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紫砂紫砂起源于宋朝,成熟于明清两朝,到了明朝中期,古代制壶艺人慢慢地将书法、篆刻、诗词融入到紫砂壶艺中,形成了当时个性鲜明的紫砂壶艺。紫砂壶是中国传统制陶艺术的代表作之一,每一位制壶艺人不仅将自己精湛的手艺体现在作品上,还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感悟融入其中。"曼生式提梁壶"是对于传统壶器的创新和延伸,让大众都可以感受到紫砂艺术文化的浓浓韵味。  相似文献   

2.
《佛山陶瓷》2021,31(7)
紫砂壶器的创新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紫砂发展的历史,紫砂壶兼具的人文性又使得其有广阔的创新空间。时至今日,紫砂壶艺更被融入了当今文化艺术高度兴盛发达的大环境,一些陶艺家对此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把现代陶艺的理念带入紫砂壶艺创作中,创作出了许多有思想深度的现代紫砂壶艺作品,把紫砂壶艺作品的人文性推向新的高度。紫砂"见山壶"也在这方面作了尝试,通过现代陶艺元素的引入来表达内心情感,由此彰显作品的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3.
紫砂艺术是一门基于传统文化进行发展的民间艺术,它身上有着深刻的传统艺术的烙印,展现了非凡的神秘东方魅力。而新的时代,传统艺术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绝佳的机遇,新的审美理念、新的思想情感和传统理念在紫砂壶艺中进行汇聚、融合,展现了当代紫砂艺术的无穷魅力。《鱼水情深提梁》这件作品是当代紫砂艺人对紫砂壶艺进行开拓和创新的成果,也标志着紫砂壶艺正在从传统壶型向现代壶艺进行转变。  相似文献   

4.
宜兴紫砂壶牢牢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贴近人们的生活,贴近人们的文化心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体现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本文以紫砂作品"三角形壶"为例,浅谈紫砂壶艺在造型设计上的发展创新,及其造型和文化理念相辅相成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5.
张群 《陶瓷工程》2012,(1):58-58
紫砂壶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历代名匠运用大自然赋予宜兴独特的紫砂五色土,创造出了千姿百态、精彩纷呈的壶艺作品。  相似文献   

6.
宜兴紫砂壶与中国传统茶文化相辅相成,涵盖了茶道"涤净烦嚣、淡泊明志、超世脱俗"的意境,兼具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给陶艺爱好者带来茶道与壶艺相结合的美感.本文以紫砂作品"秋韵套壶"为例,浅谈其造型设计和文化立意,感受紫砂壶中的自然景致和人生况味.  相似文献   

7.
紫砂壶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历代名匠运用大自然赋予宜兴独特的紫砂五色土,创造出了千姿百态、精彩纷呈的壶艺作品。  相似文献   

8.
紫砂陶艺个性鲜明,风格出类拔萃。紫砂艺术蕴涵了中国几千年以来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制作者将文化精髓融汇于自己手工制作的壶器作品中,形成了作品的一种内在生命力。在日趋发展的当代社会,随着人们的审美眼光提高,也更加注重紫砂壶的艺术内涵,这就要求壶艺从业者在设计壶艺造型时更加注重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9.
紫砂艺术具有很大的文化内涵空间,可以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气魄融汇于作品中,形成一种内在的生命力。尤其在日趋发展的社会里,我们在壶艺创作时应注重造型的设计理念和紫砂艺术的内在美。紫砂壶的造型需符合双重性的原则,即应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现以紫砂"步云壶"为例,谈谈紫砂壶的工艺造型以及文化寓意。  相似文献   

10.
紫砂壶艺经数百年的发展已成为一门系统的中国传统技艺。在这过程中紫砂壶也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超越茶器本身的实用功能,"劲节提璧壶"也是如此。其以独特的造型风格及花货与光货相结合的壶艺语言,表达了"虚心劲节品高洁,冰清玉润情怡然"的人文情怀,是一款兼具审美价值和人文追求的紫砂作品。  相似文献   

11.
紫砂壶从古至今以来就已经被人们推崇为最理想的泡茶器,紫砂壶不仅造型优美,而且实用性非常高,它的材质是天然的紫砂矿料,制作的紫砂壶透气性好,气密性佳,其可塑性造就了紫砂壶造型设计的千姿百态。紫砂壶源于宋朝,兴于宋朝,在这几百年的长河中有顶峰时期的兴旺,也有之后的落寞,但紫砂文化一直都在,经过一代代紫砂艺人的传承,如今紫砂壶又走上了新的巅峰。紫砂壶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设计元素也非常多,其中"竹文化"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深受古今文人雅士与创作者们的喜爱,多少关于竹的诗词歌赋与艺术品都流传于世,为后人所称赞。这把紫砂"四方竹鼓"壶就是将竹融入紫砂,设计与创作出来的一把紫砂作品,这件作品因它的造型设计的经典与文化寓意特别好,已经成为了一只传统造型的紫砂壶,每一把的不同之处就只能看每一位紫砂匠人在制作时的心境、情感的投入不同,细节之处加入自身的想法与创意了。  相似文献   

