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黑龙江省8个典型站点60年(1956-2015)的历史气象资料,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和水量平衡模型计算了黑龙江省水稻全生育期内,两种灌溉模式下(淹水和控制灌溉)的作物需水量(ETC)及灌溉需水量,并结合气象因素的变化特征,借助Mann-Kendall检验方法分析了ETC及灌溉需水量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ETC方面,不同灌溉模式下同一站点ETC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安达和绥化站的ETC呈下降趋势,出现"蒸发悖论"现象,嫩江、尚志和孙吴站的ETC显著上升,其余各站无明显变化。灌溉需水量方面,只有尚志站点在两种灌溉模式下均显著增加,孙吴、富锦和嫩江站仅在控制灌溉模式下呈明显上升趋势,而其余站点并没有一致性规律。总体上,相对于淹水灌溉,控制灌溉模式下有效降雨量提高了20%,灌溉需水量降幅为44.9%~52.9%,有效减少了农业生产在气候变化条件下受到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水稻需水量计算公式的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和灌溉方式对稻田需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改变了水稻的耗水过程和灌溉需水。基于高邮灌区历史气象资料(1955—2013年),利用稻田水量平衡和MK检验方法,分析了不同灌溉模式下稻田耗水与灌溉需水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高邮灌区水稻全生育期积温随时间序列显著增加,而降雨量略有减少,但趋势不明显;不同灌溉模式下水稻需水量ETc和渗漏量均随时间序列缓慢增加;节水灌溉模式能有效降低稻田耗水量;节水灌溉稻田灌溉需水量随时间序列缓慢降低,而常规灌溉稻田呈增加趋势,但趋势均不明显;节水灌溉模式能够有效降低稻田灌溉需水量,提高降雨利用率。因此,节水灌溉能够有效缓解气候变化给水稻种植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变化环境下灌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对需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灌区引黄需水量,有利于为黄河管理部门编制中长期水量调度方案提供决策依据,便于协调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文章通过计算三义寨灌区主要作物理论灌溉需水量,结合灌区灌水现状推算灌区引黄灌溉净需水量,从而求得不同灌溉水利用系数时灌区引黄需水量,定量分析得出灌溉水利用系数每提高0.01灌区引黄节水量及增加的灌溉面积和粮食产量,对缓解灌区水资源危机和保障粮食核心区生产安全意义重大。建议今后从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影响因素即工程因素、自然因素、灌溉管理水平、灌溉技术水平、农艺节水技术等方面采取措施,增加投资和加强管理来提高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地下热水对方解石的侵蚀作用,应用美国联邦地质调查局开发的水化学模拟软件Phreeqc对在不同CO2分压下,不同温度、不同时间段溶液中的方解石的溶解速率进行了水化学模拟.结果表明:在开放状态下,CO2分压为10-4.5Mpa时,方解石的溶解溶解速率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小;方解石的溶解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上升.流动速度较大的地下热水CO2分压越大,温度越高对方解石的侵蚀能力越大.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对南京主要作物需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Mann-Kendall方法计算南京1951—2005年的作物需水量,结合气象因素的变化趋势,分析气候变化对南京主要作物需水量的影响,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结果表明:夏作水稻、棉花和玉米的需水量减少,主要与夏季增温不明显以及降雨增加、日照时数减少和风速显著降低有关;冬小麦和油菜需水量呈增加趋势,主要因为冬春季增温趋势率最大,日照时数减少和风速的下降不足以抵消气温升高和湿度降低的影响。认为温度变化会改变作物种植制度,可能带来作物总需水量的增加,因此实施节水灌溉非常必要,尤其是推行水稻蓄水控灌,可减少灌排定额,减小温室效应,降低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地统计学的变异函数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控制灌溉水稻需水量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利用地统计学的克里格内插法结合定积分对控制灌溉水稻的需水量进行了估测。以往野外调查时经常采取增大采样点数目,以及在内业计算时采取求平均值的方式,而没有考虑与需水量异质性关系密切的取样点位置的信息,从而导致所得结果可能不能真实反映需水量的现状。采用地统计学的方法设置采样点,利用采样点之间的相关性,用克里格空间插值方法进行估计,有效地克服了传统调查方法无法解决的样本不独立问题,使得调查结果更加接近总体真值。  相似文献   

8.
通过连续2年对水稻浅湿灌溉和传统淹灌2种灌溉方式的比较研究,监测稻田地表径流排水中TP、TN的排放量和COD指标,监测深层土壤及地下渗漏水中的TN、TP流失量和COD指标。分析水稻生长过程中P、N的排出量对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水稻浅湿灌溉方式,可以显著地减轻稻田水环境污染,有利于农业和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不同灌溉方式对避雨栽培葡萄需水量和产量结构的影响,本项目以巨峰葡萄为供试作物,于2014~2015年在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果园布设痕量灌溉、滴灌、软管灌溉处理,对葡萄整个生育期的土壤墒情、需水规律、作物系数、灌溉用水量等进行监测分析,研究不同灌溉方式的节水效果、水分生产率以及对葡萄产量结构和品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痕量灌溉比滴灌节水18%~25%,比软管灌溉节水34%~39%;痕量灌溉在设备运行期间日需水量比滴灌小15%~22%,比软管灌溉小24%~37%;痕量灌溉也有助于改善葡萄品质,测定结果显示,痕量灌溉下葡萄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滴灌高1.31%~3.70%,比软管灌溉高7.62%~8.13%;痕量灌溉与滴灌产量接近,但比软管灌溉增产15.6%.相比滴灌和软管灌溉,痕量灌溉用于葡萄生产,同时具有节水、增产和提高品质作用.  相似文献   

