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门窗》2016,(11)
绿色建筑环境设计概念旨在节约社会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提倡生态、环保。通过对建筑垃圾的处理和再利用,从而生成新的建筑材料,合理应用于新的建筑环境设计是绿色建筑环境设计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从建筑垃圾处理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建筑垃圾在绿色建筑环境中运用的可行性和意义,结合案例探讨了建筑垃圾在绿色建筑环境设计中应用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建筑和建材产业面临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压力,存在着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性能差、建筑工程材料生产和应用脱节、建筑设计选材难、新型建材产品推广使用难等问题。在目前形势下,提高建筑中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和产品的比例、促进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尤为重要,研究、开发和应用环境友好型建筑材料与系列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辽宁建材》2011,(10):26-26
目前,我国建筑和建材产业面临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压力,存在着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性能差、建筑工程材料生产和应用脱节、建筑设计选材难、新型建材产品推广使用难等问题。在目前形势下,提高建筑中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和产品的比例、促进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尤为重要,研究、开发和应用环境友好型建筑材料与系列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建设发展,如何处置城市建筑垃圾,是每个城市都要面临的问题。本文从分析建筑垃圾的组成与特点出发,指出建筑垃圾具有影响景观、占用土地、破坏环境等危害性,分析废旧建筑构配件、建筑材料特征,总结建筑垃圾在建筑建造、城市建设中的资源化利用方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环保型消费逐步占据主流,住宅建筑的生产商和消费者都对建材提出了安全、健康、环保的要求。采用清洁卫生技术生产,减少对天然资源和能源的使用,大量使用无公害、无污染、无放射性、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环保型建筑材料,是住宅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环保型建材,即考虑了地球资源与环境的因素,在材料的生产与使用过程中,尽量节省资源和能源,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并能为人类构造舒适环境的建筑材料。  相似文献   

6.
郑永茂 《广东建材》2011,27(4):157-159
随着环保型消费逐步占据主流,住宅建筑的生产商和消费者都对建材提出了安全、健康、环保的要求.采用清洁卫生技术生产,减少对天然资源和能源的使用,大量使用无公害、无污染、无放射性、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环保型建筑材料,是住宅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环保型建材,即考虑了地球资源与环境的因素,在材料的生产与使用过程中,尽量节省资源和能源,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并能为人类构造舒适环境的建筑材料.  相似文献   

7.
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建筑垃圾的排放与利用状况、回收和再生技术、循环利用经济性和政策,指出大力开展建筑垃圾的回收、再生和利用,是建材行业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资源化再生建筑垃圾,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而且可保护生态,促进经济发展。本文还提出了促进我国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建筑垃圾的再生循环与回收利用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伟雄  唐晓雪  余忠 《山西建筑》2003,29(15):130-131
针对建筑垃圾的现状和组份进行分析,提出对建筑材料应采用环形使用模式,加强对建筑垃圾的管理、收集、对建筑垃圾采取逐次降低使用的原则进行回收和利用。  相似文献   

