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物流化床深度处理油田废水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隔油-混凝(气浮)-过滤的传统工艺处理油田废水,出水水质往往不能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增设了三相生物流化床深度处理该废水,以使其达标排放。为提高生物深度处理的效果,分别采用了漂浮填料、悬浮填料、专性菌等多种强化处理措施,结果表明:流化床出水含油量为3.5~4.9mg/L,系统出水COD〈20mg/L,出水水质可满足国家一级排放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程刚  李艳  刘静 《中国给水排水》2007,23(21):89-92
采用混凝/生物微电解/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处理压缩机生产混合废水,考察了处理效果。结果表明,混凝处理的除磷效果显著,生物微电解可大幅度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中温(30℃左右)条件下,生物微电解反应器在进水pH值为8.5左右、容积负荷为1.83~2.32kgCOD/(m^3·d)时,对COD的去除率稳定在35%以上;接触氧化反应器在进水pH值为6~7、容积负荷为2.65~4.0kgCOD/(m^3·d)时,对COD的去除率〉80%。组合工艺对COD、SS、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3%、94%和99%。  相似文献   

3.
容积负荷对悬浮载体生物流化床处理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悬浮载体生物流化床工艺处理城市生活污水,考察了容积负荷对其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容积负荷〈15kgCOD/(m^3·d)时,系统对COD的去除率变化不大,平均为93.16%,当容积负荷〉15kgCOD/(m^3·d)时,虽然系统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仍有85.15%,但出水平均COD已达195.39mg/L,不能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要求;系统对氨氮的去除率随容积负荷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当容积负荷为1~25kgCOD/(m^3·d)时,系统出水氨氮平均浓度为9.69mg/L;系统对TN的去除率先随容积负荷的增加而增加,当容积负荷〉17kgCOD/(m^3·d)后,则随容积负荷的增加而下降,当容积负荷为15~17kgCOD/(m^3·d)时,系统对TN的去除效果最佳。综合考虑,当容积负荷为15kgCOD/(m^3·d)时,悬浮载体生物流化床工艺的除污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对可见光催化/生物三相流化床组合工艺处理4-氯酚废水的性能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光催化可明显提高4-氯酚废水的可生化性,光催化6 h后,初始浓度为100 mg/L的4-氯酚废水的BOD5/COD达到0.35,24 h后增大到0.6;可见光催化/生物三相流化床组合工艺对中、低浓度的4-氯酚废水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经过12 h的可见光催化和96 h的生物三相流化床降解,出水的4-氯酚和COD浓度分别为4、16 mg/L.  相似文献   

5.
A/O—MBR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活性污泥法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难度大的问题,采用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A/O—MBR)处理该类污水,并考察了其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污泥浓度为4000~6000mg/L、HRT为19.2h、好氧段溶解氧浓度为1.5~2.5mg/L、污泥回流比为200%~300%的条件下,A/O—MBR对COD和氨氮的去除效果良好,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2.2%和95.9%。在无排泥的情况下,系统连续运行近100d,出水水质稳定。  相似文献   

6.
影响MBR处理效果及膜通量的因素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处理规模为10m^3/d的厌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A/O MBR)处理毛纺印染废水,试验结果表明:当原子COD、BOD5、色度、浊度分别为256.5mg/L,94.8mg/L,64倍,45.65NTU时,相应的出水指标分别为20.2mg/L,1.6mg/L,25倍,0.51NTU,其水质达到《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CJ25.1-89);溶解氧是影响处理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膜污染的增加,温度对膜通量的影响降低;膜面流速较高时,污泥浓度对膜通量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厌氧/好氧/生物滤池工艺处理牛仔服漂洗废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厌氧折流板反应池/改良接触氧化池/生物滤池工艺处理牛仔服漂洗废水,运行结果表明,厌氧折流板反应池和接触氧化池的容积负荷分别达到1.05kgCOD/(m^3·d)和0.52kgCOD/(m^3·d)。当进水COD、BOD5、SS、色度和硫化物的浓度分别为667.5mg/L、220.3mg/L、396.2mg/L、580倍和38.4mg/L时,出水相应指标的浓度分别为46.8mg/L、8.1mg/L、42.2mg/L、30倍和0.2mg/L,可实现牛仔服漂洗废水长期稳定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8.
厌氧──好氧混凝工艺处理抗生素废水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采用厌氧污泥床过滤器(13m3)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2.5m3)处理抗生素废水的中试,当进水COD为10100~18300mg/L时,厌氧段去除容积负荷Nv为5.08~9.88kgCOD/m3·d;好氧段Nv为4.08~7.60kgCOD/m3·d;出水COD为300~350mg/L,再经混凝沉淀处理后,最终COD可<300mg/L。  相似文献   

