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对钻孔灌注桩(干作业)地基浸水前后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的比较,对地基浸水后土的物理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由此引起的单桩承载力下降提出了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文中分析了盐渍土浸水载荷试验过程中温度、基准梁设置方式、浸水对基准梁的影响,初步研究了影响基准梁变形的环境误差影响机理,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了温度应力对基准梁变形的影响程度,提出了减少误差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湿陷性黄土中大直径扩底桩垂直承载性状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湿陷性黄土中桩侧和桩底均埋有测试元件的4根大直径扩底桩的现场实测数据,分析了浸水湿陷对桩垂直承载力的影响,得出了负摩阻力的变化规律,最后提出浸水湿陷全过程中大直径桩荷载传递机理的《三阶段分析法》。  相似文献   

4.
对浸水CBR实验检测的基本过程与方法进行分析,然后以实际土样对浸水CBR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在此基础之上,研究根据浸水CBR实验结果提高路基承载力水平的相关施工措施与方法,并验证了以浸水CBR实验检测路基承载力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黄土中灌注桩竖向承载力试验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豫西地区湿陷性黄土场地40余根人工洛阳铲成孔灌注桩浸水前后竖向承载力的现场试验结果,分析了桩的竖向承载性状,浸水前后侧阻力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利用土的物理指标确定饱和状态灌注桩竖向承载力的方法,并列出了参数表。据此计算群桩承载力与载荷试验结果较一致。  相似文献   

6.
浸水CBR试验检测路基承载力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革  孙国杰  李国锋 《山西建筑》2003,29(4):227-228
浸水CBR试验是选用路基填料和强度设计的依据 ,浸水CBR强度能够反映路基在毛细饱水情况下的强度 ,分析了用浸水CBR检测路基承载力的合理性 ,并提出提高路基填土CBR值的施工对策。  相似文献   

7.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中的力谱技术检测了掺温拌剂Sasobit或Evotherm 3G的温拌SBS改性沥青在不浸水和浸水条件下的纳观黏附力,并基于表面自由能理论对温拌SBS改性沥青的纳观黏附力检测结果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浸水后温拌SBS改性沥青纳观黏附力的变化率,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温拌SBS改性沥青浸水前后纳观黏附特性的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采用原子力显微镜中的力谱技术可以直观地得到温拌SBS改性沥青的纳观黏附力;Sasobit温拌剂小幅降低了不浸水条件下SBS改性沥青的纳观黏附力,却增强了浸水条件下SBS改性沥青的纳观黏附力,但浸水前后其纳观黏附力变化率较小;Evotherm 3G温拌剂能同时增强温拌SBS改性沥青在浸水前后的纳观黏附力,且其纳观黏附力变化率较大.  相似文献   

