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主动结构和主动悬挂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明了主动结构的若干问题 ,并归纳了主动结构动力学的基本问题 ,以线性主动结构为例 ,给出了主动结构的构型及数学建摸。以车辆悬挂系统为实例 ,对车辆结构做了主动分析 ,描述了主动悬挂是通过合理地控制与调节输入悬挂系统能量来抵消来自地面的随机激扰能 ,从而可以克服传统悬挂中的矛盾 ,得到良好的减振性能  相似文献   

2.
以液力变矩器涡轮轴最大输出功率和平均输出功率为目标,建立发动机与液力变矩器的优化匹配模型,通过MATLAB计算得到优化的液力变矩器循环圆直径,并对具体算例的优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输出功率较原方案有明显增加,方法简便可行.  相似文献   

3.
发动机-变量泵功率匹配极限负荷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负荷多变工况条件下发动机一变量泵系统的节能要求,分析了发动机功率极限负荷的控制机理;运用转速传感控制原理,提出了变量泵随发动机功率变化进行功率匹配的动态调节方法;给出了发动机-电比例控制变量泵功率匹配控制方框图,推导出系统控制调节传递函数。实验证明:外负荷变化时变量泵吸收功率与发动机输出功率基本匹配,发动机无须功率储备就可以保持正常工作,节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重型平板车液压系统与发动机功率匹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重型平板车液压系统功率分配的特点,从发动机与泵的功率匹配、发动机最佳工作点的选取及负载与泵的匹配等环节分析了重型平板车液压系统与发动机功率匹配原理。在充分考虑液压系统效率及发动机载荷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型平板车液压系统与发动机功率匹配的实现方案及节能控制规律。TMZ100型重型平板车现场试验表明,此功率匹配系统满足该重型平板车操控性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法在主动悬挂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提出了一种主动悬挂系统的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法 ,该模糊控制方法可以在线自适应调整模糊控制的有关参数。 1/ 4车辆模型作为仿真对象 ,模糊控制器可以显著地减小车辆的振动及干扰 ,提高车辆的舒适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模糊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另外 ,当主动悬挂系统模型参数发生变化时该模糊控制器表现出良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发动机和变量泵功率匹配的原理,提出了基于转速感应的控制方案,在此基础上利用AMESim进行了模拟和仿真,验证了原理的可行性。随着外负载的不断变化,微控制器实时调节泵的排量,或者可以保持泵的排量不变,根据外负载的变化调节泵的出口压力,使泵的吸收转矩稳定在目标值。  相似文献   

7.
为使智能牵引机在负载多变条件下动力系统功率匹配,需通过控制液压泵排量调节发动机转速.建立发动机与液压泵仿真模型,采取模糊控制策略制定发动机与液压泵反馈调节控制系统.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发动机与液压泵动力系统功率匹配控制系统仿真模型,通过设置发动机油门开度、工作负载和发动机目标转速,仿真模拟牵引机实际施...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装载机的工作性能,减小燃油消耗,对不同工况下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的功率匹配与转速感应控制进行研究。根据装载机的作业方式,选择154 k W发动机的最佳工作曲线与340 mm的液力变矩器的主要工况点进行功率匹配。根据装载机的多参数工况识别与工况点的控制原则,对发动机进行转速感应控制。以50型装载机为研究对象,建立分工况转速感应传动系统模型,并与传统方式进行对比计算。结果表明:在铲掘工况下,装载机输出扭矩提高了约25.6%,综合燃油消耗量下降了21.6%;在卸载工况下,综合燃油消耗量从32 g/h下降到8.5 g/h;在行驶工况下,高效经济模式限制了发动机4%的输出功率,综合燃油消耗量降低了7.5%,最经济工况模式限制了发动机30%的输出功率,综合燃油消耗量降低了36.8%。  相似文献   

9.
针对旋挖钻机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旋挖钻机功率控制与匹配技术。旋挖钻机功率控制与匹配分为三部分:设置各挡位下液压泵的输入扭矩,设置各挡位下辅助液压泵应扣除的功率,设置液压泵的控制电流。应用所提出的旋挖钻机功率控制与匹配技术,可以提高旋挖钻机的发动机功率利用率、作业效率,改善操作性,降低能耗。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履带车辆悬挂系统主动控制的力学模型并将其转化为数学模型。通过极点配置法对采用主动控制的履带车辆悬挂系统进行仿真,并将仿真结果与采用被动悬挂系统相比较。结果表明,采用了主动控制悬挂系统的车身振动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1.
基于柔性车体的铁道车辆主动悬挂的模糊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有限元的分析方法,建立了某型软卧车体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将柔性车体在铁道车辆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Rail12.0中组装成多刚体/柔体耦合的单节车辆动力学分析系统。样机平台上的动力响应分析计算结果反映了多刚体/柔体耦合的实际车辆系统的振动响应。设计了一个新型的因子可调的模糊控制器来抑制柔性车体的动态响应。实现了基于柔性车体的车辆主动悬挂的隔振研究,表明基于柔性车体的车辆主动悬挂系统同样能使车体的振动响应幅值降至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2.
主动悬架与主动横向稳定杆的集成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兵  吕绪宁  范璐  张文超 《中国机械工程》2014,25(14):1978-1983
为改善汽车的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建立了包含主动悬架与主动横向稳定杆的整车动力学模型,并根据主动悬架与主动横向稳定杆两个系统间的耦合关系,分别设计了主动悬架与主动横向稳定杆的子控制器,将PID与线性控制相结合,设计了PID集成控制策略。在MATLAB/Simulink中对汽车的转向工况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PID集成控制策略有效,可提高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  相似文献   