9.
水解酸化/好氧工艺处理高盐油田采出废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水解酸化/好氧工艺对山东胜利油田某联合处理站经过“隔油-混凝-过滤”处理的高盐(12000mg/L)出水进行深度处理。结果表明:采用水解酸化/好氧工艺处理采出废水是可行的,当进水COD为110~130mg/L、HRT为7.5h、容积负荷为0.423kgCOD/(m^3·d)时,出水COD能够达到小于80mg/L的排放要求。反应器的启动采用炼油厂污泥与城市污水厂污泥为混合接种源,进水采用采出废水、生活污水和炼油厂废水的混合废水,并逐日增加混合废水中采出废水的比例,反应体系达到稳定运行所需时间较短,启动期约为20d。GC/MS分析结果表明,油田采出废水经处理后,大分子有机物的降解显著;水解酸化工艺可以降解含有苯环的有机物。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生物过滤法对南方某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浓缩池和脱水车间的臭气进行了处理。60d的除臭运行结果表明,在H2S和NH3的进气浓度分别为0.18—2.71mg/m^3和1.93—5.95mg/m^3条件下,处理后的H2S和NH,浓度分别为0,01—0.08mg/m^3和0—0.62mg/m^3,在除臭系统6m外臭气浓度均能达到二级排放标准;除臭系统滤料上的微生物数量丰富,其中细菌数高达(0.3—5,4)×10^9 CFU/g,细菌、酵母菌和霉菌的优势种属分别为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硫杆菌属、酵母属、假丝酵母属、曲霉属和青霉属。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水介流化床粗煤泥分选机自动控制水平低等问题,结合PLC和触摸屏研发了粗煤泥分选机的测控系统,经在龙煤集团选煤厂现场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分选效果,提高了选煤厂效益。  相似文献   

12.
研究循环流化床的冷态动力学特征。实验表明,排渣装置加导流板和反应器底部加文丘里布风装置后,反应器内的回流区消失,流场变得稳定,速度分布比较均匀,反应器内的流化状况得到改善,而且整个系统的阻力没有明显增加。实验结果为热态实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悬浮沸腾态的传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分别对管道和旋风筒的传热、分解炉的传热和沸腾床的传热进行了实验,对传热系数,速度和温度的关系进行了测试,从而得出了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厌氧流化床(AFB)常温处理城市污水的工况,并对反应器运行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20~30℃条件下,当进水COD浓度平均为400mg/l,HRT6h,容积负荷1.9 kgCOD/m~3·d时,去除率可保持在80%左右。  相似文献   

15.
对生物流化床处理屠宰废水的中试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反应器运行工况的主要影响因素,取得了生物流化床的一些设计参数和运行经验。  相似文献   

16.
生物质循环流化床气化的实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生物质循环流化床气化的实验系统、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  相似文献   

17.
内循环生物流化床水力及生物硝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一种新型轻质多孔性载体,研究了内循环生物流化床的水力特性。结果表明,在降流区接近于推流式,而升流区接近于完全混合式,整个反应器可以模拟为一个推流式和一个完全混合式的串联。随着下向流速增加,膨胀率和回流比呈正比增加。  相似文献   

18.
流化床水煤气炉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阐述了流化床水煤气炉的结构、工艺流程及其特点,对该炉使用非粘性煤和粘结性煤的连续运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与固定床水煤气炉进行了技术经济比较。  相似文献   

19.
泡沫除尘器在流化床锅炉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泡沫除尘器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对泡沫除尘器与静电除尘器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20.
孙学军 《煤气与热力》2002,22(1):73-75,79
介绍了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及其运行情况,举例阐述了流化床热水锅炉在供热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