8.
郝忙利 《山西建筑》2011,37(15):62-64
结合西安市东二环—北二环立交工程,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了钻孔灌注桩大型原位浸水载荷试验。通过对立交工程桩基未浸水、浸水前及浸水后三种工况的载荷试验,对桩基的极限承载力和沉降量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桩基负摩阻力强度值及其分布规律,研究成果对黄土区域桥梁桩基础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夏晓鹏 《山西建筑》2012,(15):146-147
以新建铁路太原至兴县线古交市境内DIK49+740~DIK50+400段路基设计为例,分析了浸水路基的特点,论述了浸水路基的路基形式、填料的选取、边坡的防护等设计原则,并制定了合理的应对措施,以使浸水路基设计达到安全、可靠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浸水条件下水泥砂土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不同水泥掺入比、不同龄期的水泥砂土在浸水和不浸水条件下的无侧限抗压试验,分析了浸水对水泥砂土的各项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水泥砂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模量随水泥掺入比及龄期的变化规律,并对水泥砂土全应力应变曲线的特性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1.
低矮路堤下膨胀土地基现场浸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低矮路堤下中–强膨胀土地基浸水饱和后的变形特性,依托云桂高速铁路建设,通过人工浸水方式开展不同高度等尺寸路基现场浸水试验。试验采用砂孔、砂槽及砂垫层等方式多面浸水,并同步观测路基填土期、稳载期及人工浸水期地基表面与路基表面的变形。研究结果表明:从路基填筑开始到人工浸水结束,膨胀土地基的变形曲线呈“S”型分布。沿路基横断面方向,地基表面的膨胀变量呈“锅底”型分布,路基表面的膨胀变量呈“V”型分布,地基表面的相对膨胀量随路基填高的增加而呈线性递减。通过对比不同路基填高的相对膨胀量表明,地基表面的相对膨胀量均大于路基表面的相对膨胀量,地基表面的膨胀变形沿路基本体呈衰减变化。在试验成果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以路基表面膨胀变形为0作为控制标准确定路基临界填高的设计思路。现场试验的设计原则与实施方法也可为今后研究铁路路基下膨胀土地基胀缩特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原文生 《山西建筑》2003,29(8):230-231
介绍了高等级公路填石路堤的压实机理及标准 ,结合现场验路和工程实践 ,通过对各种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提出了路堤压实费用的准确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3.
郑刚  刘力  韩杰 《岩土工程学报》2010,32(12):1811-1820
针对刚性桩支承路堤,笔者已进行的对单桩位于路堤下不同位置时路堤稳定性的研究表明,复合抗剪强度极限平衡法不能反映不同位置单桩的强度及刚度对路堤稳定性的影响以及桩的弯曲破坏机理,将显著高估路堤稳定性。通过对群桩条件下刚性桩加固路堤分别采用三维和二维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路堤填筑及趋于失稳破坏过程中,桩、土的内力与变形规律、桩的破坏形式等。结果表明:群桩条件下,不同位置的刚性桩的破坏模式不同,对路堤稳定性的贡献机理也相应不同,弯曲破坏比剪切破坏更易于发生,剪切破坏并非是桩最危险的破坏方式;提出了考虑路堤趋于失稳破坏过程中桩弯曲破坏的cut-off退出方法,在进行数值分析时可反映路堤趋于失稳过程中桩的破坏形式,从而合理地评估路堤稳定性。对素混凝土桩加固路堤的稳定分析,提出了桩可使用抗剪强度概念,并提出了按桩体可使用抗剪强度采用极限平衡法进行路堤稳定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把模糊综合评价应用到堤坝坝坡的稳定性分析中,并根据堤坝的实际特点,建立相应的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最后引入等级评判,计算稳定性的确定等级。在工程应用中,可对水文地质条件下的堤坝坝坡稳定性进行直观和量化的对比分析,避免了对于最大隶属度同为一个级别的样点,其间的稳定性优劣难以判断的缺点。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高填路堤的下沉现象进行研究,主要从设计和施工两方面分析了高填路堤下沉的原因,指出了必须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并介绍了几种主要的高填路堤下沉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叶译  朱清航 《山西建筑》2009,35(17):263-265
对高液限土路堤主要病害类型及其产生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按权重分析法对路堤修筑的可行性方案进行了评价比选,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路堤堤身填筑方案设计的合理形式,以期为类似工程的路堤修筑方案和处治技术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网的逐步密集,高烈度区路堤地震稳定性问题越来越突出。FLAC2D软件有强大的岩土体地震反应分析功能,但用其分析路基地震稳定性的文献非常匮乏。以某山区高速公路斜坡路堤为例,介绍采用FLAC2D进行地震分析的方法,着重讨论几何模型建立,边界条件设置,阻尼选取及参数确定,输入地震动合成、修正及转化中应注意的问题。基于此,对路堤进行地震模拟分析,从位移、加速度、动剪应力分布三方面分析其地震稳定性。该方法可为相似工程地震稳定性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郑刚  刘力  韩杰 《岩土工程学报》2010,32(11):1648-1657
目前各类刚性桩在软土路基加固中已有较多应用。首先对复合抗剪强度极限平衡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刚性桩的刚度及强度特征,采用三维有限差分方法和二维强度折减有限差分数值方法,针对刚性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整体稳定分析,对单桩位于路堤下不同位置时的路堤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并与传统复合抗剪强度极限平衡法稳定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当路堤下单桩位于不同位置时,路堤填筑过程中桩土相互作用机理、桩的破坏形式及桩对路堤稳定的贡献机理不同,桩的刚度对路堤稳定存在显著影响。路堤趋于稳定破坏时,位于路堤下不同位置的刚性桩的弯曲破坏比剪切破坏更易于发生。对刚性桩加固路堤,复合抗剪强度极限平衡法不能反映不同位置单桩的破坏机理,将显著高估路堤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程林 《市政技术》2010,28(5):136-138,155
对高路堤沉降分析的现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高路堤沉降分析的序列弱化逐步优化直接GM(1,1)模型,给出了精度检验方法,编制了MATLAB程序,给出了分析实例,并与各种灰色模型进行了比较。该模型不需要累加生成和累减生成,不仅适合于等间距建模,也适合于非等间距建模,具有精度高、使用简便等特点,值得在高路堤沉降分析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赵明华  刘猛  张锐  龙军 《岩土工程学报》2014,36(12):2161-2169
针对路堤荷载下双向增强复合地基受力变形特性,以单桩有效影响范围内的路堤与复合地基为分析对象,引入大挠度环形薄板考虑加筋垫层的“柔性筏板效应”与“拉膜效应”,同时通过假定桩土相对位移模式,考虑地基成层性,从而建立了路堤、水平加筋体、桩体、桩间土协调变形三维模型,获得了路堤荷载作用下双向增强复合地基的荷载分担比及沉降计算方法。采用某工程试验数据对该计算方法进行验证,同时分析了路堤高度、桩帽宽度、筋材抗拉模量对中性点位置、桩土差异沉降以及复合薄板中面最大拉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所求得的荷载分担比及沉降与实测值较为接近,证明了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