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宋代漆器研究在中国漆艺史研究里占据着十分显要的位置。对宋代漆器文物的研究除了国内近半世纪以来的新发现之外,流传域外的宋代漆器珍宝也是研究的重要对象。有关域外流传宋代漆器的研究经历了超过半个世纪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本文便根据欧、美、日等国对流传域外宋代漆器的研究成果作一陈述和介绍,试图将数十年来有关域外流传宋代漆器的海外研究情况扼要地介绍予读者。  相似文献   

2.
浙江漆器是中国漆艺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宋代是浙江漆器艺术发挥本色的最佳时期,也是中国漆器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鼎盛时期。本文通过对宋代浙江漆器艺术的色彩、纹样、造型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从传播及图像学角度来考察传统漆器艺术的文化符号类型及其背后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价值,探索其装饰元素所构建的图像与风格在中国古代大航海时代中的传播交流与互鉴,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3.
《中国生漆》2017,(3):8-13
杭州是中国漆艺史上一个产生过无数漆器瑰宝的地方,从跨湖桥原始时代遗址出土的漆弓到两宋时代逐渐转向精致素雅、重视材质肌理的审美情趣嬗变,为元明时代形成至今最为经典的中国漆艺特色奠定基础。从北宋至南宋时期,其政治与经济及文化中心南移至江浙地区,而位于浙江的东北部的杭州作为中国漆文化的发源所在,两宋期间所出产精美的漆器珍品达到中国漆艺美学上的顶峰,更通过开放的对外交流被远播于域外。在偏安一隅的南宋时代,尤以杭州之地为漆器文化重地,形成了中国漆器文化史上一股独特的审美趣味,并得借优良的地理条件,经过海上丝路作为渠道代表中国在东亚各地的漆器文化中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生漆》2017,(3):22-24
漆器隶属中国古代漆艺,其历史悠久、纹样表现形式丰富。青铜纹样是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应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青铜纹样给中国漆艺的发展和创作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是漆器纹样创作的源泉。本文阐述了青铜纹样在漆器中表现形式的变迁,强调青铜纹样对漆器纹样发展的重要性,并指出漆器纹样应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其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把柚皮胎漆器,葫芦胎漆器,天然瘤木漆器,天然灵芝漆器,椰壳胎漆器,竹根胎漆器,牛角胎漆器,骨(贝壳)胎漆器等胎体结构为自然形态的漆器归纳共性,且在工艺、形态和审美上进行归纳,提出一个明确的产品定位方向,使这类天然性胎体的漆器更顺利的接地发展。文中借鉴广西天然胎漆器的传承及目前生产制作实践中的经验,针对上述品种提出了天然胎漆器的概括性称谓。  相似文献   

6.
《中国生漆》2020,(2):10-14
在中国漆器纹饰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对几何纹、动植物纹、云气纹、神怪纹、山水人物纹等纹饰高度关注,对于漆器中本就少量的女性人物图像纹饰关注较为欠缺。本文主要对中国古代漆器中女性人物图像进行梳理、分类,对其造型风格、表现手法、以及从器物类型来讨论女性人物图像漆器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平遥是我国四大漆器产区之一,但受市场劣质和假冒漆器对平遥漆器声誉的影响,以及对天然漆工艺操作的特殊要求,现代的平遥传统制漆工艺逐渐陷入了失传的困境。漆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漆艺的保护和发展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中国梦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通过对平遥漆器基本情况以及产业困境的概述,重点讨论基于文化保护视角下的平遥漆器文化与品牌的开发。  相似文献   

8.
漆器是中国固有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历经七千余年,是先人智慧对世界艺术文明的独特贡献。台湾漆器文化发展分为四期:一、明清时代;二、日治时代;三、战后时代;四、新世纪时代。  相似文献   

9.
朱骏  李学雷 《中国生漆》1991,10(4):36-37
<正>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工厂已注意到了提高效率、节物降耗在传统漆器工艺品生产过程中对成本下降的意义。一些工厂在进行技术改进中,提出了“薄灰漆器”的想法,根据这种构想,即:减少灰地厚度,提高漆坯强度,加快生产速度。我们对薄灰漆器的一些工艺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现板纹”是一重要的问题。“现板纹”是扬州漆器行业的一个俗语。指成品的漆面出现和木坯的纹路相关的纹  相似文献   

