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目前大多数结构主动控制算法没有考虑结构不确定因素的特点,本文以主动质量阻尼器(AMD:activemass damper)Benchmark结构试验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出适合于工程应用的、基于H∞控制理论的主动控制方法.文中建立了主动控制结构的试验系统,根据系统辨识方法得到的面向控制的数学模型,设计YAMD主动控制系统的反馈连接结构,同时对H∞控制权函数的选取以及控制器的设计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最后通过试验证明了H∞控制器的有效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2.
鲁棒对角优势及在多变量系统鲁棒设计中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基于多变量系统奈氏阵列设计方法和鲁棒对角优势保证系统鲁棒稳定的结论,提出一种多变量系统鲁棒设计方法,该方法设计的鲁棒预补偿器使广义对象在一定摄动范围内严格符合鲁棒对角优势定义,因而系统一定是鲁棒稳定的,该方法具有保守性小,设计的控制器简单,易于工程实现等优点,用该方法对一参数不确定性工业对象进行了鲁棒系统设计,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一种鲁棒自适应极点配置预估控制新方法。它有效地克服了因对象模型与史密斯预估模型不同而引起的系统不稳定现象。  相似文献   

4.
一种多变量系统鲁棒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一种多变量系统鲁棒设计方法.该方法是基于\"鲁棒对角优势保证鲁棒稳定\"这个一般性结论,其核心是多模型加权准优势化算法,该算法设计的鲁棒预补偿器,使系统为鲁棒对角优势.用该设计方法对一大型工业加热炉进行鲁棒系统设计,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5.
Q参数化方法在结构振动自适应控制领域的应用中体现出明显优势. 本文针对多输入多输出(MIMO)结构振动主动控制系统, 利用Q参数化方法的优势, 基于无限冲激响应(IIR)滤波器, 提出了一种结合前馈控制与反馈控制的MIMO混合鲁棒自适应控制方法. 同时, 给出前馈, 反馈MIMO鲁棒自适应控制方法的详细推导过程, 给出混合MIMO鲁棒自适应控制方法的推导和稳定性, 收敛性分析. 在此基础上, 通过构建三自由度微振动主动振动控制实验系统, 针对单频窄带和双频窄带扰动展开了对比实验分析, 相关的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出MIMO混合鲁棒自适应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在解决某些复杂多目标优化问题过程中,所得到的Pareto最优解易受设计参数或环境参数扰动的影响,引入了鲁棒的概念并提出一种改进的鲁棒多目标优化方法,它利用了经典的基于适应度函数期望和方差方法各自的优势,有效地将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为了实现该方法,给出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多目标优化算法。仿真实例结果表明,所给出的方法能够得到更为鲁棒的Pareto最优解。  相似文献   

7.
本庆于李亚普诺夫直接方法,针对具有参数及模型不确定性的空间机器人地面实验系统。提出了一种新的鲁棒自适应控制器。该控制器由三部分组成:线性PD反馈项、补偿动力学的自适应控制项和补偿建模不确定性的鲁棒控制项,控制策略能有效地克服未建模的摩擦力和外部扰动以及吊丝配重系统未补偿掉的重力影响,并且能保证全局一致最后有界。仿真表明了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讨论含有参数不确定性系统的鲁棒性能设计问题。首先将该问题转化为一个多项式簇的鲁棒稳定性问题,从而得到鲁棒性能控制器应满足的频域充要条件,然后通过一个双回路控制器的设计将鲁棒镇定和鲁棒性能设计分两步进行,使设计条理化、简单化。  相似文献   

9.
矩阵二阶系统的鲁棒极点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云丽  段广仁 《控制与决策》2005,20(12):1350-1354
直接在矩阵二阶框架下,利用特征结构配置参数化方法,研究矩阵二阶线性系统的鲁棒极点配置问题.将两种测量闭环特征值灵敏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给出一个新的优化性能指标,此指标的优化过程完全依赖于特征结构配置中的设计自由度.为进一步提高闭环系统的鲁棒稳定性,闭环极点也作为设计自由度的一部分参与优化.数值例子分析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以灰色预测控制理论为基础,采用现代控制理论中的二次型优化原理,以控制力和响应加权最小为目标函数,设计了两种基于灰色预测理论的转子系统振动主动控制方案——灰色 GM(1,1)预测优化控制方案和灰色 Verhuslt 预测优化控制方案.并将该两种方案分别应用于带电磁阻尼器转子轴承系统的转子振动主动控制中,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两种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并对两种方法的控振效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