型,平均粒径为(146.43±0.47) nm, Zeta电位为(-25.67±0.21) mV,PDI为0.16±0.01,在4、25、60℃下贮藏25 d后的结果表明,八月瓜籽油纳米乳液在低温环境下贮藏期稳定性较好,Ke值为(2.72±0.11)%,吸光比为0.182±0.005;八月瓜籽油纳米乳液对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为(52.29±2.341)μmol Trolox/g,表现出了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以食品级生物大分子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OSA变性淀粉)为乳化剂构建的负载番茄红素纳米乳液体系,采用Turbiscan AGS稳定性分析仪监测24 h内纳米乳液的稳定性变化趋势,探索体系失稳的主要原因;对负载番茄红素纳米乳液在不同储存和应用条件下的稳定性能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奥氏熟化可能是导致番茄红素纳米乳液失稳的主要原因。不同储存条件对体系粒径和番茄红素保留率的研究结果表明:储存条件对体系稳定性影响显著,其中对乳液粒径增长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温度>光照>氧气,对番茄红素保留率的影响依次为氧气>温度>光照。纳米乳液在4 ℃避光充氮气条件下储存28 d,乳液粒径仅从138 nm增到157 nm,番茄红素的保留率为41%,体现了良好的稳定性。对番茄红素纳米乳液在不同pH、离子浓度和蔗糖浓度的模拟食品体系中的稳定性研究表明,乳液的耐酸性较强,盐离子和蔗糖分子不会对纳米乳液的稳定性造成太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制备较为稳定的椰子油乳液,将酪蛋白酸钠(Sodium caseinate,SC)和黄原胶(Xanthan gum,XG)复合作为乳化剂,椰子油为油相,采用超声方法制备椰子油乳液。以平均粒径、Zeta-电位、离心稳定性及浊度等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出超声功率、超声时间、油相质量分数和水相pH的合理研究范围。以平均粒径为响应值,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和水相pH做进一步优化实验并对制备的乳液进行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超声功率为480 W,超声时间为18 min,水相pH为7,所得椰子油纳米乳液的平均粒径为304.5±13.2 nm。所制备的椰子油纳米乳液在热处理温度40~90℃,pH6~8,离子浓度0~0.5 mol/L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且经3次冻融循环后乳液保持稳定,为构建用于食品加工的高稳定性椰子油乳液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以Tween80为乳化剂,研究了超声功率、油茶籽油体积分数、乳油比及其交互作用对超声乳化制备油茶籽油纳米乳液平均粒径及多分散指数的影响,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了制备条件并对油茶籽油纳米乳液的稳定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油茶籽油纳米乳液的平均粒径及多分散指数模型拟合度R~2分别为0.974 2和0.951 9;最优制备条件为超声功率405 W、超声时间15 min、油茶籽油体积分数8.3%、乳油比0.16∶1,在该条件下油茶籽油纳米乳液的平均粒径为(74.9±0.85)nm,多分散指数为0.17±0.01;贮存温度、贮存时间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油茶籽油纳米乳液的平均粒径及多分散指数有极显著影响(P0.01),油茶籽油纳米乳液在5℃和25℃条件下贮存60 d,其平均粒径小于90 nm,多分散指数小于0.3,表现出了较好的动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超声法制备姜酮酚纳米乳液,选用两种乳化剂(吐温85或卵磷脂),以乳液粒径和多分散指数(PDI)为标准,以乳化剂用量、超声时间、超声功率和芯材质量分数为变量,设计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对制备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使用吐温85制备乳液的最佳条件是:乳化剂用量为1%Tween 85、超声功率250 W、超声时间15 min、姜酮酚质量分数为0.1%。使用卵磷脂制备乳液的最佳条件是:乳化剂用量为1%卵磷脂、超声功率350 W、超声时间15 min、姜酮酚质量分数为0.2%。所制得的姜酮酚纳米乳液为水包油(O/W)型,经反复测量可知2种乳液粒径分别为(144.1±3.76) nm和(241.4±2.12)nm,姜酮酚的包封率分别为(96.5±2.51)%和(87.47±1.84)%,可以较好地将姜酮酚包封在其中。在4,25℃下贮藏35 d,结果姜酮酚纳米乳液在低温环境下贮藏稳定性较好。试验结果为脂溶性营养物的包埋保护提供一定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纳米姜油乳液的稳定性,以平均粒径为指标,采用均匀实验优化姜油乳化剂的复配工艺。最后得到乳化剂最佳配方为:Span-80、Tween-80、D-95的浓度分别为0.80 g/10mL、0.05g/10mL、0.15g/10mL。制备的纳米姜油乳液的平均粒径为84.27 nm,具有较好的存储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使用大豆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甜菊糖苷(Steviol glycosides,STE)复合体系作为天然稳定剂制备荷载植物甾醇的纳米尺度乳液,进一步通过喷雾干燥获得油粉。油-水界面张力测试表明,STE的添加有利于快速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乳液的粒度及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单独SPI稳定的新鲜乳液平均粒径为282.9nm,而添加1wt%和2wt% STE复合稳定的乳液粒径分别为217.2和193.9nm;与单独稳定的乳液相比,复合稳定的乳液在4℃下放置30d后,粒径变化较小,表明STE的添加有利于降低乳液粒度及提高贮藏稳定性。SEM图及油粉结构表征表明,单独SPI稳定的粉剂表面光滑平整,球形颗粒很少,但黏性较强;当添加STE(尤其是1wt%~2wt%)时,复合稳定的油粉无明显黏性,表面粗糙,布满了大小均匀的球形颗粒,表明植物甾醇能被很好地包埋在乳液油滴中;该分析进一步在FT-IR及XRD数据中得到证实。本研究以天然SPI-STE作为稳定剂制备的植物甾醇纳米乳液及其粉剂,这样能改善植物甾醇的水溶性,提高其生物利用度,而所得的复合稳定的油粉可用作一种新型的植物甾醇功能性食品配料。  相似文献   

15.
