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是我至今看到的最完美的一个发烧环境。 一直以来,发烧被大多数人看做另类的行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与家庭格格不入。把音响器材摆于客厅,很难取得视觉效果和Hi—Fi效果的共存;安排一个独立的听音室,大多成了家之外的特区。可是,我们一直追求“发烧是生活的一部分”,看来普遍只是主观愿望而已。  相似文献   

2.
斯特拉文斯基说:莱纳使芝加哥交响乐团变成了世界上音准最好,手法最灵活的交响乐团。 有人称莱纳为“芝加哥霸王”,有人将他与菲德勒、明希一起称作“发烧指挥三人组”。 弗里茨·莱纳(Fritz Reiner),1888年出生于布达佩斯,是个商人的儿子。莱纳从小受到酷爱音乐的母亲的影响,6岁开始学习钢琴并且显露出惊人的记忆力;10岁他进入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学习,巴托克当时是他的老师之一;12岁时他担任一所中学管弦乐队的指挥;13岁举办了一场莫扎特钢琴协奏曲音乐会;15岁到19岁的几年里,他在音乐学院管弦乐队中担任定音鼓演奏员。  相似文献   

3.
《中国电子商情》2006,(7):153-153
香港发烧圈前辈高考亮先生对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造诣极高,在香港电台做了二十年的古典音乐评论,为《明报周刊》写“我的音乐选择”专栏,极受发烧友推崇,相熟的朋友更将他戏称为“教父高”。近日,其得意门徒、权威发烧专家、录音及合成大师冯炜国(Leo Feng)先生趁他来广州之机把高先生请到广东音像城的发烧天碟俱乐部,并和李哥等一众发烧高手对他做了一次访谈,以下是访谈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贵刊自今年全面改版以来,其高的性价比,丰富的内容,与众不同的风格深深地吸引着我。大概是由于我还是一个发烧初哥的缘故,故对去年第七和第十期的“发烧初步”栏目更是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烧     
贝子 《视听技术》1999,(5):39-40
最近在一本音响杂志上看到某发烧友的发烧经,说他如何“发烧”——在CD碟片的内外沿上涂上油性的绿颜色,以求改善CD碟片的音质云云,我看后深为怀疑。象这种往CD片上涂颜色的方法,根本就对改善音质没有任何作用,这说明在某些发烧友的头脑里,还没有真正理解数字化声音的基本概念。 大家知道,模拟与数字的最大区别就是信号传输过程中抗干扰能力。由于数字信号只有0和1这两种信号形式,在一定纠错码的帮助下,抗干扰能力极强。模拟状态下,声音信号的波形与噪音干扰波形很难区分,多次复制、  相似文献   

6.
大家一起玩“发烧” “发烧”之“烧”,烧在听觉,烧在触觉,更烧在听觉与触觉的交汇点上。自己动手,“土炮”胜“洋枪”固然妙不可言。但是,有这样一群“疯子”,备好资金,备好专家,只等“烧友”自己开动起来;提出你的概念,亮出你多年累积的闪光点,运用集体的智慧,来制作更适合你器材的音乐软件。你有机会在一夜之间成为“发烧片”的制作人,你有可能变得非常有名;当然,你还有机会得到相应的版税。随着我们强大的运作机制的运转,你和你的唱片将有可能一步到位走上国际舞台;所以,你也有机会成为“世界级”的“发烧名人”。我们并非纸上谈兵,我们有千万级的资金保障。我们有一流的音乐家的人才储备,我们有“发烧”级的签约录音师,我们有国际知名的海外代理商,最重要的是,我们拥有“发烧”的心。而所有的这一切的一切,唯一的目标就是帮助你的成功,因为你的成功就是我们大家的成功,因为我们是一个庞大的制作群体,因为我们来自同一个家族——“发烧家族”!  相似文献   

7.
量力“发烧”杭州邮政局陈跃书时下音响发烧,如火如荼,烧得正旺,有经济条件的人士动上万元投资,有的报刊上介绍的发烧文章,也是动“英国声”“法国声”“美国声”或“东洋机”、“欧美机”,焊机更是非“SoLn”、“ELNA”、“WIMA”而不进“补”,对我国...  相似文献   

8.
再见,发烧     
现在,“发烧”作为一种时尚,由已沿海向内地渗透。在这“东风西渐”的过程里,“发烧友”们仿佛在一夜之间诞生了,他乐于听到别人称自己为“发烧友”,那种志得意满的情形就象前几年听到别人称赞自己为“文化人”一样。“发烧友”与“文化人”到底有没有某种内在的渊源,实在无法说清楚,更何况把二者硬是牵强附会地址在一起谈论也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发烧友”一词据说出现在香港,  相似文献   