10.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范制匏质漆器,是清代漆器中最为独特的类型。这类漆器是范制匏器与漆器两种工艺结合的产物,内里髹漆,装饰图案不仅有中国传统花虫题材,还融入了一些东西洋纹样,极具时代特征,对人们研究清代养心殿造办处漆器制作工艺以及当时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胎骨是漆器制作的骨架,可以髹漆的胎体种类繁多,主要有木胎、陶胎、金属胎、纸胎、竹胎、皮胎、裱胎(脱胎)、树脂胎等,其中以木胎应用最广。本文着重探讨了漆器底胎工艺的制作技法。不同胎骨,做地工艺虽有差异,但基本类似,主要包括制胎、嵌补、刮灰、砂磨等工序。通过底胎工艺使胎地平整光滑,可提高髹漆质量。  相似文献   

12.
李智瑛  孙晓彤 《中国生漆》2020,(1):34-36,48
漆器在中国的发展已有数千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积淀和组成部分,而作为其高端产品的雕漆对于国人来说更是意义非常。可在现代工业社会,尤其是从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工序繁琐的古老艺术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有些人为求一时之利开创了所谓的注漆工艺,还美其名曰"现代雕漆"。另一方面,雕漆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只有少数的老匠人还在以文化遗产承传者的身份坚守着,而他们的作品又往往价格不菲让普通大众无法承受。那么如何有效调节传统技艺与现代工业发展的这种矛盾,并通过一种更加产业化的方式来继承和发展雕漆就变得日益迫切,而这也正是笔者所探究和讨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在泰国,漆器艺术和生漆工业已经成为一个重要且多交叉的学科。在泰国传统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工匠们所使用的生漆主要从Gluta usitata和Gluta laccifera等漆树采取,部分则是从中国进口,系Rhus verniciflua等漆树所产生漆。传统的泰国生漆工艺包括印刷技术、螺钿和珍珠镶嵌技术,以及建筑装饰工程、雕塑等领域。由于生漆是从漆树获得,所以泰国政府的禁止伐木政策致使生漆的产量非常低,已经成为泰国生漆工艺和生漆工业发展的桎梏。本文就泰国生漆的历史、生漆工艺的沿革、生漆工业的发展、漆树的品种以及存在的问题作了综述,并展望了泰国生漆的将来,使读者对泰国的生漆发展史有个较为具体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雕漆工艺作为漆器工艺中的特种工艺,历史悠久,艺术魅力独特,为很多藏家所喜爱。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雕漆器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特色,不仅有利于雕漆作品在收藏市场的价值定位,同时更是推进传统雕漆器走进更为广阔的空间领域的有效手段。基于此点,特撰本文。  相似文献   

15.
传统生漆技术中的化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漆主要是由脂类物质组成。漆酚、虫漆酚和硫醇通过漆酶聚合,产生耐久性非常好的涂料,用于漆器及文物。东方大漆是从亚洲一些国家产的漆树上采集的,这些国家包括中国、日本和韩国(Rhus vernicifera)、越南和中国台湾(Rhus succedanea)、泰国和缅甸(Gluta usitata)。在干燥过程中,除水外,没有有机溶剂挥发。近些年绿色化学及可持续发展化学的新理念被提了出来,并考虑用于漆器工艺。大漆是一种来自漆树的天然材料。由于其自固化体系,天然大漆可称为低溶剂、高固含量型的涂料。因此,对于漆液和漆膜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为了让读者对大漆有一个综合全面的了解,结合我们实验室的工作,本文对近些年漆器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成分分析、酶的催化、氧化、改性、合成及漆器技术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长北 《中国生漆》2010,29(2):38-43
本文按艺术风格的不同,将我国现代漆器归为七大类,分类介绍其历史沿革、工艺特色、漆艺名人。  相似文献   

17.
长北 《中国生漆》2010,29(1):10-16
本文按艺术风格的不同,将我国现代漆器归为七大类,分类介绍其历史沿革、工艺特色、漆艺名人。  相似文献   

18.
长北 《中国生漆》2009,28(2):23-33
本文按艺术风格的不同,将我国现代漆器归为七大类,分类介绍其历史沿革、工艺特色、漆艺名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漆器纹饰艺术衍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漆器的发明是人类迈向文明门槛的历史见证。在器物上髹漆就具有了装饰意味,无论是史前的朱漆木碗,还是夏商周时期意象神秘的纹饰;无论是战国时期的奇异浪漫神话传说,还是秦汉时期流动飞扬的线条;无论是隋唐时期的人文自然,还是明清时期的诗情画意,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形态、文化特性和文化意义,成为人类可视的美好历史渊源、人文历史的良好佐证及标尺。光滑的表面,温暖的色彩,绚烂的形象,既具有强烈的形式美感,又有对装饰图案、色彩、质感的肯定,反映着人们内在的生命欲求,隐喻出人类对美好与舒适生活的神往,表达了一定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繁复的髹漆技法,延其神,传其意,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