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取西部某油藏T1层位的岩心,按不同温度下油水黏度比相同的原则配置模拟油和地层水,进行稳态法和非稳态法油水相渗实验.不同温度、测试方法所测相渗曲线对比结果显示:对于该油藏岩心,排除了润湿性、油水黏度比和孔隙结构等因素对相渗曲线的影响,两种测试方法所得相渗曲线差异较大,岩石本身性质及测试原理不同可能是造成曲线差异的根本原因;在油水黏度比一致的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两种方法测得的相渗曲线残余油饱和度均降低,束缚水饱和度和驱油效率增大,油相相对渗透率曲线略升,水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变化无一致规律.  相似文献   

2.
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反映了油水两相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规律,而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是影响相渗曲线形态的重要因素。分析了孔隙结构特征参数对储层渗透率和相渗特征的影响,发现大庆F油层的空气渗透率随孔隙半径和分选系数的增大而增大,随结构系数的增大而减小;束缚水饱和度和等渗点饱和度随孔隙半径和分选系数的增大而减小,随结构系数的增大而增大;水相端点渗透率随孔隙半径和分选系数的增大而增大,随结构系数的增大而减小。储层物性、相渗特征参数与孔隙结构特征参数均为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杏六区薄差储层典型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筛选,采用流动系数作为权重系数对单层归一化后的曲线进行复合,得到复合相对渗透率曲线。由复合相对渗透率曲线可知,杏六区薄差储层具有残余油饱和度、束缚水饱和度小,驱油效率低,共渗区范围较窄的相渗特征。根据相对渗透率曲线计算含水率和采出程度,得出含水率与采出程度的关系曲线分为“凸”型和“S”型两种。通过研究杏六区薄差储层的驱油效率与渗透率、原油黏度、驱替压力梯度的关系曲线可知,驱油效率随渗透率、驱替压力梯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地层原油黏度的增加而降低。对驱油效率与微观结构孔隙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孔隙半径与驱油效率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小,仅仅为0.090,驱油效率和喉道半径之间的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437;另外,微观孔隙结构参数中孔隙半径对驱油效率的影响较小,喉道半径与孔喉比对驱油效率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结合逾渗理论,在油水两相三维网络孔隙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聚合物的流变特性、吸附特性及衰竭层效应,建立了油/聚合物溶液两相流的三维准静态孔隙网络模型.通过模型计算结果与室内实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孔喉比、吸附量、流变特性及衰竭层厚度时聚合物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孔喉比增大,残余油饱和度增大,油相相对渗透率变小,水相相对渗透率增大.随着幂率指数的增大,油相的相对渗透率基本不变,而水相的渗透率随着幂率指数的增大而变小.衰竭层厚度的大小对油相渗透率的影响较小,但随着衰竭层厚度的增加水相渗透率不断上升.随着吸附量的减小,残余油饱和度减小,两相区变大,水相渗透率增大.与其他理想模型相比,本文中的模型可以更真实地研究油/聚合物两相流动特征.  相似文献   

