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型复合超细纤维生产技术简介陈铁楼(岳阳石油化工总厂研究院,湖南,414014)*型复合超细纤维是裂片型(又称剥离型)复合超细纤维的一种。它同我国近一年来开发和生产齿轮型、桔瓣型复合超细纤维一样,是利用不相容的两组分以特定的熔体组合结构制得的“Mic...  相似文献   

2.
汪乐江  李琳 《合成纤维工业》1994,17(4):22-27,33
从分析该类纤维的特征出发,介绍了裂片型复合超细纤维的生产工艺与设备,评述了控制、调节超细纤维纺丝、拉伸工艺的主要技术环节及目前已经开发出来的裂片型复合超细纤维在纺织领域的几种主要用途。  相似文献   

3.
涤/锦复合、海岛纤维生产技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黄有佩 《合成纤维》2001,30(6):39-40
<正>1 前言微细旦复合超细纤维是化纤领域的最新成果,由于其独特的柔软性、悬垂性、透气性和吸湿性,已博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其价格在市场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利用复合纤维开发出的典型产品有仿麂皮、仿真丝、第二代人造革、防水透气超高密织物及高性能清洁布,超细纤维还可以用于保温、过滤、吸液和离子交换等材料。目前日本、美国、欧洲地区均已工业化生产,而我国的复合纤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差别化聚酯纤维的开发技术,即纤维异形化、功能化以及复合功能化;综述了差别化聚酯纤维的品种开发现状,主要品种有超细纤维、中空纤维;抗菌除臭纤维、抗紫外线纤维、阻燃纤维等单一及复合功能纤维。指出多重功能纤维将是差别化聚酯纤维的发展方向,熔体直纺在线添加技术是实现聚酯纤维差别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细旦和超细旦纤维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细旦、超细旦纤维的发展状况,介绍了细旦和超细旦纤维特性、用途、制造方法以及我国大陆和台湾省、日本、美国、西欧的生产现状,并提出了发展细旦和超细旦纤维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差别化聚酰胺纤维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差别化聚酰胺纤维的发展,并就抑菌、远红外、阻燃、异形、细旦与超细旦、吸湿等主要纤维品种的研究开发情况分类进行了介绍,分析了我国差别化聚酰胺纤维开发的现状,提出了应大力开发差别化、多功能化、高性能的聚酰胺纤维,力争将我国聚酰胺纤维的差别化率提高到20%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武霞玲 《上海化工》1994,19(4):27-31
2.2.2 Micro denier Micro denier是当今国际上对超细纤维的统称,亦可称为Micro filament、Micro fiber、或Mi-cro denier等,是叫法不同,含义相同。国内尚无统一的译名,我国1991年出版的《化学纤维词典》中,超细纤维定义是:单丝细度在0.5分特(dtex)的化学纤维。而日本的松井雅男先生(他耕耘双组份复合纤维三十余年,其中微细纤维最成功)认为不足0.3旦才是微细纤维。 超细纤维起源于日本,合纤的超细旦化技术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我国涤纶超细纤维及其纺织产品的发展概况以及涤纶超细纤维用分散染料的发展情况,分析了我国涤纶超细纤维专用分散染料的市场现状,对我国今后5年的涤纶超细纤维用分散染料市场发展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9.
《合成纤维工业》2015,(5):47-50
介绍了双组分纺粘纤维网的成形过程、双组分纺粘非织造材料的种类、不同开纤方式赋予双组分纺粘超细纤维的结构特征,以及纺粘非织造材料的应用领域;分析了双组分纺粘非织造技术在超细纤维非织造材料中的应用进展。双组分纺粘非织造技术的关键是双组分纤维的开纤方式,材料应用领域主要为过滤材料、革基布及隔音材料。今后双组分纺粘非织造技术在超细纤维领域的发展将呈现多技术复合、纤维复合的形式多变、聚合物种类多样化、应用领域更广阔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复合纺丝法纺制超细旦纤维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耀  穆淑华 《合成纤维》1996,25(3):16-21
用复合纺丝法纺制了涤锦复合超细纤维,在常规及高速纺丝条件下,研究了冷却条件、集束点位置、纺丝速度、涤锦复合比、拉伸条件等对纤维的力学性质、热收缩性、取向和结晶等的影响,得出在上述条件下的影响规律.文中还对纤维的剥离性能及其对纤维的纺织加工性进行研究,为利用剥离法制取涤锦复合超细纤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介绍我国商业化复合短纤维工业现状 ,皮芯型、并列中空型双组分复合短纤维生产工艺技术和产品应用情况。建议国内生产复合短纤维选择长程纺 ,并加强对复合短纤维下游产品的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12.
皮芯复合纤维及其成形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介绍了复合纤维及皮芯复合纤维的概况,纤维成形及皮芯复合纤维成形理论的研究及最新进展。介绍了模拟成形所采用的模型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海岛复合超细纤维的纺丝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特性粘数0.70dL/g以上的水溶性聚酯(COPET)为海组分,半消光聚酯(PET)为岛组分进行纺丝,得到海岛复合超细纤维,探讨了纺丝工艺对纤维染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应严格控制干燥条件及纺丝组件工艺,干切片含水量小于30μg/g,岛组分与海组分粘度差0.02dL/g,COPET纺丝温度273~286℃,PET纺丝温度289~295℃,冷却吹风速率0.45~0.50m/s,吹风温度18~20℃,卷绕速度3300m/min,可得到染色性能好的海岛复合超细纤维。  相似文献   

