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生态文明时代,城市的发展应该摆脱工业文明时代的负面影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顺应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应当积极将文明生态城市的理念引入到城市建设中来。文明生态城市理论能够为人们找寻城市问题症结提供有效的分析手段。并提供系统的解决城市复杂问题的有效对策。文明生态城市必将成为21世纪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追求的目标。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文明生态城市的概念,内涵及特点,并以南京为例,提出了其具体的建设文明生态城市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2.
3.
首先阐释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指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从3个方面透视出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概况,包括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城市社会生态状况出现失衡;城市文化生态形态存在偏颇。然后,从思想观念、制度建设、发展模式、行为规范等方面深入分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就如何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文明建设脚步不断加快,人们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发生着改变.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新老建筑的空间布置、土地布置存在着问题,要实施有效的解决措施.自我国提出"低碳生活"等环保理念后,人们愈发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在改造旧城中要重视改善人们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主要阐述城市改造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研究,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5.
新的世纪是“城市世纪”、“城市时代”,未来世界将是城市化的世界。本文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结合考察国内外若干中等城市的实践,对21世纪城市文明建设新路进行了探索和思考。笔者认为.新世纪的城市文明建设需要从营造优美环境、提高市民素质、加强城市管理三个支点抓起: 相似文献
7.
“文明工地”是体现在建筑工地上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是党和政府改善建筑工人工作环境,提高建筑工人社会地位的重要措施,文明工地实施的文明管理,其实质是提高全员文明素质,由全员参加的文明管理活动。建筑工地文明建设,改变了过去的不文明行为和恶习,提高了建筑工人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8.
城市意识的升华、城市理念的碰撞 ,击出了一遍灿烂的朝阳 ,映红了我们蒸蒸日上的城市建设事业。这是城市的呼唤 ,这是历史的呼唤 ,这是新时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关键 ,这就是经营城市战略。城市呼唤经营 ,呼唤的是依法经营城市 !以城市规划为依据 ,严格依法管理 ,提高城市的品质 ,维护公众利益 ,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经营城市资源 ,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是经营城市的基本任务。依法经营城市 ,可以照顾到城市的长远 ;可以减少因过失带来的巨大浪费 ;更可以将城市建设纳入可持续发展的有序轨道。城市呼唤经营 ,呼唤的是经营城市的人才 !我们看了大连… 相似文献
9.
高点定位规划牢固树立“规划立市”的理念,本着“超前、科学、适度”的原则,坚决做到“富规划、穷建设”,一次规划到位,分步组织实施,处理好当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共性与个性、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健全功能与提高效益等诸多关系.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制定城市新区的详细性控制规划,不断优化城市结构功能分区,培育城市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在许多关于城市的专述中,城市的概念是以农村为参照体来定义的.城市与农村的本质区别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自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什么呢?社会学家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相似文献
11.
12.
在周恩来总理的故乡──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市的一条不显眼的小街育才路上,有一幢不显眼的小楼,近两年,市里各级领导人、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个体户老板以及外地来淮的投资者越来越频繁地出入这幢小楼,小楼里几十台计算机伴随着不知疲倦的人们夜以继日地工作。正是这幢小楼,与古城淮安近几年城乡建设面貌的迅速改变有着十分直接的联系,这就是淮安市建筑设计院。 人们说,建筑设计院是创建城市文明的地方,近两年他们在创建城市文明的同时也创建了自身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1领导者们强烈的创优意识 淮安市建筑设计院是专门从事… 相似文献
13.
14.
15.
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人类活动的破坏、气候的变化等多种因素加剧了自然资源的匮乏。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具备低碳意识,低碳城市成为今后各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趋势。本文通过分析低碳城市的内涵、目前低碳城市建设的进展,从生态文明的视角下分析低碳城市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6.
由于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开始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建设生态文明,以恢复大自然的生态圈.通过城市自然公园的生态变化情况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城市自然公园生态建设中不妥之处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7.
18.
城市是文明的载体,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也孕育出源远流长的城市文明。《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以图文述说的形式,清晰地梳理了中国历代城市的性质、功能、结构,以及整个城市体系的空间拓展形态和分布,而这恰恰是中国文明的演进及其在空间拓展过程中的写照。这样的撰写逻辑轻易地打破了在西方城市史学研究领域的一种偏见,即认为城市文明是西方文明的特有产物。书中指出,中国城市承载了独特的中国文明,它代表着与西方城市不同的另一种城市类型。它的演变,也体现出中国文明的演变。而此书的主要目的则是在历史的视角中寻找当今中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