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轮南古潜山碳酸盐岩储集层裂缝分布分形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针对裂缝整体分布规律这一制约碳酸盐岩储集层三维地质建模的瓶颈难题,结合实地露头考察,描述和分析了轮南古潜山碳酸盐岩储集层裂缝形态和分布的自相似特征,建立了岩体裂缝分形统计方法和分维数计算方法,在对轮南古潜山岩体不同尺度网格分形统计的基础上作出了各岩体样本裂缝分布的分形曲线,最终得到了预测轮南古潜山岩体裂缝分布的分形定量公式,为建立轮南古潜山碳酸盐岩储集层渗流空间模型和渗透率参数模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针对渤海C油田潜山裂缝型储集层的地质特点,综合利用岩心、测井、油藏动态以及露头等资料,分析了潜山裂缝型储集层的成因及发育特点,确定构造应力场和断层的分布为该油田储集层裂缝发育的2个主控因素。将构造应力场与断层分布相结合模拟离散裂缝网络,预测裂缝分布趋势。通过地质特征对比以及动态资料验证,优选出C油田的离散裂缝网络(DFN)。以离散裂缝网络(DFN)为平面约束条件,以井点岩心统计裂缝几何形态为"硬"数据,计算出裂缝孔隙度和渗透率的三维分布,并建立了潜山裂缝型储集层的地质模型,为油田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3.
辽河边台潜山裂缝性储集层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古地磁、地层倾角等方法研究辽河边台潜山裂缝性储集层的裂缝发育方位;用分形方法研究裂缝的空间分布规律,用体积密度法及Parsons方程对该裂缝性储集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进行了计算,认为边台潜山油藏储集层以裂缝为主并具有低孔隙度的双重介质特征。这一研究成果为该油藏的井网布置、注水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轮南潜山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孔洞发育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轮南奥陶系潜山碳酸盐岩储层基质孔隙度和渗透率很低,但溶蚀孔洞的发育改善了其储集条件。根据岩心观察和铸体薄片分析,论述了轮南潜山碳酸盐岩储层孔洞分布发育规律、孔洞充填特征及孔洞发育的控制因素,并分析了孔洞对储层的影响。认为孔洞的发育为轮南潜山油藏的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不仅形成孔洞型储层和洞穴型储层,而且发育的孔洞与裂缝相通,形成该地区重要的裂缝孔洞型储层。  相似文献   

5.
根据潜山油藏岩性分布复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提出了变质岩潜山油藏相控建模方法,即依据"优势岩性"理论,利用录井资料中的岩性分析数据,建立变质岩相分布模型;以变质岩相为约束条件进行储层建模,实现了相控条件下基质的孔渗模拟。针对该类油藏裂缝发育、存在裂缝渗透率各向异性的特点,将各向异性建模方法引入潜山裂缝性油藏建模中,建立裂缝渗透率各向异性的定量表征模型。该方法考虑了裂缝和基质渗流特征,建立了双重介质模型,更便于与油藏数值模拟结合应用。  相似文献   

6.
轮南地区奥陶系断裂及储集层裂缝分形特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应用分形理论,对塔里木盆地北部轮南地区奥陶系断裂及储集层裂缝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的断裂及储集层裂缝分布均具分形结构,自相关性很好,其相关系数均大于099进一步研究表明,平面上的断裂发育区和井下的储集层裂缝发育带是对应的。在碳酸盐岩中找油,储集条件是关键。因此,要彻底弄清轮南奥陶系含油性,应从储集层条件最好的地方入手。分形研究证明,整个轮南地区储集层最好的是平台西区,这应成为近期油气勘探的首选区块。  相似文献   

7.
埕北30太古宇裂缝性潜山油藏孔渗参数模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建立裂缝性潜山油藏的孔渗参数模型,选取核磁共振测井、密度测井和声波测井资料约束Elanplus软件解释井剖面各点的总孔隙度和裂缝系统渗透率,利用井点孔渗物性与声波测井速度资料回归了声波测井速度、声波时差与孔隙度、渗透率的关系式。利用三维地震反演和相干分析得到的三维速度数据体,求取了埕北30太古宇潜山油藏孔渗物性的三维分布。在建立裂缝系统径向、主裂缝方向、次裂缝方向和垂向渗透率之间相关关系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应力场数值模拟求得的裂缝走向,预测了裂缝系统渗透率的三维空间各向异性分布,建立了裂缝性潜山油藏的孔渗参数模型。  相似文献   

