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昱靓 《包装工程》2017,38(10):180-183
目的探讨非遗文创产品重庆荣昌夏布的设计要素与设计方法。方法从重庆荣昌夏布的设计实证分析出发,分析创新设计要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创新设计方法论,以构建非遗文创产品严谨、科学的开发体系。结论通过对荣昌夏布的工艺、形态、质地等方面的综合设计实践,以及创新设计要素及设计方法的构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新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设计路径。  相似文献   

2.
肖代柏  罗坤明  吴婉菁  宋佳鑫 《包装工程》2024,45(2):406-416, 431
目的 非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夏布绣非遗作为一种民间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在服务设计视角下夏布绣文创产品设计的创新设计思路,以实现夏布绣非遗在当代的价值转化。方法 通过剖析夏布绣非遗文创产品的市场现状,总结夏布绣非遗文创产业的现实问题。运用服务设计理念,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并基于Kano模型对用户需求属性进行分类,使用层次分析法拆解量化夏布绣文创产品的用户体验需求。结论 根据用户体验需求权重,结合服务设计思维提出提升产品视觉形象和功能创新、突出文化特色、注重文化消费体验、遵循市场逻辑,以建立产品服务系统的夏布绣非遗文创产品多维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马婷婷 《包装工程》2022,43(6):313-321
目的 山西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更高层次的消费结构与多样化的需求模式是我国文化创新方面急需解决的难题。方法 通过剖析山西非遗文化文创产品处境,进一步阐述山西省对非遗文化创意产业中所实行的产品创新设计方法,通过服务设计的要素和过程进行设计。以建立kano模型,了解用户对产品的要求和产品功能带给用户的体验感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运用SWOT分析法,明确服务设计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也有利于带动创新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通过深化改革山西的非遗文化产业,更加有助于推动山西的非遗产品走向更远的市场。结论 对“山西故事”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层面的支持,在服务设计视角下对山西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4.
湘西苗族传统蜡染文化创新设计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林军 《包装工程》2017,38(12):48-54
目的从湘西苗族传统蜡染文化创新设计产品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设计产业的发展思路、方法与途径提供借取与案例支撑。方法从建立湘西苗族传统蜡染创新设计发展机制、产品开发策略和产业创新设计实践3个方面,为传统蜡染文化创新设计产品的研究方法、开发思路及品牌建设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结论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共融型"的传统蜡染文化创新设计产品开发模式及创新设计方法,既可以改变传统保护与传承的方式,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理念、文化创新设计产品开发和创新设计策略起到试点实践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家飞 《包装工程》2019,40(22):253-259
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如何在保护它的基础上进行活态化传承和创造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以此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方法阐述非物质文化的成因、历史、分布与类型,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探索现代设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点,归纳其中的关键因素。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策略,包含3种较合适的途径,即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工业化及标准化、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化和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品牌化。跨界是当前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融媒体可以激活非遗的影响力,体验可以促进非遗的聚集效应,使非遗IP创造出跨界的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6.
探析梁平蓝印花布文化创意产品创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悦 《包装工程》2018,39(14):227-231
目的在国家积极倡导以文化创意带动产业发展的新形式下,重庆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蓝印花布在当今的传承需要可持续的生产性保护,进行文创产业开发是重要的发展途径。方法分析探讨设计创新手段和产业创新手段,寻找有效地开发地区传统文化资源的方式和促进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创新发展的途径。结论通过整合非遗资源,将生活美学融入潮流设计可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通过跨界合作,推动集群发展,利用高校与政府的强强联手可以提升产业的竞争力,逐步探寻出一条具有重庆特色的文创产品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吴萍  郭怡瑛  鲍宗亮  金仁科 《包装工程》2024,45(12):260-272
目的 在浙江推动山海协作和助力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依托智能创意设计理念,基于智能语义分析技术探索乡村非遗品牌的创新模式与设计策略。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结合实地调研梳理出地域性乡村非遗品牌构建的特点与不足;依托智能创意设计为理论基础,为乡村非遗品牌构建新的设计模式;针对国内文创产品的受众评价选取典型数据源,利用智能数字技术进行词频统计、情感倾向分析和LDA主题分析;以挖掘品牌文化、建立品牌形象、创新品牌活力为着力点,提出乡村非遗品牌形象创新设计策略。结论 基于机器学习、智能语义分析等信息技术的赋能,提出未来乡村建设背景下的非遗品牌形象创新设计策略,将智能设计、内容创意和文化价值相融合,为乡村非遗品牌设计打造新的模式,为乡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探索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南京非遗” 文化视域下的家具产品创新设计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叶聪 《包装工程》2014,35(14):65-69
目的研究"南京非遗"文化背景下家具产品的创新设计。方法基于消费需求,以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从现代审美与民族文化的视域下,剖析和凝练了"南京非遗"资源的视觉文化因子,并将其运用于家具产品的创新设计中。结论提出了家具产品的创新设计理念,为现代家具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促进了家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深入分析与探索南宁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的重要意义,剖析了南宁非遗文创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基于问题导向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以切实做好南宁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在其中的综合性融入,以期提升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质量、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10.