9.
夏日的北国沈阳,虽不象南方的大火炉城市那样酷暑难当,却也称得上是烈日炎炎了,音响发烧友的气温和天气一样,一升再升,有的人Hi—Fi发烧,有的人AV发烧,大家忙得不亦乐乎。这一天,发烧友小李找到我,说他有个朋友新买了一对发烧音箱,让我去帮忙“鉴定”一下,所谓“鉴定”者,无非是去挑挑毛病,因为在器材发烧友来说,能找出器材的缺点,并挖掘出更大的潜力,本身就是玩器材的乐趣之一,因为以前这样的事情也常有,所以也没多说什么,回家拿了常用来试音  相似文献   

10.
我出生在一个爱好音乐的家庭,母亲受过较正规的音乐教育。如果从在娘胎里听母亲弹钢琴算起,“烧龄”也有48年了。本文拟从听音乐和玩音响两个方面跟初入发烧之门的朋友,特别是青年发烧友,淡谈几十年跌跌撞撞的发烧历程,但绝没有引导、说教的意思,只算是沟通与交流吧。幸福的童年与少年时代50年代初期,我被送入一所完全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军队模范幼儿园。那里非常重视对儿童的音乐启蒙教  相似文献   

11.
我有一个QQ群叫“音响论坛”,供有音响需要的朋友交流之用,网友”波罗密多”是这个群的管理员。他影响力巨大,诱使了很多人跟他一起深陷音响发烧之中。一个发烧力旺盛的地方.总会阶段性地出现一两个较为疯狂地更换器材的人。这样的人大多是扩张型的性格.  相似文献   

12.
胡乱“发烧”多年,投入可谓不少,但一套音响至今还难入行家金耳。我这胡“发烧”最吃亏的是信息不灵,却又喜爱急乱投医,这恐怕是许多音响爱好者的通病,所以撰写此文,一来请教于大家,二来也许能为某些音响爱好者作前车之鉴。  相似文献   

13.
美国人NelsonPass(纳尔逊·帕斯)是著名的放大器设计师,也是喜欢与发烧友交流的音响设计帅。在美国·年一度的发烧节(TheBurningAmpFestival,发烧放大器:带)上,他以“发烧”名义推出的功放BA自然也就受到了发烧友的追捧,至今已历三代,即BAl、BA2、BA3。在diyAudio刚站上,有各自专门的讨论帖,可满足不能亲临发烧节和当面讨论的发烧友的沟通需要。  相似文献   

14.
都说我们这个潮油地区豹发烧领先全国,何以见得?请跟着我们的家访去感受他们的器材情况和生活状态。 电视刷《天道》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当一个人决定购买一套音响的时候,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一种标志,首先是标志着生存能力,其次标志着生活品位”。有音响的生活无疑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5.
“哗哗……”,正走在回家的路上,腰间的BP机响了,我低头一看,哟,这不是伟雄的电话吗?没有急事他可从来不呼我。我赶紧复机,“嘿!我的805找到搭档了!”电话那头传来伟雄兴奋的声音,他约我到他新入伙的新居去听听。伟雄是不折不扣的音乐发烧  相似文献   

16.
《实用影音技术》2008,(11):88-92
发烧友都知道,手上总要拥有几张发烧CD唱片,用来调校或鉴赏器材的品质。如果是选购器材,那就更是少不了。能制作发烧CD唱片的大家基本上又能买得到的就那么几家。为了方便初学者选购,这里特为大家作一简介。注意,目前市面上打着“发烧”旗号制作的所谓“发烧唱片”,与本文介绍的发烧唱片有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电子商情》2006,(2):90-90
“2005年度十大发烧唱片欣赏会日前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举行。中匡第一个。“发烧唱片榜”宣告诞生,2005年度十太发烧唱片也因此产生。这当中包含了大群对音乐、音响艺术有深刻认识而又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优秀音不演奏家、词曲作家和优秀录音师的共同努力,也包含了普罗大众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汕头市区里的发烧友众多,并大多与我相熟,于是描画他们似乎动力不如周边,真是灯下黑啊,哈哈!这一次选择余温,是大有道理的,一来,他认识我的发烧导师在我之前,算是我的师兄;二来,他家的鸡蛋托异常漂亮,要让玮珊见识见识,因《发烧江东行》之后玮珊就与鸡蛋托关系上了;三来,本次音画有新生力量加入,需先选一好人家,顺利入门,她就是珊子,我的一新同事。  相似文献   

19.
时下,购买一套款式新、质量优的音响设备已是众多家庭追求的热点。但一些人在选购音响时却又发出疑问,到底是组合音响好还是“发烧”音响好。何为“发烧”音响,家庭究竟购买哪种音响更合适。这些问题对于音响发烧友来说是不言而明的,但对于普通家庭却是个需要回答的问题。笔者不妨先将这两种音响的特点及区别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0.
《实用电子文摘》编辑部: 据我所知,目前国内尚无一家影音杂志社牵头成立“发烧友联谊会”,更没有定期举办“发烧试听会”或“发烧视听会”。我认为最有条件和势力牵这个头的,当首推贵杂志。因此,特来信建议贵社尽快当仁不让地把这个头牵起来。 为了说明这种“视听会”的作用和方式,特将台湾《现代音响》杂志社“读者音响试听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