微射流均质制备乳铁蛋白纳米乳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乳液粒度及电位为评价指标,研究了不同均质压力、不同均质次数、不同蛋白含量及温度、pH等因素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蛋白质浓度为1.5%,均质压力为120MPa,均质次数为2次的条件下,微射流处理能显著减小液滴粒径;室温贮存12h后,温度、pH、防腐剂等条件时乳液粒径没有显著影响;盐离子强度对乳液粒径和Z-电位有很大影响,该实验为乳铁蛋白乳液的研制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火麻油、大豆分离蛋白、卵磷脂以及山柰酚为原料制备火麻油复合纳米乳液。研究在不同超声功率(100、200、300、400 W)下处理10 min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揭示复合体系稳定性随超声条件变化的规律。通过粒径、Zeta电位、内源荧光光谱以及表面疏水性的测定可知,当超声功率为300 W时,由于超声处理的空化作用使体系分散均匀,蛋白质内部的疏水性残基暴露于表面,乳液的内源荧光光谱红移,荧光强度与表面疏水性均提高。通过测定样品的乳化性、乳析指数以及氧化稳定性可知,当超声功率为300 W时,乳液有较好的物理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这表明适当的超声处理有利于提升复合体系稳定性。研究结果对延长火麻油货架期有参考作用,对构建复合乳液体系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乳液粒度及电位为评价指标,研究了不同均质压力、不同均质次数、不同蛋白含量及温度、pH等因素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蛋白质浓度为1·5%,均质压力为120MPa,均质次数为2次的条件下,微射流处理能显著减小液滴粒径;室温贮存12h后,温度、pH、防腐剂等条件对乳液粒径没有显著影响;盐离子强度对乳液粒径和Z-电位有很大影响,该实验为乳铁蛋白乳液的研制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适应食品工业对食品配料天然绿色、营养健康的追求,采用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甜菊糖苷(steviol glycosides,STE)复合体系作为稳定剂制备纳米乳液,研究稳定剂组成、微射流参数、油相质量分数等对纳米乳液形成的影响,并对乳液稳定性及微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油相质量分数为10%时,单独SPI(1%)制备的乳液粒度较大(d43为0.548 μm),稳定性差。添加0.25%~1% STE时,乳液粒度分布更均匀,粒度变小;当STE质量分数为0.5%和1%时,乳液粒度小于200 nm,且具备较好的贮存稳定性(30 d)。添加2% STE会导致乳滴表面蛋白被完全取代,从而弱化乳液的长期稳定性。微射流压力、均质次数及STE质量分数的增加均可降低乳液粒度,但油相质量分数的增加可增加乳液粒度。进一步将纳米乳液进行冷冻干燥处理,可制得结构化良好且高油含量的油粉;相对于单独SPI稳定的结构化乳液,SPI-STE纳米乳液制得的油粉结构更为完整,表面黏性小。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山茶油稳定性、减少化学合成乳化剂使用量,本研究主要采用微射流高压均质技术,利用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与茶皂素(Tea Saponin,TS)作为复合乳化剂制备山茶油纳米乳液。研究了茶皂素与大豆分离蛋白比例、复合乳化剂质量分数、山茶油质量分数、均质压力对山茶油纳米乳液的平均粒径、多分散性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ζ-电位、浊度等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山茶油纳米乳液的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茶皂素与大豆分离蛋白比例为2:1,复合乳化剂质量分数为3%,山茶油质量分数为10%,均质压力为100 MPa,得到山茶油纳米乳液的平均粒径为(198.800±1.558) nm,PDI为(0.140±0.017),ζ-电位为(-53.600±0.497) mV,浊度为(3661.224±45.996) cm-1。透射电镜观测结果表明,山茶油被包埋于复合乳化剂中且均匀分布在乳液体系中。流变特性研究表明,山茶油纳米乳液具有良好的动力学稳定性。储存稳定性表明,复合乳化剂稳定的山茶油纳米乳液在4、25、50 ℃下具有良好的储藏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姜黄素(Cur)的稳定性、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实验利用茶油乳液对Cur进行包埋,并对乳液的粒径、流变特性及贮藏稳定性进行系统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吐温80:无水乙醇=2∶1、茶油:表面活性剂=1∶4时,负载Cur(0.1wt%、0.13wt%、0.17wt%)的茶油乳液最稳定,平均粒度分别为(504.5±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