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勇  刘东云 《中国园林》2003,19(12):36-40
按照时间顺序详细介绍“千层饼”模式、景观生态规划、生态敏感区域模型、博弈论与可辩护规划、“预景”研究方法和元胞自动机模型等重要景观规划方法(模型)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简单地对这些模型进行了一些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
滨水空间是重要的生态资源,是亲水、休闲、娱乐的物质景观场所,在城市生态系统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前滨水区域的景观开发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对城市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项目初始阶段就应从区域角度进行生态优先的规划。以重庆嘉陵江草街滨水景观规划为例,对项目用地生态资源的实地调研结果进行分析,通过生态敏感度分级、低影响度开发研究、建立生态系统架构和生态基础设施等过程对用地进行生态设计与功能划分,从而探索基于区域生态优先的城市滨水景观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3.
传统乡村景观是一种以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为核心的典型文化景观,是具体地域文化的空间载体。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传统乡村景观保护面临巨大挑战。以无锡市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以乡村景观破碎化分析为切入点,通过乡村区域景观分类及破碎度评价体系构建对该区域内的传统乡村景观破碎化进行分析,并对分析结果予以生态化解读。在此基础上,通过以乡村景观人文生态网络与自然生态网络为核心的复合网络规划对无锡市西部地区的传统乡村景观进行系统的梳理、整合与保护,以期为区域传统乡村景观空间的保护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生态思想在美国景观规划发展中的演进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晚期100多年美国景观规划中的生态思想演进历程进行回顾并加以归纳,从生态意识的萌芽、景观规划中生态思想的早期理论和实践、30年代生态思想在景观规划中的快速发展、战后基于生态思想的景观规划的成熟四个阶段,讨论了生态思想与景观规划的结合,总结了生态思想在各个时期景观规划实践中的应用特点。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标:生态安全是对生态系统预期状态的程度保障,降低风险和提高抗性是维持目标的基本途径;经过多学科之间的持续研究和不断融合,生态安全逐渐形成了系统理论、方法、工具以及实践应用.基于生态安全概念的多学科对话,围绕生态安全概念框架在景观规划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展开综述,以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落地实施提供参考.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朱捷 《规划师》2013,29(7):51-55
区域景观规划是在区域尺度下展开的景观规划,是由多个系统共同组成的复合系统。其规划途径是指从收集与设计任务书相关的设计信息开始,到形成完整的设计图解成果的过程,一般包括数据收集、宏观定位、分区引导和要素控制四个步骤。重庆两江新区御临河区域景观规划根据该规划途径,通过数据收集,明确御临河沿岸的景观规划目标和原则等核心内容,重点研究和提出不同区段景观构建的规划策略,并以图文导则的形式,分段列出影响景观品质的九个要素及控制导则,用以指导小尺度层面的景观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7.
胡朝晖 《风景园林》2013,(6):106-110
大亚湾绿道连通了区域特色最鲜明、人文底蕴最浓厚和自然景观最美的地段,最大特点是沿海岸而行、山海相连,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以大亚湾绿道小桂湾段景观规划设计为例,通过对其绿廊、慢行道、节点等方面的分析,阐述了将郊野型绿道的规划设计原则与场地的生态景观要素相结合的设计理念,以及凸显滨海乡村特征的绿道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生态型乡村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型乡村景观规划与传统型乡村景观规划相比突出体现在节地、节能、治污、保护等方面,规划设计融入了人居环境学、景观生态学、生态农业学、乡村旅游学和可持续原则的思想。针对目前乡村景观规划现状的分析和对国外生态型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景观规划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景观设计服从区域生态发展,而景观施工对于平衡区域的生态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作为景观规划设计与施工的指导前提。本文用了伦敦绿色廊道的案例,实证分析区域生态科学化在景观施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自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创建工作,景观规划也是其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但传统的乡村景观规划价值导向单一,不足以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内涵对于乡村人居、自然、产业、文化与组织建设等各方面提出的综合发展需求.文章试图将共生理论的核心思想融入乡村振兴景观规划研究,归纳景观角度的共生理论模型并提出振兴乡村导向的景观规划策略,以期实现乡村景观职能价值的多元化,致力于乡村振兴建设.  相似文献   

