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国家和省级两个层次分析了水资源现状,面对当前我国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提出了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污水排放的建议.并分别从加强危机宣传、工程措施、经济措施3个方面对如何提高用水效率进行了阐述;从总量与分量控制、清洁生产、多部门合作、严格控制污水排入地下4个方面阐述如何实行严格控制污水排放措施.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用水效率引力模型并结合ArcGIS空间相关分析技术,揭示区域用水效率及其关联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进一步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辨识用水效率关联度潜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以广东省2004-2018年2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例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万元GDP用水量与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珠三角...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农业用水静态效率冗余调控的影响因素,以农业经济为导向构建 DEA 模型测度农业用水静态效率,以静态效率松弛变量为基准量化冗余离散偏差测算定量调控比例,运用相关矩阵等分析调控影响因素,并以安徽省为例进行分析。农业经济导向下2006—2020年间安徽省农业用水静态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空间维度呈马鞍形分布;农业用水静态效率时间维度冗余率53.3%,DMU 定量调控比例2.63%;空间维度冗余率81.3%,DMU 定量调控比例15.5%。研究表明:农业用水静态效率冗余调控受模型容纳能力与纯技术效率影响,农业用水总量冗余调控会造成产出失控应优先考虑效率模型容纳能力;纯技术效率冗余影响率88.5%且对各DMU冗余呈负相关影响,通过提升管理技术水平可减少农业用水静态效率冗余。该研究可为各地区农业用水静态效率冗余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高效利用水资源已成为农业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根据农业生态系统组成分析,影响农业用水效率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灌区的自然条件(气候、水资源条件、土壤质地)、灌区条件(包括类型和规模)、作物种植结构、灌溉工程措施、灌水技术、灌区基础设施和节水配套状况、灌区管理水平、经济政策和供水水价等几个方面。不同因素的影响机理是不同的,有些因素是可调控的,有些因素则短期内难以改变。重点分析了各因素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影响机理,同时从设施、制度、结构、技术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绿色发展背景下不同地区农业用水效率时序与空间的差异,在DEA中嵌入农业面污染源,构建环境约束下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以安徽省为例,运用该模型与Malmquist指数分析效率值时序变化及空间特征,并运用Tobi t模型对效率影响因素作进一步分析。水环境约束下,2011—2020年间安徽省农业用水效率呈缓慢上升趋势,南北两端效率值较高、中部较低,最大影响因素是污染源。研究表明,动态规模报酬下环境污染对约束效率呈负向影响,划定DMU决策单元时应考虑效率溢出,该研究可为绿色农业用水效率测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水资源短缺的背景下,提高地下水超采区的灌溉用水效率意义重大。通过对地下水超采的重点治理区域津冀地区井灌农户玉米的生产与灌溉情况进行调研,运用随机前沿模型(SFA)与TOBIT模型,测算玉米种植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以及灌溉用水效率,从农民自身及家庭特征、农业生产特征、灌溉特征以及用水管理情况4个维度分析农业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其他地区相比,地下水超采区玉米生产技术效率较高,但灌溉用水效率较低,有一定的节水潜力。对于地下水超采的井灌区,农民年龄、受教育年限、农业劳动人数、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以及灌溉方式对灌溉用水效率产生显著的影响;而农业生产特征、水资源紧缺认知程度、对节水灌溉技术的了解程度以及用水管理情况受井灌以及地下水超采的影响,对灌溉用水效率没有显著的作用。对于地下水超采的井灌区,应从农民自身以及家庭特征出发,发挥农户在灌溉中的能动作用,提高灌溉用水效率。  相似文献   

7.
基于AquaCrop作物-水生产力模型,综合分析研究了影响江苏省农业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利用模型模拟结果,估算了不同作物在变化的环境条件下的净灌溉需求和作物需水量。最后,根据多因素回归模型计算各环境要素对农业用水效率的影响大小。研究结果发现,平均湿度、总灌溉面积、滴灌面积、施肥率、土壤表面优良率是最需要注意的五项影响因素。通过关键影响因素分析可知,改善农业用水效率需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减少土壤侵蚀和水资源污染、推行田间节水灌溉技术。同时,为保证农业用水的高效使用,在生长季节提供的灌溉用水量不得超过作物的有效用水需求。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查阅、数据收集、现场调研,建立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采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降维简化原始影响因素变量得到综合指标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通过验证,该预测模型的可靠性较高,可以作为今后第八师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的估测值.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德州市2000—2010年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等结构上的变化及规律,阐明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旨在为协调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合理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0.
