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域建筑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地域建筑文化是由该地域特定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民族习俗、社会生活方式来决定的,是在建筑长期发展历史过程中不断融合、发展、创造、积累而形成的。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它具有明显的时空和地域特性。《北京宪章》中  相似文献   

2.
黄琼 《中州建设》2007,(9):33-33
建筑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各种要素的综合体,作为一种文化,它具有时空和地域性。各种环境、各种文化状况下的文脉和条件.是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建筑中的反映。东方建筑文化是世界建筑文化的瑰宝.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五个重要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炳坚 《建筑创作》2007,93(3):135-137
建筑是人类为居住和相关社会活动而创造的一种特殊器物。建筑是从本土生长出来的,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结晶和载体。世界文化的交融给建筑刻上了外来文化的痕迹,但这种痕迹不能替代建筑的本土特征。建筑是多元的,这种多元化主要表现为建筑的民族化和地域化。中华民族是历史文化非常悠久、建筑传统文化非常丰厚的民族,继承、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师和文物建筑保护工作者光荣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4.
绍兴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文化遗存遍布城多.而今已进入一个更新开发,高速发展的阶段。如何在全球化、城市化背景下体现建筑的地域性是建筑设计的重要课题。通过对绍兴大剧院创作的回顾和介绍.认为文化建筑的创作应从建筑的地域文北背景中去发掘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建筑,是一个民族审美情趣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华夏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建材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和开发符合城市文化发展要求的建材产品,必将为城市文化建设增光添彩。1 建筑使地域文化得到张扬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体现了强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建筑不仅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同时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寄托,满足人们对美的欣赏追求。城市建筑是一种美学,更是地域文化的体现。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悠悠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居中,中国民居建筑文化可谓别具风格,自成一体。中华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散布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地域,各民族民居异彩纷呈,人数最多的汉族在不同的地区居住形态也千差万别。这些民居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内涵精深。它不仅是中华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方居住文化的典型代表。 民居在它的漫长发展历史中,繁衍出各色各样的建筑类型,一切建筑追根溯源都会在住居中寻找到它的基因。同时,民居的形成也孕育并深刻  相似文献   

7.
传统建筑文化——建筑的创作之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作为一种物质产品归属于"文明",同时它所反映的社会观念、生活模式、它的艺术魅力和语言特征、它的建造者情况等,都使它成为社会整体"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民族或地域的建筑传统文化特色,来源于对本国、本地建设资源的最佳利用.如何在当代技术与文化观念的层面上,去体现传统与现代这二者之间的融合?"意境"创作往往比一目了然的"理性"还原建筑更具有魅力.  相似文献   

8.
韩江陵 《新建筑》1996,(4):22-23
古朴──建筑品论之三韩江陵1991年9月,在京城东北地域之内,在著名的亚运村旁,出现了一座虽不很大却很抢眼的现代建筑作品──炎黄艺术馆。在蓝天白云之下,它沐浴着太阳那永恒的光辉,闪耀着凝重的青紫色的智慧,似乎在诉说着一个伟大民族悠远的文明和这文明讲述...  相似文献   

9.
建筑中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以及所在地区的地域特征等在群体或个体建成环境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王茂林 《华中建筑》1991,(3):16-20,15
在人与表象世界间有座桥——具有文化、文明、人性的建筑。一、文化·建筑文化主要是指某一民族(或群体)的宗教、法律、伦理、科学、艺术、风俗、价值观念等,是人类寻求理解生存方式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整个民旅的精神所在。它有着整合的、开放的、发展的特性,又具有强大的稳定性、惯性与积淀作用,各种文化是相对独立的体系,在本质上,文化不存  相似文献   