5.
研究鄂尔多斯盆地镇泾油田长8油层组储集层沉积相、成岩相和孔隙结构,利用岩心、薄片、钻井和测井等资料,分析长8油层组储集层岩石物理相,对储集层相对渗透率进行分类评价.按照沉积相、成岩相和孔隙结构,归纳总结出4类岩石物理相.基于岩石物理相分类,优选prison水相相对渗透率模型和普适公式油相相对渗透率模型,分别作为研究区水相、油相相对渗透率的计算模型.结果表明,基于岩石物理相分类计算的油、水相对渗透率完全满足评价储集层的产液情况,从而进行研究区长8储层的油、水层的划分.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亲油多孔介质中残余油膜的微观运移机理,以毛细管渗流模型为基础,结合边界层理论,建立膜状残余油微观渗流模型.根据亲油多孔介质中膜状残余油的分布特征,推导毛细管中油、水微观运移方程;改进毛细管模型,推导不等径毛细管模型的油水相对渗透率表达式,得到相对渗透率曲线,分析毛细管半径、边界层厚度和流体黏度对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毛细管半径增大,相对渗透率曲线向左逐渐平移;随着边界层厚度减小,相对渗透率曲线向左逐渐平移;随着油黏度增大,水相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向右下方逐渐平移,油相的相对渗透率曲线没有变化.该结果对分析高含水期残余油渗流机理及提高采收率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洪湖油田低渗透油藏渗流特征研究和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湖油田为中低孔隙度低渗透率油藏,根据油田特征,经过室内实验研究了单相、两相渗流规律,确定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特征,并分析了水驱油实验成果,确定了最佳驱油效率.单相油渗流实验证明了洪湖油田低渗透岩心存在启动压力梯度;两相实验测试了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对油藏开发后期的含水规律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8.
为避免天然岩的复杂性对其润湿性研究造成影响,以石英砂支撑剂和选择性支撑剂为添加剂制作不同孔隙润湿性的人造岩心,研究了岩心孔隙润湿性对油水相对渗透率和驱油效率影响。结果表明,与石英砂支撑剂岩心相比,含选择性支撑剂岩心水相相对渗透较低,油相相对渗透较高;与含石英砂岩心相比,含选择性支撑剂岩心含油饱和度略高,水驱见水时间较短,水驱结束时注入压力梯度较大,最终采收率较低。与含石英砂可视化模型相比,在水驱结束后,加入选择性支撑剂的可视化模型波及程度明显高于石英砂模型,亲油部分在岩心内分布,对采收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多年水驱开发,与扶余油层相比相同渗透率级别杨大城子油层表现出含水率上升快、注水压力高、开发效果差等问题。为了找出问题的原因,对杨大城子油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首先分别应用CT扫描和恒速压汞技术测量不同渗透率级别杨大城子油层和扶余油层共18块天然岩心的微观孔隙结构,研究喉道半径、孔隙半径、孔喉比、配位数等微观孔隙结构分布频率及变化规律,然后进行多参数线性回归分析,明确影响储层渗透率大小的主控微观孔隙结构参数,最后与相同渗透率级别的扶余油层岩心相对比。结果表明,对于储层渗透率相同的杨大城子油层与扶余油层,平均孔隙半径相差不到1%,而喉道半径、孔喉比、配位数等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分别相差17.4%、8.9%、5.2%,是决定储层渗流能力大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以辽河油田黄沙坨地区小22-14-20油藏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低渗油藏储层流动性室内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该油藏水敏性为弱水敏至中等水敏,临界矿化度在2500mg/L以下,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形态基本上呈油 相相对渗透率下降迅速,水相相对渗透率上升急剧陡峭,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跨度小的裂缝性油藏的相渗曲线特 征。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充分保证水的标准质量,防止油层的污染堵塞。现场实施结果表明,实施注水采油保持能 量是可行的,采出率由10.8%提高到11.96%。  相似文献   

11.
Nowadays, most oil fields in China are in the later period of production, and the water cut increases rapidly with even over 80 percent. It is hard for the water flooding tech- nique to meet the needs of oil fields production. Thus, it is inevitable to develop new oil production techniques to replace water flooding. ASP flooding is a new technique which is developed out on the basis of alkali flooding, surfactant flooding and polymer flood- ing in the late 1980s. ASP flooding synthetically m…  相似文献   

12.
聚合物溶液在通过孔隙介质时产生的剪切降解作用与流速有关,流速越大,剪切降解越严重。流经孔隙介质后的聚合物溶液的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明显低于原始聚合物溶液,交联效果也明显差于原始聚合物,产生弱交联需要更高的聚合物浓度和交联剂浓度。因此在室内评价调剖剂性能时,应考察在一定流速下流经孔隙介质后的聚合物的交联情况。同时也说明,聚合物驱产出液中的聚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弱交联技术实现增加粘回注。  相似文献   

