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的紫砂光素器《提壁壶》,此壶壶体以几何形光素器为体,设计塑造了光润自然的形体,饱满有神。该壶遵循了传统造型创作原则,线条设计讲究,注重曲线的自然柔美,在饱满的形体上,以曲线来表现,以厚重饱满的姿态来辅以灵透的身姿展现其魅力。彰显了器身的气势和力度,给人以温顺柔和的蕴藉。  相似文献   

2.
紫砂花货不仅形态美好、色泽悦目,更有吉祥的寓意,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和传统习惯。紫砂"如是壶"以自然界中的柿子为造型,其自然神韵令人赞口不绝。  相似文献   

3.
国瓷神韵     
<正>湖南醴陵釉下五彩国瓷研究所其前身是创办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湖南官立瓷业学堂,是以研究醴陵釉下五彩陶瓷文化为目标,集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生产经营、技术服务、文化传播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占地面积72亩,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7000多万元,研究所现拥有教育、科研及创作设计人员60余人,特聘有邓文科、李人中、丁汉华、孙新水等第一代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作为艺术顾问,拥有朱占平、李华军、黎建凯、傅德毛、徐曼冰等第二、三代的  相似文献   

4.
国瓷神韵     
《陶瓷工程》2012,(6):13-13
湖南醴陵釉下五彩国瓷研究所——其前身是由曾任民国总理的熊希龄先生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创办的【湖南官立瓷业学堂】,至今已逾百年。培养了彭筱琴、张晓耕、吴寿祺等一代陶瓷艺术宗师,独创了举世闻名的醴陵釉下五彩瓷,一九一五年参加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国际金奖。从此醴陵釉下五彩瓷【润如玉、明如镜、薄如宣、声如磬】的特点风靡世界,享誉全球。被誉为【东方制瓷艺术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5.
国瓷神韵     
<正>湖南醴陵釉下五彩国瓷研究所其前身是创办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湖南官立瓷业学堂",是以研究醴陵釉下五彩陶瓷文化为目标,集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生产经营、技术服务、文化传播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占地面积72亩,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7000多万元,研究所现拥有教育、科研及创作设计人员60余人,特聘有邓文科、李人中、丁汉华、孙新水等第一代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作为艺术顾问,  相似文献   

6.
国瓷神韵     
湖南醴陵釉下五彩国瓷研究所——其前身是由曾任民国总理的熊希龄先生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创办的【湖南官立瓷业学堂】,至今已逾百年。培养了彭筱琴、张晓耕、吴寿祺等一代陶瓷艺术宗师,独创了举世闻名的醴陵釉下五彩瓷,一九一五年参加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国际金奖。从此醴陵釉下五彩瓷【润如玉、明如镜、薄如宣、声如磬】的特点风靡世界,享誉全球。被誉为【东方制瓷艺术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7.
国瓷神韵     
湖南醴陵釉下五彩国瓷研究所——其前身是由曾任民国总理的熊希龄先生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创办的【湖南官立瓷业学堂】,至今已逾百年。培养了彭筱琴、张晓耕、吴寿祺等一代陶瓷艺术宗师,独创了举世闻名的醴陵釉下五彩瓷,一九一五年参加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国际金奖。从此醴陵釉下五彩瓷【润如玉、明如镜、薄如宣、声如磬】的特点风靡  相似文献   

8.
国瓷神韵     
<正>湖南醴陵釉下五彩国瓷研究所其前身是创办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湖南官立瓷业学堂",是以研究醴陵釉下五彩陶瓷文化为目标,集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生产经营、技术服务、文化传播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占地面积72亩,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7000多万元,研究所现拥有教育、科研及创作设计人员60余人,特聘有邓文科、李人中、丁汉华、孙新水等第一代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作为艺术顾问,拥有朱占平、李华军、黎建凯、傅德毛、徐曼冰等第二、三代的国家级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作为骨干,科研力量雄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釉下五彩烧制技艺传承代表人邓文科传承工作室设在本所,研究所以弘扬陶瓷文化和传承醴陵釉下五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以精湛的工艺技术,一流的生产设备,现代化的管理模式,精诚团结的开发团队,承担陶瓷企业的人才培养任务,负责高档醴陵釉下五彩艺术瓷产品的科研开发工作,为陶瓷企业的技术更新、产品开发提供全方面的技术服务。目前,该所已担负起了醴陵釉下五彩瓷文化传播、湖南省陶瓷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陶瓷产业科研开发与生产的陶瓷专业产学研基地,已初步成为了全省陶瓷企业产品科研开发的"聚宝盆",陶瓷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中心和推广中心。研究所开发和生产出了一系列的高档醴陵釉下五彩艺术瓷、文化瓷、毛瓷、餐具、茶具等多元化产品,产品远销国内外,大师经典作品被国内外多家艺术馆收藏,深受广大收藏家喜爱和收藏。  相似文献   

9.
国瓷神韵     
<正>湖南醴陵釉下五彩国瓷研究所其前身是创办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湖南官立瓷业学堂,是以研究醴陵釉下五彩陶瓷文化为目标,集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生产经营、技术服务、文化传播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占地面积72亩,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7000多万元,研究所现拥有教育、科研及创作设计人员60余人,特聘有邓文科、李人中、丁汉华、孙新水等第一代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作为艺术顾问,  相似文献   

