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前,大汶河河流污染严重,不仅污染了东平湖,不 危及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治理大汶河河流污染问题已刻不容缓。鉴于大汶河河流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原因,应从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两方面着手,坚持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等多项措施,恢复大汶河生态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黎河是一条天然行洪河道,也是引滦工程自隧洞出口至于桥水库唯一的输水河道。近年来,黎河已成为引滦水质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深入分析黎河水质污染原因,提出从黎河干流污染治理,支流污染治理和点、面源污染治理等三个方面进行污染治理,以改善黎河水环境,确保水质安全。  相似文献   

3.
湖北团风县开展水库水质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具有典型意义。团风县对于水库水质保护采取了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相结合的应对之策,工程措施是治本之策,从源头上加强水质污染的治理;管理措施是保证,监督执法是根本。  相似文献   

4.
松华坝水库水源区面源污染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于昆明市北郊的松华坝水库,1991年起水质受到污染,原因有水土流失、农田化肥和农药、生活垃圾和污水、畜禽粪便等。治理面源污染的措施有:①建设小型水利工程水保工程;②生态修复;③推广沼气池;等。  相似文献   

5.
《人民黄河》2014,(7):80-83
东平湖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梯级泵站提水的最后一级调蓄湖泊,其水质安全至关重要。借助于地表水建模系统软件SMS,根据东平湖的地形、植被覆盖和调水流向等进行网格划分,建立二维水流水质模型,模拟了20种工况下湖区的水质状况。结果表明:大汶河入湖流量和CODCr浓度越大,调水出湖口CODCr浓度越高,大汶河入湖口污染混合区范围就越大;当大汶河入湖流量小于5m3/s、CODCr浓度小于27mg/L时,调水出湖口CODCr可以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当大汶河入湖流量小于10m3/s、CODCr浓度小于23mg/L时,调水出湖口CODCr可以达到Ⅲ类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6.
1995年入库滦河干流综合水质为Ⅴ类水,主要为选矿企业的铁污染和上游地区大量施用农药、化肥造成的面源污染,因此,针对污染源污染物的不同种类分别采取不同措施进行治理:加强对新上项目的环境管理,控制新的污染源的产生;提高现有污水治理工程设施的利用率;在治理点源的同时,要加大对上游面源污染的治理;引滦枢纽工程是重要的水源地,应禁止开展水上旅游项目。  相似文献   

7.
谢永红  孙燕利 《人民长江》2014,45(18):40-43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是为改善滇池水质而实施的重大战略性工程,而水源区的水质状况则是工程效益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的关键。在全面调查牛栏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牛栏江流域尚存在水质不稳定、面源污染较为突出、工业污染源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污水处理设施运转不正常等问题,相应地提出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建议,如加大面源污染控制力度、加强工业污染源监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8.
田庆中  和磊  孙丽霞 《山东水利》2007,(2):39-39,48
为保证乔店水库水源地供水的水量、水质可通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自然修复、综合治理等措施控制水库上游水土流失,减少水库泥沙淤积;通过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示范性工程等措施降低面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水污染与东平湖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平湖是大汶河水系的客水汇集中心、黄河的滞洪水库,也是东线“南水北调”及山东省“西水东送”的枢纽工程。在分析了大汶河流域水环境现状、水质污染成因及东平湖水资源量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东平湖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认为,在加强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治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并扩大湿地面积的同时,应做好新时期的水资源评价工作,开发利用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加强流域水资源一体化管理。  相似文献   

10.
长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流域水环境恶化,已经成为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虽然流域内城市和工业点源污染正逐步得到治理,但当前以农药、化肥和畜禽养殖业污染为主的农业面源污染,开始成为长江流域水环境治理的重点和难点。面源污染主要产生于农业生产中,由于人们的认识及面源污染分布广,治理难度更大。针对长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政策法规、市场引导、治理措施、环境监测与科研宣传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政策和市场引导,采取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加强环保宣传力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大汶河流域水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汶河流域的中上游有7项污染物质量浓度超标,下游有3项超标。地下水色度超出饮用水水质标准0 6倍,浑浊度超标0 8倍。由于大规模开采,深层承压水受到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水质也有污染。因此,对流域污染提出防治措施:从源头控制污染,推行清洁生产;增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发展生态农业、加快治理面源污染;建设湿地保护区等。  相似文献   