从水资源的工业经济属性出发,以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作为行业用水效率指标,将其变化的影响因子从行业投入、行业规模以及行业运营3个层面分解为反映企业市场运行的8个指标;依据河南省33个工业行业2008—2015年的面板数据,将样本划分为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高用水,中用水,低用水行业5组,采用因子分析和面板回归方法,考察不同分组行业用水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除低用水行业组外,投入因子对工业用水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驱动作用;规模因子对不同分组行业具有正向驱动或者负向驱动作用;运营因子对于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具有明显的负向驱动作用,对工业行业总体和其他分组行业具有正向驱动作用,但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市用水发展和用水效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序彤 《中国水利》2005,(13):40-43
大量国内外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城市用水结构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城市用水总量经过了快速增长期后进入了平缓发展阶段;城市人均综合用水指标虽有较大幅度下降,但仍较部分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出1倍以上;单位用水量产生的GDP仅为发达国家的1/6~1/20;供水损失率也较高;节约用水的潜力还很大,用水效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2.
在模拟水稻水分利用对未来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中,考虑气候模式以及降尺度方法的不确定性,有助于获取更加稳健的模拟结果。本文采用SDSM和BP神经网络两种统计降尺度模型分别对Had CM3和CGCM3两种大气环流模式的3种气候情景(A1B,A2和B2)进行统计降尺度模拟,再基于贝叶斯模型平均方法(BMA)集合降尺度结果,并由此驱动ORYZA2000水稻模型,模拟21世纪中后期(2050s和2080s)3种情景下水稻生长周期、产量、需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BMA相对于简单模型平均法(SA)可以更有效地减小气候模式的偏差;在未来的两个时期内,由于气温的不断升高以及辐射的下降,水稻产量显著下降,生长周期明显缩短;需水量随着辐射的降低而降低,但在2080s,气温的迅速上升带来了需水量的升高,但仍低于历史基准期水平,而需水量的下降并不能抵消产量下降对水分利用效率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水肥耦合对水稻生长、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水稻生产中适宜的灌溉方式以及与其匹配的施氮量,以C两优华占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使用大田试验的方法,进行了水肥耦合试验。试验设灌水量和氮肥水平两个因素。以淹水灌溉的灌水量为基准,设置4个水分处理,即W1 (淹水灌溉100%)、W2 (轻度干湿交替灌溉66.7%)、W3 (中度干湿交替灌溉33.3%)和W4(雨养,灌溉0),不同水分处理灌溉频次相同,当W1水层消失时同时灌溉。设置6个氮肥梯度,0、90、135、180、225、270 kg/hm~2。对水稻生长性状、产量以及水氮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灌溉处理下,增加氮肥施用量,均能够显著增加水稻株高和叶片SPAD值;中度干湿交替灌溉,显著降低了低施氮量处理的株高,高施氮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灌水量减少对株高的影响。轻度与中度干湿交替灌溉处理下,高氮处理成熟期水稻叶片SPAD值显著降低,从而改善其贪青晚熟现象。在不同灌溉处理下,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有效穗数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雨养处理会导致水稻实粒数与结实率显著降低;不同灌溉方式下,氮肥施用量与水稻产量均呈现二次方的关系,不同水分处理下的水稻产量峰值出现时的施氮量不同,当施氮量达到135 kg/hm~2之后,继续增加施氮量,不同水分处理对水稻产量影响显著,在水分亏缺条件下继续增施氮肥会导致产量明显下降。综上所述,施氮量的多少应该与灌水量相匹配,轻度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施用180 kg/hm~2氮肥会达到较好的水肥耦合模式,可以在减少灌水量的条件下,获得了较高的产量,并且保持较高的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  相似文献   

14.