8.
哈萨克斯坦盐下油藏双重介质三维地质建模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以哈萨克斯坦肯基亚克盐下石炭系油藏为例.在详细岩心观察基础上.综合取心、测井、地质、地震等多方面资料,分步建立了双重介质储集层的三维地质模型.首先建立研究区构造模型,利用地震相和测井相分析建立沉积相模型,在数据结构分析和方法优选的基础上.建立相控的储集层基质属性模型;第二步利用地震几何属性分析和岩心裂缝描述结果.模拟建立裂缝分布网络模型;第三步将基质属性和裂缝分布网络模型有机结合,利用基质和裂缝渗流交换原理建立双重介质储集层三维综合地质模型.建模最终给出了裂缝的网络分布模型,裂缝的等效渗透率和双重介质等效渗透率模型,可直接提供给油藏工程研究人员开展数值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9.
利用分形模拟建立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变异函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的各级裂缝为渗透率的主要贡献者,储层裂缝分布规律通常难以把握,建立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的渗透率变异函数具有相当大难度。然而,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的裂缝分布符合分形规律,为此以塔里木盆地轮南古潜山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为例,定量分析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分布的分形规律,提出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分布的分维数和分形预测公式,与由地应力导出的平面渗透率趋势场数据统计相结合,由分形预测决定的标准化变异函数曲线来确定渗透率变异函数的曲线形态,由地应力导出的平面渗透率趋势数据统计得到渗透率变异函数的变程与拱高,使渗透率与裂缝分布的相关关系相符合,构建起反映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空间相关性的变异函数。实践证明,由该变异函数导出的储层渗透率参数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储层渗透率实际分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渤海海域地质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勘探思路转变,渤海深层太古界变质岩潜山裂缝型储集层获得天然气勘探的重大突破.通过对渤中19-6构造深层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已钻井录井、测井、壁心、岩心、测试等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厘清太古界潜山有效储集层录井响应特征,结合太古界潜山储集层特征,建立了研究区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基于录井资料的裂...  相似文献   

11.
王宏  王蓓蕾  王成俊 《岩性油气藏》2011,23(4):110-114,132
延长油田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地质建模具有储层描述资料少、精度低、不确定性因素多的特点。文中采用"两步法"相控随机建模技术,以密井网测井解释资料为基础,结合岩心分析、生产动态等已知信息,先建立相控岩相模型,再以此为约束条件进行孔、渗属性建模,来减少储层描述的不确定性。以延长油田BLC油区为例,应用"两步法"相控随机建模技术,建立了符合该油区实际生产状态的低渗透砂岩地质模型,为区块合理开发决策和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
低渗透砂岩储层经工艺改造后,各井储层产能差异明显,关键在于没有根据储层本身特性制定有效的改造方案。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X-衍射分析和矿物溶蚀实验等技术,对低渗透砂岩储层进行测试分析,准确把握储层岩石矿物特征,制定针对性强的分步溶离改造方案,形成了低渗透砂岩储层分步溶离酸化改造技术。以临南洼陷夏463井低渗透砂岩储层为例,阐述了酸化施工前低渗透储层所须进行的微观分析流程,在分析储层微观特征和溶离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制定了低渗透储层酸化施工方案,并且进行了现场跟踪。夏463井2918.1~2923.0m井段致密砂岩储层于2010年11月初酸化改造后,产油量为6.97m3/d,连续开采1a多,产油量仍达2~4t/d。现场施工证实,将岩石学基础研究与现场工艺成功对接,不但对提高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稳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控制后期含水率上升也具有极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石油地震地质学的"四步法"研究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油气勘探开发的各个阶段,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以石油地震地质学研究的"四步法"为基础,结合储层研究的特点,阐述了地震储层学研究"四步法"的内涵及其内在逻辑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地质研究是地震储层学研究的地质基础;地震岩石物理实验及技术方法研究是地震储层学的实验基础和方法体系;储集体的表征与建模是地震储层学研究的核心;储层综合评价与建模是地震储层学研究的成果体系。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夏72井区裂隙式喷发火成岩地震储层学研究的实例证实了"四步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所建立的储层特征模型和油藏三维模型有效指导了该区的勘探开发,并对其他地区火成岩储层表征与建模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应用分形理论证实了三角洲前缘、河床亚相砂岩的粒度具有自相似的分形结构。计算表明,不同成因砂岩的粒度分维数不一样。通过讨论粒度组成分维数在岩石的形成环境解释和储集物性评价中的应用,以及对WZ油田砂岩储层的研究证明,砂岩的粒度分维数可以用来研究沉积环境的演化及岩石的分选系数、渗透率等。  相似文献   