倪泰乐  冯兆  陈应双 《包装工程》2021,42(4):178-184
目的 运用皮尔斯三分法理论对李冰相关符号文本进行解释和符码转换,建立李冰视觉符号元素素材库和知识库并将李冰视觉符号元素运用到文创产品开发设计中,提升产品的民族文化内涵.方法 运用符码传达的过程对李冰的文献和图像从符号信息的受众中"解码",通过临时"艺术元语言集合"抽取若干片段进行解释,整理成符码集合.通过KJ法对获取的文字符号进行梳理,运用图形创意法则针对李冰文创产品所需图形元素进行设计;运用李科特量表法从图像库中筛选出合适的元素;融入巴蜀传统手工艺运用图形创意基本原理进行图形设计.结果 得出了基于符号学理论的具有可重复性的图形元素和推演方法.结论 在对李冰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中的视觉图形元素提取与筛选中,为历史文化名人系列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思路.研究如何实现巴蜀文化的创意升级、丰富其文化内涵,对四川"非遗"的传承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佳春  曹磊 《包装工程》2022,43(12):324-331
目的 针对非遗在当代的文化价值转化现状,探索非遗主题与文创产品结合以促进非遗文化传承、文创产品创新的设计策略与方法。方法 分析课题研究现状,指出非遗文创设计的现存问题,并通过案例分析与方法总结,提出较完整的设计策略与方法体系。结论 非遗主题文创产品设计不仅限于物质型的产品服务,更在于非物质型的精神体验。采用非遗主题品牌化、文创产品市场化等方式,通过生活类形态与个性化标签的打造,从而吸引用户关注、推进年轻化进程,非遗文化与创意产品可在顺应时代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内容与载体的高质量融合。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可分为3个部分:一是以可视形态与功能体验为内容提炼文化符号;二是应用传统工艺或新兴技术搭建产品载体;三是以引流话题与场景体验激发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12.
柏清  任宇翔 《包装工程》2023,44(18):351-353, 384
目的 探索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的艺术碰撞和创新路径。方法 基于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从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的关系出发,总结非遗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向,提出了个性化、互动性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应用尝试,并从具体的实践层面分析有效的应用方式方法,结合文创产品在形态、意蕴和实用三方面与非遗文化的融合,探索非遗再设计与利用的新形式,以期弥补当前非遗传承与发展的不足与局限,实现创新设计。结论 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创新应该从本源出发,回归传统,将非遗文化精髓与文创产品设计实现艺术化的结合,增加非遗文创产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形成符合当前大众审美特点与消费需求的内容,从而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文创产品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于永明 《包装工程》2024,45(2):393-396
目的 探讨非遗技艺传承背景下的文创产品设计策略,探寻两者结合的策略和路径,在优化文创产品的同时促进非遗技艺的传承,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建议。方法 分析非遗技艺传承和文创产品设计两个方面的内容,探讨两者之间的融合。结论 文创设计师使用非遗元素时要把握好尺度,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从中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这样才能更好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的精髓得到宣扬,同时也促进文创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浪潮来势汹汹的当代,非遗的保护与勃兴成了热点议题,非遗产品的发展方向亟需考虑。文章从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方法论这一方面对所选取的中文期刊进行了梳理和部分观点的概述,认为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要从造型、纹样、技法上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养分,此外,也要结合时代风貌,并注重时下流行的系列化设计方法,方能使非遗更好地融入当下,也能让产品更具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5.
李微  倪春洪 《包装工程》2022,43(24):277-286
目的 随着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不断应用,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重点已经从传统的静态保存转向动态创意的开发和传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下,“5G+互联网”与文创产业产生巨大共鸣,传承民族文化功能的文创产品设计不断涌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有效发展的新路径。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基因提取法、田野调查法和问卷分析法,从用户体验设计角度出发,提炼岭南舞狮在造型因子、色彩因子、寓意因子方面的突出特点,构建数字化文创平台,提出岭南舞狮数字文创设计策略,将地域文化、科教知识以共享化、情感化方式传播。结论 岭南舞狮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与现实文化和大众文化相融合,使舞狮文化成为一种活态化传承,非物质文化呈现形式的多样性践行了中国传统舞狮文化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丰富了我国非遗项目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