11.
杨睿 《建筑》2010,(14):74-75
建筑,是民族智慧的反映和地域文化的宝贵物质遗产,是历史的一种可见的载体。地域建筑,作为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体现,是地域历史文化的结晶。正是由于建筑所反映出的地域性差异才使世界建筑文化丰富多彩,这也是建筑魅力的所在。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带有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必然反映这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和科学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2.
熊星  张捷 《南方建筑》2000,(3):10-11
建筑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产生于一个有传统的文化、而且又必然地要反映社会生活及社会意识的发展趋势。因此 ,建筑形式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它除了与建筑本身的使用性质有关以外 ,还反映了地域、历史、文化、风俗等多方面的因素。就民居而言 ,各地区、各民族的建筑形式迥然不同。新疆维吾尔民居多为独家独院 ;维吾尔民族热情好客 ,能歌善舞。由于气候干燥 ,有户外活动的习惯 ,所以庭院在维吾尔民居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并很具有特色———四面合围 ,葡萄架复顶 ,绿萌遮地 ,形成一封闭的院落 ,别有一番天地。不仅改善了小环境 ,…  相似文献   

13.
罗素娜 《华中建筑》2006,24(7):130-132
建筑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岭南建筑”的美在于与自然融为一体、以人为本、充分展现岭南人文品格,适应岭南地域和文化。  相似文献   

14.
李晓 《中外建筑》2012,(1):30-31
园林景观建筑具有传承民族文化和地域特征的特殊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传统建筑元素作为现代文明的城市建筑重要组成,它的设计发展与进步不应停止不前,而应当与时俱进。我们就更加有必要认真研究,使传统元素特征与现代文化审美紧扣,  相似文献   

15.
刘松茯 《新建筑》2002,(1):59-61
哈尔滨是1898年由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而兴建的一座新型城市。特殊的历史背景使俄罗斯民族传统建筑文化、西方新旧思潮建筑文化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哈尔滨温和碰撞,交融共生,整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建筑文化。拟从文化结构与内涵两个层面对近代哈尔滨城市建筑文化的总体特征进行全面探讨。  相似文献   

16.
当令世界经济全球化,科学无国界,但建筑绝不会没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华夏建筑有自己的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它出自地域、气象,民族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伦理等天时地利人和,植根干自然,人与自然和谐是一整体,依托于天地人和汇成统一生态环境.阴阳结各为太极,是生命之舜,半夏建筑是固功能、时空、环境而创意,与自然环境、乡土文化而巧妙地融合,再现自然,富含人情伦理,学习华夏建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高效利用自然资源、节能、节水、净化空气、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生态人居环境.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的现代建筑。  相似文献   

17.
《中外建筑》2009,(5):64-79
中国疆域辽阔,气候条件变幻无穷,地理环境千差万别,民族信仰各具特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与民族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传统建筑,以它独特的魅力登上了历史舞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纵观历史长河,传统建筑由其早期的质朴型制演变成建筑艺术的瑰宝,实现了物质到精神的重大转变:横跨东西南北,传统建筑百花齐放,竞显风彩,这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建筑史上一朵绚丽的文化奇葩。  相似文献   

18.
高宜生  邓庆坦 《新建筑》2011,(3):136-136
我国古代建筑文化,不仅留存于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更积淀在全国各地城市乡村的古道巷陌、乡土民居之中。传统民居犹如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所承载的丰富的地域建筑文化与以宫殿、衙署为代表的官式建筑文化相映生辉,共同构筑了博大恢弘的中国传统建筑大厦。传统民居植根于地域文化,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域、民族的地理环境、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也凝聚了中华先民在与自然环境世代抗争中积累的营造经验,是广大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宝贵的文化财富。作为地域建筑文化与传统民居保护研究的最高学术峰会,第十八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薪火、应对时代挑战的历史重任。会议经过近一年的筹备,于2010年10月15日在山东建筑大学隆重召开。本届会议由山东建筑大学、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民居专业学术委员  相似文献   

19.
地域主义并不是建筑中的专属名词,而是一种概念。它涉及到地理、社会和文化及技术上的意义。这里,笔者从地域性文化形成着手,分析其对地域建筑影响,并探讨地域建筑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试图寻求综合,探寻开放的地域建筑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20.
梁石开 《建筑与环境》2007,1(2):101-103
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品,它代表了一种文化类型。文化是多元的,它是一种历史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地域现象。正是由于这样,建筑文化才是五光十色的。传统建筑传承了多年的文化历史,这不得不让我们把继承传统文化和建筑文化创新放在首要的位置。而继承和发挥传统建筑并不是单纯地采用某一符号、某种形制或某些传统材料,而是要将几方面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