14.
聚酯低熔点皮芯复合短纤维生产工艺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钱军 《合成纤维》2005,34(7):31-34
介绍了聚酯低熔点皮芯复合纤维的特殊性能要求以及原料的选择,在试验设备上探索纺丝成形、后处理拉伸卷曲、纤维表面处理、复合纺喷丝组件等工艺,为批量生产高复合率聚酯低熔点皮芯复合短纤维提供可行的生产工艺指导。  相似文献   

15.
功能性皮芯型复合纤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设计并纺制了一种以自制的吸湿性能优良的共聚醚酯(A)为芯层,以COPET(B)为皮层的新型皮芯复合纤维。该纤维具有良好的吸湿性、抗静电性和可染性。用相同材料纺制成偏心型皮芯复合纤维,还可赋予纤维永久卷曲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复合超细纤维的发展状况,复合超细纤维的特点、性能.复合改性技术的特点及复合改性技术在化纤生产中的应用,其中包括复合长丝及复合短纤维,同时结合国外的应用开发状况说明了复合改性纤维的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17.
无纺布用ES纤维的生产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皮芯型复合纤维 (ES纤维 )生产工艺的调整对生产无纺布的影响 ,就纤维的拉伸、卷曲、抱合性等方面进行探讨。选择熔程较宽的聚乙烯 ,有助于提高热轧无纺布的强力 ,降低拉伸速度 ,可提高纤维的卷曲率 ,第一级拉伸倍数选择 3.5~ 4.5为宜 ,纤维的卷曲效果及抱合性均对无纺布的生产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采用复合纺丝法制备瓣状光纤的方法。在纺丝组件设计中,将纤芯和高折射率瓣作为整体来控制光纤截面;根据大尺寸光纤冷却要求对现有熔融复合纺丝冷却系统进行改进;由于光纤比较脆,采用了大尺寸的导丝盘和卷绕筒。采用聚碳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成功地制备了截面符合设计要求的聚合物瓣状光纤。  相似文献   

19.
The overall goal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was to produce a bicomponent fiber consisting of a isotactic polypropylene sheath and a nylon‐6 core that would be suitable for use in a pigmented carpeting application. To accomplish this, such bicomponent fibers were produced, and in situ reactive compatibilization was achieved using a maleic anhydride–functionalized polypropylene (PP–MA) at the interface. Bicomponent fibers with a side‐by‐side configuration were also spun as part of the investigative process. The adhesion of the materials at the interface and, therefore, the wea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bers were found to depend strongly on the molecular weight and the maleic anhydride content of the functionalized polypropylene. The wear properties and the quality of interfacial adhesion were characterized using optical microscopy to observe fiber cross sections and by accelerated wear testing of carpet samples.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capillary rheometry, and tensile testing allowed for addi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aterials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differences noted in fiber performance. © 2001 John Wiley & Sons, Inc. J Appl Polym Sci 80: 130–141, 2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