我国南方水稻水分生产函数试验研究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本文根据广西桂林地区灌溉试验中心站1988年以来的五年预测试验成果,分析研究适用于我国南方的水稻水分生产函数模型,探讨各种模型中水分敏感性参数的变化规律,提出水稻水分生产函数随水文年度呈规律性变化的观点,特别是具体提出了Jensen模型中水分敏感指数与参照作物需水量的关系,为拓宽水分生产函数应用的时空范围提供了依据及方法。  相似文献   

15.
水分利用效率(WUE)是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基础,是评价植被生长条件的重要生态指标。为了揭示玛纳斯河流域不同植被类型WUE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不同植被类型WUE的差异,探讨影响WUE的驱动因子,基于MODIS数据估算了2001-2019年玛纳斯河流域水分利用效率,利用变异系数、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结合M-K显著性检验以及Hurst指数分析了研究区植被WUE时空变化的现状和未来的趋势,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了WUE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1-2019年玛纳斯河流域WUE在0.74~1.08 g/(mm·m2)之间,WUE多年平均值为0.88 g/(mm·m2),整体表现为波动降低趋势,降幅为6.82%。流域WUE空间差异显著,呈现中部和北部高、南部低以及中游高、上游和下游低的分布格局。研究区各植被类型中林地WUE平均值较高,其中针叶林的平均WUE最高,为1.52 g/(mm·m2);其次为阔叶林,WUE平均为1.29 g/(mm·m2)。研究区WUE主要驱动因子为CO2、土壤湿度、温度植被干旱指数和饱和水汽压差。与单因子相比,多因子相互作用对研究区WUE的影响更明显。双因子交互探测均呈显著增强关系,解释力均在60%以上,其中CO2与土壤湿度的交互作用解释力最高,达到90.3%。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农业高效生产、水资源优化管理及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水稻覆膜旱作技术是通过覆膜旱作旱管来控制水稻根区土壤水分,充分利用降雨且辅以适时适量灌溉的技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水稻覆膜旱作对土壤水热、土壤养分、温室气体排放及其生长的影响,分析了在不同地区覆膜旱作水稻产量变化,探讨了水稻覆膜旱作对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提出覆膜旱作水稻水热传输过程、不同薄膜材料的优选及不同地区实现覆膜旱作水稻的增产是水稻覆膜旱作未来研究的重要内容及方向。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和节水潜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分析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和节水潜力,以海河流域为参照地区,基于1999年、2002年和2007年全国和海河流域水利投入占用产出表,通过比较全国和海河流域分部门的用水效率,建立了分部门节水潜力的计算模型,并应用该模型计算了全国相对海河流域生产部门中分三次产业和分51部门及消费部门中居民部门的节水潜力。计算结果表明:全国相对海河流域的总节水潜力在1999—2007年期间不断扩大;全国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的工业部门相对海河流域的节水潜力较大,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相对海河流域的节水潜力较小;全国居民部门相对海河流域的节水潜力主要体现在农村居民部门,城镇居民部门相对海河流域的节水潜力为负。从细分的51部门来看,除农业部门以外,全国相对海河流域节水潜力较大的部门主要有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不含水电)、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等。  相似文献   

18.
水足迹框架下稻田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操信春  崔思梦  吴梦洋  任杰  郭相平 《水利学报》2020,51(10):1189-1198
为综合评价稻田水资源利用效率,优选高效灌排模式,本文基于水足迹理论,考虑水资源利用率、水资源产出效益和水量及环境效益3个方面,构建稻田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2015—2018年各处理稻田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并与单个指标的评价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各处理作物水足迹年均值分别为976.8(浅水勤灌)、1008.7(浅湿灌溉)、954.4(控制灌溉)和792.6 mm(蓄水-控灌),蓝、绿及灰水比例年均值分别为16.4%、40.9%和42.7%;水资源产出效益在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中占据首要位置;各处理稻田水资源利效率综合评分值在2.8058~3.9432之间,等级为中或中高,优选出的高效灌排模式为蓄水控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作物水足迹与综合评价的对比表明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至关重要。基于水足迹的稻田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能够为农业用水效率评价提供一种新视角,为农业节水尤其是水稻节水的科学研究和决策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