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介绍大豆异黄酮抗癌的5种可能的机理、抗氧化作用、雌激素样作用、抑制PTK的活性、抑制ToPoⅡ的活性和调节细胞周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大豆异黄酮的抗癌特性及其机制,同时简略概述了目前大豆异黄酮产品的开发情况。 相似文献
3.
4.
大豆异黄酮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豆异黄酮是大豆生长中形成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具有雌性激素的性质,长期作为抗营养因子。但最近发现其具有抗氧化、抗癌、 预防骨质疏松症、预防心血管疾病、改善妇女更年期障碍等诸多生理功能,因此异黄酮的研究与应用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一、大豆异黄酮的成分及结构自1931年Walz首次从大豆中分离提取出大豆异黄酮—染料木素(Genistein,又称金雀异黄素)以来,迄今已从大豆中分离出9种异黄酮葡萄糖苷和3种相应的糖苷配基(即游离异黄酮)共12种大豆异黄酮。大豆中异黄酮的成分和含量与大豆的种植区域、种植条件、大豆贮存期、大豆品种、颗… 相似文献
5.
大豆异黄酮的生理功能研究概述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概述了大豆异黄酮的生理功能最新研究进展,经病因学调查,动物实验以及人体实验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具有很强的抗癌活性,预防骨质疏松症效果以及预防心血管疾患者效果等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6.
7.
关于大豆异黄酮的药性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主要涉及3个方面:(1)骨质方面,大豆异黄酮可以防止更年期妇女的骨丢失和骨质疏松,这可能与骨质保护素的mRNA表达水平有关.(2)血管和肠道方面,大豆异黄酮可以防止动脉硬化,降低血脂和胆固醇,改善肠道内菌群构成.(3)肿瘤和肾脏等细胞方面,大豆异黄酮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抑制和治疗作用,对肾脏等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未来将会把更多的动物实验结果用于人类的临床研究,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揭示大豆异黄酮的药性作用机理,开发出新的药物和保健品. 相似文献
8.
9.
大豆异黄酮是一种天然的雌激素,是大豆生长过程中的次级代谢产物,其主要位于大豆种子的子叶和胚轴中。其中97%左右以糖苷形式存在,其余以苷元形式存在,大豆异黄酮苷元是其发挥主要功能活性的形式。目前大豆异黄酮的常规提取方法包括有机溶剂萃取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亚临界水法等。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及其苷元具有一定的生理功效,包括预防心血管疾病,预防骨质疏松,抗肿瘤和神经保护等。本文在介绍大豆异黄酮及其苷元的组成、化学结构特性的基础上,详细综述了大豆异黄酮及其苷元的研究概况、提取工艺和主要功能活性,并展望了该领域今后的发展趋势和有待加强的研究方向,旨在为大豆异黄酮及其苷元产业化开发和深入研究其临床应用价值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15.
大豆异黄酮对衰老模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大豆异黄酮对衰老模型雌性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8- 10周龄昆明种雌性小鼠 5 0只 ,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D -半乳糖模型组、大豆异黄酮低、中、高剂量组 (10、2 0、6 0mg/kg·bw)。连续给药30天 ,测定胸腺、脾脏系数、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迟发性变态反应 (DTH) ,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结果 :6 0mg/kg·bw的大豆异黄酮可提高脾脏和胸腺的脏器系数 ,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增加血清溶血素的产生和释放 ,激活T淋巴细胞。结论 :6 0mg/kg·bw大豆异黄酮可增强衰老模型小鼠的免疫功能 ,而 6 0mg/kg·bw以下剂量未见对衰老模型小鼠免疫功能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18.
采用完全弗氏佐剂制备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模型对照大鼠,模型对照大鼠采用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SBI)灌胃治疗后,分离大鼠滑膜组织,原代培养大鼠(Fibroblast like synoviocytes,FLS),real time qPCR分别检测SBI各剂量灌胃治疗对模型对照组大鼠FLS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和RA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经SBI 50 mg/kg体重、100 mg/kg体重和150 mg/kg体重3个剂量灌胃治疗后,细胞凋亡因子caspase 3、促凋亡基因Bax表达显著升高,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显著降低,MMP3和fibronectin表达同样显著降低。SBI可能通过促进FLS凋亡影响模型对照组大鼠滑膜增值和关节炎症。 相似文献
19.
大豆异黄酮双向纸层析分析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豆异黄酮是由大豆素、染料木素及其相应的衍生物组成。它们的化学性质极为相似,常见的分析方法多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但由于液相色谱仪价格昂贵、操作复杂,故很难普及。我们采用双相纸层析方法其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分离结果与液-质色谱法(LC-MS)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