12.
从秦淮河南京段的水功能区划目标着手,运用污染指数法对秦淮河南京段2001--2010年的水质变化过程进行分析评价,指出秦淮河南京段污染源贡献大小依次为NH3-N、BOD、CODMn和石油类,主要超标污染物为NH3-N;秦淮新河的水质明显优于其他河段,内秦淮河的水质污染情况依旧严重。总结10年治污对秦淮河水质的影响,指出城市污水接管率、污染源、水动力条件等仍是影响秦淮河水环境的主要因素。在污染源综合整治、河道疏浚、生态修复、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控制污染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平原河网区城市水污染特征及控制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典型平原河网城市——苏州市为例,进行水污染成因及控制研究。前街后河的棋盘式河网格局体现了苏州市特有的文化风貌,也使得苏州市同样存在平原河网城市共有的环境特征。古城区内,水体流速不大于0.01 m/s,C∶N严重失衡为0.4~1.4(其中C以BOD5计算),水生态系统已遭到严重的破坏。针对苏州市古城区水污染特征,从区域水文循环角度,提出了时空分步实施的综合治理理念。即首先进行内外污染源控制;再通过适当的闸坝调度引入周边太湖或长江清洁水源,改善古城区水体水动力条件、缓解水体碳氮失衡;对于局部污染仍严重的水体进一步实施原位强化净化工程。通过效果评估分析及实施综合治理方案后,可使水体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水标准。该方案为其他平原河网城市的水污染控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三峡大坝与葛洲坝两坝间水域的水环境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剖析三峡大坝与葛洲坝两坝之间的水环境状况。分析给出建坝前两坝间的水环境状况,以及葛洲坝建坝后的水污染状况,对黄柏河流域进行总体水质评价,并给出分段水质评价。最后建议,对两坝间的水域水环境治理、流域生态治理,应纳入总体规划和三峡工程专项治理和保护项目中,对排污口和污染源进行规范化治理,对黄柏河下游河段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对葛洲坝水利工程建议开展工程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后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15.
官厅水库流域上游张家口市点源污染调查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伟 《水资源保护》2004,20(1):46-48
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官厅水库流域上游地区张家口市各县、市、区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量等资料进行了全面分析。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确定了官厅水库流域上游地区主要污染源、污染行业、污染区域和污染物,以现场监测资料经过分析计算确定主要排污口,为水污染治理提供依据。提出要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实施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加快污染源治理的步伐,以尽早实现官厅水库的水质目标。  相似文献   

16.
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内涵之一。黄河流域水安全问题是中国水安全问题的缩影,探索构建行之有效且具有黄河流域特色的纳污红线管理制度体系和工作格局,对于提高黄河流域水安全保障能力意义重大。针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质量状况,探索建立流域与区域相结合、水利与环保相联合的黄河水资源保护管理体系,构建流域水功能区划及水资源保护规划体系,依法强化以入河排污口为重点的水功能区管理,积极探索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加强水质监测网络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措施,为黄河流域实施纳污红线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和能力支撑,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黄河流域实施纳污红线管理的整体构想与初步实践。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入河污染负荷削减对河网水环境改善的效果,针对台州市提出的河网水质改善需求,以浙南温黄平原河网为例,设定河网主要污染物氨氮为评价指标,建立能反映出河网水动力水质时空变化规律的模型,通过对入河污染物削减率和配水水源的调节,进行方案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长潭水库和灵江联合配水、入河污染负荷削减率达到55%时,水质改善效果最好;温黄平原整体河网平均水质达到较好的Ⅳ类水。提高入河污染物削减率虽然能够大幅度的强化内部河网的治污体系,但控制污染物排放、调水引流、加强区域内截污治污多措并举才能从根本上有利于河网水环境改善。本模型的应用研究可为台州及其他类似城市的河网水污染治理和控制提供参考,为建立有效可行的城市河网水污染防治安全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绍兴市环城河水污染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绍兴市环城河水质现状已不容乐观,造成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一是城市生活产生的污(废)水,二是上游工业污(废)水,三是上游农村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四是上游渔业养殖污染。在客观分析水体污染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实际,有针对性地采取截流、控源、治污和活水等综合措施,提出了解决的办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基于深圳湾、珠江口、水质净化厂尾水、面源与截排溢流水体等水质数据,系统分析深圳湾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污染物来源。结果表明:深圳湾现状水质不达标,关键污染因子为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DIP);雨季水质普遍劣于旱季,内湾水质明显劣于外湾。污染物入湾途径包括:6个入湾河口(后海河、大沙河、小沙河、凤塘河、新洲河、深圳河)、1个污水排放口(福田水质净化厂尾水排放口)、34个雨水排放口和深圳湾湾口。经过旱季污水收集、尾水提标改造等水环境治理措施后,深圳湾主要污染源为面源与截排溢流污染,其入湾氮、磷营养盐浓度可达地表水V类标准,是深圳湾现状水质的5~15倍,雨季面源与截排溢流水体的氮、磷入湾总负荷达到76.2 t和283.8 t,将对已无氮磷营养盐剩余容量的深圳湾水质造成严重冲击。  相似文献   

20.
亭子口水利枢纽担负有城镇供水和农田灌溉的任务,因此,对水库水质保护的要求较高。采用一维和二维水质模型,分析了亭子口水利枢纽建设对嘉陵江水环境的影响。研究重点:工程建设期砂石料加工冲洗废水对下游河道水质的影响,工程运行期水库水质变化对水库沿岸城(集)镇供水水源的影响,入库支流闻溪河回水顶托对剑阁县县城水环境的影响以及闻溪河入库段的水环境容量变化。根据预测结果和亭子口水利枢纽的特性,研究提出了建设期砂石料冲洗废水和运行期支流闻溪河水污染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