9.
郝赤彪  铁瑛 《工业建筑》2012,42(12):13-16,52
城市快速发展常常要求在短时间内将建筑拆除,为了适应城市建设的需求,我国大多采用机械拆除的方式拆除房屋,产生大量垃圾,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通过分析建筑拆解与旧建筑材料再利用的相关步骤方法,引入国外较为先进的理论和经验,提出拆解式建筑设计思路和建议,在设计阶段即对建筑可拆解性及材料的充分利用进行综合考虑,并对今后我国在建筑拆解与旧建筑材料再利用方面的发展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0.
谢佳 《中国建材》2014,(1):120-123
正建材工业既是典型的基础原材料工业,又是典型的过度消耗资源、能源并严重污染环境的工业。大力回收、再生与利用建筑垃圾,是建材工业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建设过程或维修与拆除旧建筑物的过程中,建筑垃圾多为固体,其中含有大量有利用价值的材料,使建筑垃圾成为再生资源,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并成为建材工业发展循环经济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大规模的开展建设,建筑垃圾堆积如山,人们对建筑材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从而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政策和管理是建筑垃圾资源化的重要屏障,很多发达国家相继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使建筑垃圾的资源化顺利进行。对建筑垃圾实行严格管理,使建筑垃圾从源头上减量化,鼓励建筑垃圾再资源化利用,体现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应结合自身国情,借鉴欧洲的成功经验,从源头和应用两方面对建筑垃圾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2.
谈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俊琴  王法新 《山西建筑》2000,26(4):157-159
所有建筑材料都是取之于地球,最终又回归到地球。 建筑活动一旦超过自然的补充速度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代替的自然资源得不到补充,而又把建筑垃圾当作纯粹的废物遗弃,以这样的速度猎取资源,其结果必然会破坏自然资源的补充势态,造成严重的资源枯竭。 有鉴于此,为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减轻自然环境的负担,就有必要建立一套资源循环系统:不把建筑垃圾当成废物,而是作为建材循环系统中的新资源予以再利用,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建材循环的考虑出发,就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利用建筑垃圾、采用免烧免蒸工艺,生产免烧砖的技术.结果表明,建筑垃圾可全组分利用,且利用率可高达80%以上;不同使用年限的建筑垃圾对胶结材料的性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建筑》2017,(12)
<正>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全面推广建筑垃圾回收和再利用已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一方面,我国对建筑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不少城市周边优质的天然建材资源已经接近枯竭,大量采石、采矿以及水泥的大量使用,对自然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另一方面,建筑垃圾的迅速增加,倾倒、填埋等建筑垃圾的传统处理方式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还对  相似文献   

15.
《砖瓦》2020,(10)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特殊阶段,大量建筑垃圾的堆放造成建筑垃圾围城现象。因此建筑垃圾资源再利用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简单介绍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研究现状。总结国内外科研人员对于建筑材料资源化再利用的研究进展。针对我国当前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超高层建筑高度高,结构复杂,施工过程中将产生大量建筑垃圾,清理时大量占用施工升降机作业时间,妨碍其他工种人员及建筑材料垂直运输,清理成本高;并且由于超高层建筑垃圾多,清理不及时影响整个施工进度,且清理垃圾时容易造成扬尘、污染环境,使建筑工人的工作环境变差,不利于城市雾霾治理,本设计利用建筑物预留孔洞,设置钢管制作随楼层逐节拼接,便于拆装且进料方便,出料一次到位,可重复利用的垃圾清运通道。  相似文献   

17.
《门窗》2017,(2)
本文通过总结近几年关于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相关的大量文献,发现在建设过程中以及旧建筑物维修和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中含有大量可回收利用的材料,合理的对建筑垃圾进行回收,可以有效的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而且可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是建筑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深圳市位于龙岗区横岗街道西坑社区的绿地环保建材生产示范基地是以建筑垃圾废料再生综合利用“环保砖”为主要经营项目的一家公司。主要针对垃圾焚烧灰渣、建筑垃圾及固体废弃物进行一次性处理的专项发明应用,是以生活垃圾焚烧灰渣、建筑垃圾为主要原料生产出轻质免烧砖和砌块。建筑垃圾不仅影响城市环境,更重要的是造成巨大的能源和资源浪费。作为资源零排放、资源消耗零增长、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建筑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为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必须对建筑垃圾与淤泥进行必要的处理与再生利用,以降低资源的大量损耗,给人类带来一个绿色的生存发展环境。文章在对我国建筑垃圾和淤泥的处理现状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构建了预测模型来对建筑垃圾和淤泥的未来总产量进行深入研究,并进一步阐明了建筑垃圾和淤泥的综合利用途径,提出建筑垃圾和淤泥综合利用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果皮、废纸、塑料袋、沙石、钢渣等各种生活垃 圾,粉碎后加入特制配液处理,便能成为结实耐用、 质量上乘的建筑装饰材料。2004年2月,上海天南 垃圾处理工程有限公司利用自行开发的垃圾综合利 用专利技术,将生活垃圾成功转化为有用资源。 利用这一专利技术,生活垃圾经过一系列除臭、 粉碎、杀菌、搅拌后,和生物试剂及辅料混合,再通过 多功能制砖机打制后,各种地板砖、路基砖、图形墙 体板等建筑材料便一一"出炉"。全部生产过程在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