13.
建立整车悬架与电动助力转向集成动力学模型,并设计LQG最优控制器。通过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进行仿真运算,其结果表明,采用所提出的控制策略,不仅使汽车的侧倾角速度、悬架动挠度和轮胎动位移有所改善,而且使车辆的行驶平顺性、操纵稳定性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4.
传统小型救助船舶悬架系统一般采用被动式弹簧阻尼悬架,船舶的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较差,应用范围具有局限性。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新型主动式液压互联悬架系统。该悬架系统充分利用互联的液压回路,削弱波浪对救助船舶本体造成的冲击和振动,并能主动地调节船体姿态,以提高救助船舶对波浪的适应能力。基于AMESim平台,搭建液压悬架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联合仿真,分析不同海况下悬架的动态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被动式弹簧阻尼悬架相比,主动式液压互联悬架系统的波浪自适应能力较好,能提高救助船舶在极端海况下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油气主动悬架车身高度非线性控制仿真和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采用油气主动悬架的车辆车身高度进行控制时,由于摩擦力的影响,采用根据线性模型设计的常规PID等传统控制策略系统存在振荡现象。为解决这个问题,建立了悬架高度控制的非线性模型,通过分析油气悬架中存在的非线性因素,对PID控制的积分项系数进行切换控制,从而设计出一种变结构与PID联合控制策略。仿真结果和试验结果表明,与线性PID控制策略相比,此控制策略在消除系统振荡、获得较高控制精度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控  相似文献   

16.
汽车主动悬架与转向系统的模糊参数自调整集成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汽车主动悬架与转向控制系统半车集成模型。应用模糊逻辑控制理论,提出一种带参数的自调整模糊方法,设计了汽车主动悬架与转向系统模糊参数自调整集成控制器,该控制系统当偏差变小或变大时,调整因子总能确保系统稳定,适合工程应用。通过对汽车主动悬架与转向控制系统试验仿真表明,实行模糊参数自调整集成控制后,汽车的整车平顺性、操纵稳定性和安全性等综合性能指标明显优于汽车主动悬架与转向系统LQG集成控制。  相似文献   

17.
汽车主动悬架几种控制策略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汽车二自由度主动悬架模型,结合振动控制的理论和技术,着重研究了被广泛应用的模糊控制、最优控制和模糊PID控制,并利用M atlab进行仿真,与被动悬架进行了比较。对车身加速度、悬架动挠度和轮胎动荷载3个性能指标进行了评价,不仅讨论了上述3种控制方法用于主动控制的优点,还指出了这些控制策略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高远  范健文  潘盛辉  李珊  孔峰 《中国机械工程》2015,26(10):1403-1408
针对非线性主动悬架系统的控制问题,提出一种分数阶模糊控制方法。该方法采用分数阶微分信号作为模糊控制器输入,并根据悬架系统综合性能指标函数最小准则获得分数阶次。仿真结果表明:相比整数阶的模糊控制情形,即使车辆在不同车速和不同等级道路的行驶工况下,该分数阶模糊控制方法可以使得非线性悬架系统能够获得更优的控制效果,能进一步降低车身垂直振动加速度、动行程及轮胎形变,有效提高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吴昊 《机械与电子》2023,41(2):37-40
针对无法在不同环境下改变控制规则,导致对汽车控制时获得的横摆角速度、质心侧偏角、车轮转角与理想模型偏差大,车身侧倾角大,存在控制性能差的问题,提出新能源汽车主动四轮转向系统稳定性控制方法。构建了汽车横向动力学模型、垂直运动模型、运动状态方程以及路面输入模型,设计了自适应模糊控制器,将可调因子引入自适应模糊控制器中,使控制器可以适用于不同环境,完成新能源汽车主动四轮转向系统的稳定性控制。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应用后,可实现汽车主动四轮转向系统稳定性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