12.
中国紫砂壶艺源远流长,从最初的生活日用品,到文人墨客的参与创作,其艺术性特征愈来愈突出,紫砂壶艺已经成为集实用价值、欣赏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等为一体的完整的艺术体系,本文将通过对一些紫砂经典茗壶的赏析,浅析紫砂壶艺的艺术性表现,探讨紫砂壶艺的艺术价值,旨在弘扬中国紫砂传统文化,促进紫砂壶艺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紫砂壶以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为根基,在吸取了青铜器、金银器、瓷器等众多器具的造型特色和装饰艺术之后,独具匠心的紫砂艺人们开山立派、继往开来,他们很好地诠释了中国紫砂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和传承。这件作品充分表现了传统紫砂壶的古朴雅韵,是向"大亨仿古"致敬的作品。前人所呈现出的制壶态度、制壶技艺、制壶品格、制壶精神,值得我们永远的学习下去,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4.
刘号 《山东陶瓷》2014,(2):45-45
正说到宜兴人们就会联想到宜兴紫砂,紫砂壶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铭牌。之所以让人这样印象深刻是因为一件好的紫砂壶作品能让人百看不厌,反复把玩,甚至痴迷其中,这与紫砂壶作品本身的造型艺术表现和孕育的内涵是分不开的。这源于紫砂壶艺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利用宜兴的紫砂五色土,历代紫砂名手创造出了千姿百态,精彩纷呈的壶艺作品,这些作品在造型上超越了一般茶壶的审美功能,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印记的  相似文献   

15.
蒋海东 《江苏陶瓷》2012,45(5):61-61
自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江苏宜兴制砂壶名艺人供春所作的"供春壶"问世以来,历代紫砂艺人创造了丰富的器型,有的器型沿袭至今,成为紫砂壶中的经典款式,譬如"大彬六方壶"、"景舟石瓢壶"、"可心竹段壶"等等。紫砂壶造型千变万化,目前市场上传统经典样式紫砂壶仍占大多数,但也不乏出现原创性作品。事实上,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具有原创精神的紫砂壶大量涌现,款式之纷繁,洋洋大观。正是极少数优秀紫砂艺人潜心向艺、孜孜以求,不断进行着创造性的艺术劳动,  相似文献   

16.
宜兴的紫砂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充满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厚的气韵的,广博的文化知识与传统的东方思维塑造了这一多元化风格的紫砂陶文化。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紫砂文化就可以融入更多多元化的艺术风格,比如金石艺术、茶道艺术、书画艺术等等,紫砂的技艺非一日达成,是紫砂艺人们日日夜夜的技法积累,创作紫砂壶不仅需要有精湛的紫砂技艺,还需要有丰富的情感与宽广的胸怀,去感悟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各种情感,在制作紫砂时就能放大自己的情绪融入壶中,让制作的紫砂壶富有新的情绪与生命力。这把紫砂"竹福壶"作为一件花器,整器其实磅礴,细节之处自然有神,技艺精湛栩栩如生,线条的轮廓与点线面的处理恰到好处,用竹这一花器中经常使用的题材来创作这把,足以见得作者对竹的喜爱,与作者广阔的胸襟,"竹福壶"同"祝福"壶,也有祝福的美好寓意,整壶的表现更显多元化,让人爱不释手,喜爱非常。  相似文献   

17.
紫砂文化艺术形态五百多年,紫砂壶艺传承创作,走出了一条独特而又具有个性的文化艺术之路.壶艺创作,层出不穷,壶艺创作者心手相传,奠定了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的发展基础,也为全国各地茶文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文化艺术载体,因此紫砂茶具成为泡茶的最佳用具.紫砂壶本身的泥料不可再生性与手工制作的技巧性,决定了紫砂壶及紫砂作品的文化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而紫砂壶的创作,成为越来越多茶客、壶友、藏家的研究对象与修心禅定之上品佳器.  相似文献   

18.
王杨 《陶瓷科学与艺术》2021,(3):104-104,86
紫砂壶艺不仅仅是外表的创作,更是注重体现紫砂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紫砂艺术的本质是在创造一种精神上的感染力,超脱于形体的内在美,同时也是基于紫砂自身材质的自然流露,这是一种朴素的美,更是一种创意的集合,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紫砂壶的创意让人耳目一新,本文就通过作品"五福临门壶"的创作来谈一谈对传统文化创意的发掘。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的陶瓷史册中,紫砂壶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历代紫砂艺人巧妙地运用大自然赋予宜兴独特的紫砂五色土,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壶艺作品。这些紫砂壶在造型、艺术审美和精神寓意上,远远超越了一般茶壶,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体系,因而值得探讨其规律。  相似文献   

20.
紫砂文化艺术的诞生仅仅只有数百年,但紫砂壶艺的传承创造却走出了一条独特而又兼具个性化的文艺复兴之路。紫砂壶的造型层出不穷,壶艺创作者心手相传,奠定了紫砂文化艺术良好的发展基础。因此紫砂除了成为了杰出的茶器,亦成为了中华文化优良的载体,让其本身具有实用价值的同时,还具有了艺术与收藏价值。作品"圣水菊香壶"在传统壶艺的基础上,融合当代造型设计的理念,将造型装饰与内涵主题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现代美感的茶器风格,在此主要通过分析这件作品的设计理念到具体制作,对创作时的感悟结合技法技巧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