10.
CO2气体保护焊技术已大量的应用于水工钢结构施工工艺中,其具有焊接速度快、效率高、成型好和变形小的突出特点。主要介绍了CO2气体保护焊在水工钢结构施工中焊材的选用、焊接工艺、实际操作等应用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探讨极端降水对大气环流的响应规律,对区域洪涝灾害防护以及科学管理极为重要。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435个气象站点1980-2018年的日降水数据,以连续小波变换为基础,采用交叉小波变换与小波相干方法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近40年来极端降水指数以及大气环流指数的振荡周期特征及其之间在时频域中的共同特征和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极端降水指数均存在多尺度周期性震荡,这些指标的周期性震荡趋向于高时频尺度,这意味着从1980年到2018年,极端降水各个指标"增加-减少"变化更加频繁;大气环流指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均出现显著周期;大气环流指数与极端降水之间的相互影响主要体现在年际尺度上,不同时域中存在明显差异,但是EASM与PDO在高能量谱区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极端降水的影响较弱,IOD在低能量谱区对极端降水指数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2.
不同灌溉模式对水稻耗水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水稻间歇灌溉和浅水灌溉两种灌溉模式,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模式对水稻耗水特性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灌溉模式下水稻的耗水过程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现出先逐步上升,到达顶峰,然后下降的趋势.两种灌溉模式的总耗水量比较,显示间歇灌溉模式较浅水灌溉模式具有明显的节水效果.不同灌溉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其组成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种植和灌溉方式对双季稻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以及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方法】以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在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研究基地开展大田试验,设置手工栽插(HT)、机械插秧(MT)、抛秧(ST)、直播(DS)四种种植方式,淹水灌溉(FI)和间歇灌溉(II)两种灌溉方式,分析不同种植和灌溉方式对双季稻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以及秧田期、本田期NH3挥发及N2O排放的影响,提出NH3挥发和N2O排放的主要时期。【结果】结果表明:(1)与传统淹水灌溉相比,间歇灌溉下水稻产量略有增加,不同种植方式间产量差异显著,HT最高,DS最低。(2)同一种植方式下,间歇灌溉下N2O排放量较淹水灌溉增加约7.9%~16.4%,同一灌溉方式下,早稻N2O损失量大小为DS>MT>HT>ST,晚稻为DS>HT>MT>ST,早、晚稻N2O排放主要发生在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成熟期,3个生育阶段N2O损失...  相似文献   

14.
水稻实施节水灌溉对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危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在综述已有理论的基础上,对水稻实施水灌溉后,即水稻的灌溉方式产生变化后,水稻生产的投入和产出的可能变化进行了广义的分析,为以后具体的研究作出了帮助和预测。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水稻品种、育秧、移栽、密度、植保、用肥等技术措施以及基础地力相同的条件下,分别对浅湿灌溉、湿润灌溉、和常规灌溉3种灌溉技术进行试验研究,并分别将浅湿灌溉、湿润灌溉、常规灌溉分3个水平,共9个处理,3次重复,共27个小区.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影响规律,分别对生长发育、株高及叶面积动态变化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通过测筒蒸渗器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模式对单季水稻田间水分消耗和生长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薄露灌溉和间歇灌溉等节水灌溉模式相比常规灌溉可有效降低稻田水分消耗,控制单季水稻的营养生长,促进干物质向籽粒转移,从而增加单季水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17.
自从1961年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煤炭、石油等矿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全球气温以平均每十年递增0.2℃的速度持续上升。大坝做为形成水能的工程条件,在延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过程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中国大岗山水电站大坝和同等装机规模的火电厂为例,全面分析了大坝对大气生态系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其正面影响有:(1)大坝建成后,形成了一定装机规模的水电站,其每kW·h电与火电相比,可减少CO2排放648g。(2)大坝所形成的水库改善了库区的气候条件,库面以上植物吸收CO2的能力显著增强。负面影响有:(1)大坝工程往往规模巨大,在施工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电能、石油和建筑材料,并间接排放大量的CO2。(2)大坝形成后,库区水面以下的植物消失,植物在库底腐烂后还将产生一定数量的CO2。采用CO2的减排指标分析认为,具有发电功能的大坝工程对大气的生态效益的利远远大于弊。  相似文献   

18.
灌溉水温对高寒地区水稻的影响及增温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温是高寒地区制约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对水稻生长与水温的关系 ,灌溉水温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及各种提高灌溉水温的措施进行试验研究 ,取得了明显的增温、节水、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不同灌溉技术方案进行田间布置,进行水稻产量及干物质等指标的测定,得出湿润灌溉有利于增加每穗实粒数,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获得高产,原因在于湿润灌溉既能满足稻苗的生理需水,又能满足根系的好气习性,有利于干物质向穗部运输,促进籽粒灌浆结实,从而使构成产量的各项指标明显提高;浅湿灌溉在孕穗期有利于"源"的积累和"库...  相似文献   

20.
开展了H2O2/O3灭活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的研究。考察了H2O2和O3投加比例、过氧化氢作用效果、无机金属离子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H2O2/O3协同技术具有最佳的灭活效果,H2O2的投加不仅降低了药剂(O3)的初始浓度(投量2.0mg/L),而且缩短了灭活时间(7.0 min),达到理想的灭活效果(灭活率99.0%以上)时,H2O2/O3摩尔比为0.8;同时考察了水中常见离子对H2O2/O3灭活效果的影响,低浓度的Ca2+,Mg2+和Cu2+等二价金属离子均对灭活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一价离子Na+对灭活无明显的作用,而NO-3,HCO-3和Cl-在一定范围内抑制了H2O2/O3对隐孢子虫的灭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