15.
靖安油田是鄂尔多斯盆地继安塞油田之后于20世纪90年代发现的3亿t级特低渗透油田,属典型的大型湖盆三角洲沉积体系。湖盆三角洲沉积微相和沉积序列组合的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是油田成功开发的基础。适应油藏低压、低渗透特点的先期注水技术有效地抑制了高泥质含量(20%)碎屑岩地层压降区粘土膨胀堵塞喉道的负面影响,建立油藏早期的有效驱替系统的开发方式,使单井产量稳定提高;应用油藏水动力受效单元和平面径向调差技术、油藏数值模拟跟踪研究技术,尤其是特低渗透油藏整体开发压裂技术、注气及气水交注开发方式的实践,进一步提高了油田的开发水平,该油藏已成功地实现了6年低含水采油,采收率由方案设计的17%提高到了24%。  相似文献   

16.
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储集相控建模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塔中地区溶蚀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极强的特点,充分利用多种地震信息,高度综合地质、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将传统的“相控建模”思想引入碳酸盐岩储层建模当中,提出了溶蚀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建模新技术--“碳酸盐岩储集相控建模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利用“碳酸盐岩储集相”和地震波阻抗反演数据体进行双重控制和约束,能有效增加模型的确定性,降低随机方法的多解性,显著提高储层建模的精度,是建立碳酸盐岩储层参数地质模型有效的建模方法。其建模结果与地质实际相符合,客观地反映了溶蚀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严重非均质性,改善了碳酸盐岩储层三维地质随机建模方案,能为油藏精细描述、数值模拟、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合理的三维储层模型。  相似文献   

17.
Petrel软件在精细地质建模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吐哈盆地连木沁油田白垩系油藏断裂系统复杂,属于块状边底水油藏。在该区块的地质模型建立过程中,采用了目前较为先进的Petrel软件,充分利用钻井、地震、测井、地层对比等信息,结合夹层反演结果,在岩相描述曲线、孔渗曲线的基础上,选用不同的建模方法,通过对各个随机模型进行对比评价分析,最终建立了接近油藏实际地质特征的全三维精细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18.
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储集层三维地质建模   总被引:30,自引:9,他引:21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是以溶蚀孔洞及裂缝为主要储集空间的古岩溶型储集层,储集层非均质性极为严重。为制定试验区稳油控水综合治理方案,运用地震方差体技术、云变换技术、岩溶相控建模技术等综合地质、地球物理和油藏工程资料,通过构造建模、岩溶建模、属性建模、裂缝分析及模型分析筛选开展储集层三维地质建模研究,改善了缝洞型碳酸盐岩储集层三维地质随机建模方案,为该区油藏精细描述和数值模拟提供了合理的地质模型。随机模拟结果表明,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有利储集层与构造高部位存在一致性,且储集体的发育与构造变形程度及岩溶作用有关;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值均较低,分布具有随机性,整体表现为北东高,向南变低的趋势,由浅到深随井数减少不确定性增加,图9参16.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地质统计学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深入,效果也越来越明显。基于地震约束的地质统计学建模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是当今油藏描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实现油气储层的精细描述和建模,降低储层建模中的不确定性。测井数据在垂向上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地震数据在横向上能大范围地反映地质构造和砂体变化等特征。因此二者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特点,取长补短,获得高精度的储层描述。笔者提出的方法,采用斯坦福大学的开源软件SGeMS中的多点统计算法模块模拟,将输入数据扩展为测井数据、训练图像及砂体概率。其中训练图像综合考虑地质分析中的砂体等厚图、地震反演结果切片、曲流河的沉积体系与物源方向,并可手工绘制得出。砂体概率数据通过地震数据反演获得。通过地震约束,可以大大降低只存在测井数据模拟时的井间区域不确定性。训练图像的加入,增加了地质学家对储层的地质认识。建模结果在反映目标体形态的基础上更加忠实于原始地质特征,对于井位稀少的区域效果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