13.
掺稀质量对油井产出液降粘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搅拌实验装置建立了油水混合液粘度测量计算式,初步解决了含水稠油井开采中普通同轴旋转 粘度计无法准确测得油水两相混合液粘度的问题。通过室内井筒温度场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掺稀质量下油井产 出液的流变性。结果表明,大量增加含水井的稀油注入质量,产出液将呈现形成W/O 乳状液的趋势,其粘度变化存 在峰值;不含水稠油井的降粘率随掺稀质量的提高而增大,其值可达99%以上,温度越低降粘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稠油油田较多和油田含水率高的特点,运用VOF多相流模型对地面集输管网中较为常见的水平T型管内油水两相流流动进行数值模拟。给定条件下中质稠油含水率为80%,流速1.5m/s,模拟结果为油水两相流属于水包油型分散流型,水作为基本相,油为分散相。分支前主管段内压力值以300Pa/m的速率线性减小,分支处主管段内压力值有所增大,而后随着流动线性减小,分析了支管段内油水两相流的压力降机理。研究结果对于优化管网结构、合理设计管道参数、管道腐蚀与防护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集输管道弯管内油水两相流压力变化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水两相混合流动是集输管路中经常遇到的现象,研究压力变化规律对集输管道的设计和运行有重要意义。采用VOF模型,在不同含水率和流动速度条件下对油田地面集输管道弯管处的油水两相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的结果可知,两相流的含水率和流动速度对弯管处的压降有很大影响;弯管内两相流的压降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在弯管内壁压力减小的同时速度增大,在外壁压力增大的同时速度减小;增大流速时,高含水率的油水两相流的压降先减小后增大。  相似文献   

16.
利用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技术,对血细胞显微图像进行自动分析识别,与传统人工分析方式相比,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增强了分析的客观性,而图像识别结果与图像特征参数的提取有直接关系。主要研究如何计算经过二值化以后的血细胞显微图像的各种特征值。基于MATLAB的强大矩阵处理能力,采用矩阵方法表达目标,设计了一种高效计算血细胞的灰度密度、细胞长轴和短轴的算法,在MATLAB环境下编程实现,并由此进一步计算细胞的偏心率、圆形性等其它特征参数。与使用链码方法表达目标的传统算法相比,使用矩阵表达方法更加简便直观,算法抗干扰能力更强,可靠性高,从而大大提高了对血细胞显微图像的识别质量。  相似文献   

17.
陆梁油田J2x4底水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梁油田西山窑组J2x4油藏为一低幅度构造、砂泥岩薄互层、油水关系复杂的底水油藏.针对该油藏开发初期含水上升快的现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合理注采比、合理注水时机、合理射开程度等油藏的合理技术政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模拟结果确定合理注采比为0.7,1.5年后注水和50%的射开程度可获得较高的采出程度.数值模拟结果对油田实际开发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提出光散射法监测低含油量方案,对传感系统进行了设计.在不同的油份含量下进行了数据采集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直接运用Beer定理存在不可忽略的误差,需要进行数据拟合处理.  相似文献   

19.
进行了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试验,观察到交联聚合物溶液的蠕变回复现象,说明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产生了粘弹效应.通过交联聚合物溶液变流速(67,161,67 cm/d)与恒速(67 cm/d)驱油时,即存在蠕变回复效应和无蠕变回复效应驱油,考察交联聚合物溶液蠕变回复效应对驱油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蠕变回复效应能增加原油采收率1.5%.  相似文献   

20.
多孔介质内流体流动的大涡格子Boltzmann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多孔介质内流动随Re数变化的特点,采用结合Smagorinsky亚格子模型的格子Boltzmann方法(LES-LBM)对多孔介质内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多孔介质内的单相流动在高Re数时会表现出复杂的非线性现象;LES-LBM克服了传统LBGK方法模拟高Re数流动时容易产生数值不稳定的缺点,能清晰地描述出多孔介质内流动存在的3个区域,即低速时的线性达西区、过渡区和高速时的非线性二次区;不同Re下的流线图还说明微观的惯性作用最终导致了多孔介质宏观上的非线性现象,多孔介质流动呈现明显的多尺度特征.进一步分析计算结果可以证明:LES-LBM方法能准确地验证Darcy-Forchhimer阻力方程,Darcy-Forchhimer总阻力随Re数增加而增加,随孔隙率增加而减小,并且小孔隙率下的Forchhimer阻力占总阻力比例小于大孔隙率时的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