11.
湿地包括水域、泥潭、泥滩在内的常年积水潮湿的地区,其中生活着湿地动植物。这样的区域对环境具有调节作用,可以缓解温室效应,号称"地球之肾",是人类重要的资源宝库。论文讨论了基于生态保护的湿地公园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及影响因素,希望对于我国湿地科学合理利用和保护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潘莹  白佳钰  施瑛 《中国园林》2022,38(2):48-53
乡村景观是人类活动作用在自然基底上形成的综合性区域景观体系,在区域尺度上对景观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并做区划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不同地域文化下的人地关系。以粤东福佬民系这一族群所在区域为研究对象,选择主导土地覆被这一敏感性指针,对区域景观类型特征进行描述与度量,最终依据区划原则划定沃土之乡、荒埔之乡、山野之乡、丘谷之乡、海滨之乡五大景观分区。进而在区域和聚落2类空间尺度下,借助景观指数及图式语言,探明了粤东福佬区域内5类典型乡村景观特征。在风景园林学科背景下,探索了一套新的乡村景观区划研究路径,为区域尺度的传统乡村景观特征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3.
刘鸿琳  王跃 《规划师》2011,27(11):92-95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公园作为一种多功能的城市公共绿地,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城市居住环境的要求.用生态理念指导的城市公园逐渐成为公园建设和发展的主导方向.宜昌市六泉湖公园规划运用生态设计理念,从公园选址、公园分区模式、交通组织、竖向处理、绿化植被配置和生态技术引入六个方面着手,构建了高品...  相似文献   

14.
于辰 《山西建筑》2011,37(24):209-210
结合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探讨了景观生态学在云邱山景区景观规划中的应用,具体阐述了该景区景观生态规划初步方案,并提出了一些指导性建议,以期对同类旅游开发项目规划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荷兰土地整理与乡村景观规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晋石 《中国园林》2006,22(5):66-71
荷兰的乡村景观规划与土地整理过程紧密相连,从荷兰土地整理项目的发展趋势来看,其重心是从单纯的以调整农业为目的演化为乡村地区更加有效的土地多重利用;而与此对应,荷兰的乡村景观规划也逐渐从为农业生产等经济因素服务,发展为注重有效的土地利用与景观品质、生态进程的保护和发展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程然  李险峰 《华中建筑》2020,38(1):64-67
全域旅游日益成为国家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而乡村景观的建设一直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全域旅游理论发展脉络的梳理以及对乡村景观发展特征的归纳,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下的乡村景观应具备差异化、景区化、生活化的特征。结合朝阳市大平房镇规划实践,阐述了规划思路及功能和空间布局,提出依托旅游体系、整合景观资源、引导村民参与是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下乡村景观规划的着力点,探索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景观的规划方式,希望对国内镇域景观规划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以规划设计方案的生态可持续性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基于权重的生态性评估体系的缺陷,提出了非权重方法的研究对策,进而建立了以ULEE(城市景观生态效率)为核心指标、EF(生态足迹)为统一度量的非权重法评估的理想模型,建构了2大类6组基本评估指标体系,讨论了相关指标的计算思路,建立了基于非权重方法的生态性评估研究框架,提出了规划因素与"生态性"的关联性、规划图式与生态意义、评估程序等需进一步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林带作为具有防护作用的带状植物群落,是统一长江两岸景观风貌,发挥生态修复功能的有效方式。本文简要阐述生态修复的概念,梳理总结出指导长江岸线林带景观营造的方法,作为探索扬州市江都经济开发区沿江区域林带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探讨如何有效地将生态修复理论与沿江区域林带景观设计相结合,并利用对应的生态修复方法架构沿江两岸的林带景观,以达到景观设计与生态修复理论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文章结合鹿溪智谷生态修复项目,重点围绕智慧生态理念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展开探讨,从多个角度切入,打造具有科技创新先导示范作用的云创智慧景观滨河带.  相似文献   

20.
张雅萌  车震宇 《园林》2020,(1):82-87
精神文化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有着不可替代地位。本文从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出发,发掘分析西畴东昇公社片区的精神文化,并以此为核心,融入设计打造特色景观,塑造独树一帜的西畴精神品牌。通过实地调研及分析,提出精神文化体现途径,并探索其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