10.
奇瓷神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景德镇瓷器素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独特风格享誉。其中这“声如磬”的陶瓷乐器,合奏出了中国陶瓷文化那声情并茂的主旋律。奇瓷神韵的黄钟大吕,伴随着衍生不息的千年窑火,至今仍回荡在风光无限的瓷路上。  相似文献   

11.
子禾 《中华手工》2014,(6):30-31
<正>"抢救民间遗珍,也是企业自身的文化修道。"在潮宏基人的不懈努力下,首饰博物馆闪亮开幕。镇馆之宝:花丝风雨桥风雨桥又称花桥,亦叫福桥,是侗族独有的建筑,多见于湖南、湖北、广西和贵州等地。它由桥、塔、亭组成,中间形成长廊式走道,因能遮风避雨而得名。不仅给人们提供交通的便利,还有镇邪和留财之意,也是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最喜欢去的地方。潮宏基首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花丝风雨桥",是以风雨桥为原型的大型工艺摆件。集结了十多位老工  相似文献   

12.
紫砂茶器自明代诞生以来,就以方匪一式、圆不一相的造型和返璞归真的质感深得人们的喜爱。紫砂守拙壶更是以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以复归原始混沌、淳厚、朴实的自然状态之理念,继承了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庄子主张的返朴归真的思想。组成部分。品鉴紫砂壶需要融会贯通儒道释思想,陶冶情操,升华境界。  相似文献   

13.
國瓷神韵     
正湖南醴陵釉下五彩国瓷研究所其前身是创办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湖南官立瓷业学堂",是以研究醴陵釉下五彩陶瓷文化为目标,集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生产经营、技术服务、文化传播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占地面积72亩,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7000多万元,研究所现拥有教育、科研及创作设计人员60余人,特聘有邓文科、李人中、丁汉华、孙新水等第一代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作为艺术顾问,拥有朱占平、李华军、黎建凯、傅德毛、徐曼冰等第二、三代的国家级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作为骨干,科研力量雄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釉下五彩烧制技艺传承代表人邓文科传承工作室设在  相似文献   

14.
英国著名的艺术理论家赫伯特·里德曾经说:"陶器是一门最简单而又复杂的艺术,说它简单,是因为它最基本;说它复杂,是因为它最抽象。"这一段话说得非常好,把陶器最基本的特征概括出来了。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的先民们就用最简单的捏塑技法创作出了"红陶鸟形器"。它的创作不需要任何模具,而只要用可塑性好的泥巴,凭作者的想象就可以把它捏制出来。杨永善在《陶瓷造型艺术》中谈到:"陶器造型从模拟开始,是造型方法最初的探求,其目的是造物致用,结果应该是‘成器’。  相似文献   

15.
土陶树桩型工艺品是我国独特的民间传统工艺品之一,素以造型多样、色泽古朴、制作考究、工艺独特而著称。其工艺品主要品种有各式花盆、瓶类、文具及其它陈设品。土陶树根型工艺品的泥料蕴藏丰富,属一般平原地带近一米深处呈淡梅红色的胶泥,此泥略经风化即成“蒜瓣”形状,开采方便,价格低廉。经球磨、压滤及真空练泥后使之具有理想的可塑性和良好的成型性能。制品在1000℃左右氧化焰烧成,再经色泽处理后即可得到如同天然古木树根那样妙  相似文献   

16.
清新俏丽的紫砂壶《吉金壶》壶身镶饰金线,富贵无比的气息同时流露出深刻的文化内蕴,使得这把简约的紫砂壶在茶水的滋润中更现韵味。  相似文献   

17.
《笠帽壶》壶身端庄稳重,鼓腹大度,壶底、流嘴、壶把与整体造型气脉连通,线条灵气飘逸,极富动感。壶身胎色细腻流芳,一种安宁、温馨的气氛在人们品茗休闲之余缓缓散发,带给人幸福的感受。此壶在具象表现之中,对应主旨,流露出幸福的元素。  相似文献   

18.
仿古如意在传统仿鼓扁壶造型上加饰如意筋纹,身、盖、颈、腹、钮,错落有致,骨肉亭匀,壶的口沿与壶盖截成一条圆线,口盖各占一半,盖子盖上即合成饱满的圆线,其对作者的考量可想而知,壶流伸出自然,壶把匀势而起,且与壶身如意贯气,壶钮为如意形桥梁式,平缓舒展合体,整器精美绝伦。  相似文献   

19.
《汉韵壶》是直身圆筒形的壶体,整把壶显出素拙之味,毫无矫饰之感。造型以几何线条勾勒而成,线条流畅,弧曲有度。大口盖压口,与茶杯相似,便于泡茶。壶钮似圆柱体,壶嘴短流较直,与壶身连接处较为粗,壶身与壶嘴弧线起伏更为平顺,壶把方圆之间恰到好处,圆中寓直,拥有大方古朴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正(一)水墨画,始于唐代,盛于宋、元,是中国独有的绘画形式。水墨画的产生源于善书的文人士大夫们参与绘画。文人士大夫们以书法笔意入画,借自然景物抒情言志,不求形似,只求神似、意境和气韵,并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其依诗意作画,在画中题诗的艺术表现形成,让中国画生发新枝,有了新的面貌,不仅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且推动了中国画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