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之回顾与展望张复合如果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作一回顾,可以分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第二时期,始自八十年代中期,至会仍在发展中。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第一时期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首灰较具规模的,应推1958年10月...  相似文献   

2.
张复合 《华中建筑》2002,20(3):81-84
该文从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基本认识入手,结合此项研究工作开展的三个时期,与西部大开发,与中国现代建筑创作中的“现代和传统”问题的关系以及中国近代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中国近代建筑中教学,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中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等问题简要论述,展望进入21世纪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文化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中国建筑在近代发生的重大转变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科学理性建筑观念的觉醒,先发展地区城市化趋向的突起;新的建筑适应性模式的多向选择等,并在对之进行了简要分析论述的基础上提出,这三大转变可视为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三个“纲”,抓住这三个“纲”把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继续深化下去。  相似文献   

4.
卢庆旼 《新建筑》2014,(4):86-90
对中国和韩国近代建筑史分期方案按三个层次展开比较研究。首先,分析中国与韩国近代建筑史分期研究的时限问题;其次,分析中韩两国近代建筑史分期研究过程,以及中韩两国近代建筑史分期研究方法的共同视角;最后,总结上述研究并指出,中韩近代化过程还有一点很相似,即国家间的海路、铁路等交通手段的开发引起了资本主义市场领域的扩展,构成了新的文化圈。  相似文献   

5.
张立辉 《新建筑》1999,(4):68-71
引用现代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尝试拓展建筑史研究方法并建立一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简单释了一些建筑史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建筑史"题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本学科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辨析"中国"、"近代"、"建筑史"等核心概念及其内涵的变迁,指出中国近代建筑史学科成立于1980年代中期,20多年来逐渐发展壮大,体现在研究对象和范围的扩张,及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上.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1986年以来发表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上的会议论文的统计及数据分析,从研究对象及研究者两方面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现状存在的地域性差别及不平衡性做出解读,认为研究的地域性差别和不平衡性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现阶段的必然状况,同时也是在今后的继续研究中需要加以调整的方面。  相似文献   

8.
李蓺楠 《建筑学报》2012,(10):79-82
指出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始于1940年代,1949年之后曾有短暂的发展;而当前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则开端于1986年,历经了起步、发展和深化3个阶段,在基础资料搜集、基本概念定义以及理论深化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也存在着在选题和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性,且地域性偏差明显。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25年至今仍处在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9.
王文清 《华中建筑》1989,(3):33-34,30
不久前,在由汪坦教授主持召开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上,不少代表的发言涉及到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内涵问题。关于这一问题,可分纵横两方面来论述。纵的方面,即近代建筑史的断限;横的方面,即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对象或内容。这两方面即构成了近代建筑史的时空框架。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分期与断限,一方面应该考虑中国史学界对中国社会史分期问题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应该考虑到建筑史不同于政治史的某些特点。在前一方面,建筑史学界的观点较为一致,认为把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上下断限定为1940年到1949年,这是正确的。至于近代建筑在地域上发展的不平衡性,可以在研究地方史时取不同的断限,但从整体上看,从全国看,近代建筑  相似文献   

10.
《华中建筑》2005,23(B07):70-70
2006年,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第二十个年头;2006年,将要召开的“2006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是1986年以来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第十次全国性会议,对于中国近代建筑研究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亦师 《新建筑》2013,(1):22-27
由于受到新材料的发现、整理与出版,史学新思想、新方法之输入,城市建设的实际需求三方面的影响,中国近代建筑史学科得以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应运而生.通过综述中国近代建筑史这一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回顾近20年来中国近代建筑史的教学情况,从而总结出研究与教学中所取得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并展望其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刘源  姜省 《南方建筑》2014,(6):4-11
建筑图书是传播建筑知识的媒介,近代建筑图书的出版改变了我国历史上建筑专书甚少的状况,影响了近代建筑学的发展。在回顾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指出研究近代建筑图书的必要性,梳理了近代出版的建筑图书的书目、编著者、出版时间和出版者等信息,将之整理成表,并进一步讨论了近代建筑图书出版的整体特征。论文最后通过考察图书的印次来探讨近代建筑图书的影响,分析了再版次数最多的三种图书《房屋》、《建筑构造学》和《房屋建筑学·住宅编》的作者、内容、编辑意图和读者对象等情况。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从中国三大阶梯的地理特点和近代西方建筑文化对中国的四次传播入手,构筑了中国近代建筑历史的时空框架:历述了中国近代轮船运输体系的建立与条约——租界制度及洋务运动;铁路运输体系的建立与帝国主义资本与民族资本及官方企业;公路运输体系与西北经济开发的三大经济阶梯的形成。并在对经济、文化等部类历史背景透视下概括了建筑历史在规模上、深度上及思想上的不平衡性。最后,文章在文首对以往各种史学观点的总结基础上,提出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分期意见。  相似文献   

14.
15.
柳肃  肖灿 《中外建筑》2021,(6):42-47
湖南大学是由岳麓书院改为近代学堂,再发展到现代大学.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是指校园内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的建筑,每一幢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表现出文化、思想、艺术、技术的发展和变迁,清楚地展现出由古代书院发展到现代大学的全过程,对于研究中国近一个世纪来的建筑发展演变有重要参考价值.这些建筑的设计者主要是柳士...  相似文献   

16.
基于整体结构性地认识和了解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及工业建筑建设基本历程的需要,对其发展进行历史分期尤为重要。以相关研究综述为基础,从历史分期的标准和依据、分期的方法、分期的时间跨度、分期的节点坐标等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提出了以资料史实分析为主、并借助GIS工具建立数据库验证分期方案,即针对不同研究可作略分和细分,同时概述各历史分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分期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史研究曾相继流行过几种一元的史学观点:“阶级斗争模式”;“反帝——爱国模式”;“冲击——反应模式”;“传统——现代模式”;以及“资产阶级主题”等。这些观点的共同点是把中国做为一个匀质体看待,从而忽视了广袤的中国国土上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各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之间的历史连续性和整体性出发,在既有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现行的近,现代历史分期进行反思,对贯穿其中的主要历史脉络进行审视和梳理,进而提出了整合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观点,并指出整合研究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边疆和边缘地区建筑研究的不足导致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中的大量盲区,无法形成完整的研究图景,并在理论问题上显得失语和无力。重新思考边疆边缘边界等概念,着重讨论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中边缘之所以形成的3方面原因,即地理位置、政治禁忌及思想观念造成了本领域当前研究的若干问题,而只有边缘和中心既互为背景也互为尺度,才能获得对近代建筑全貌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20.
王为 《建筑师》2020,6(6):54-62
本文采取“全球史”的基本视角,以历史学中的“长十九世纪”概念为起点,以该“分期”前后的“空间过程”为主要对象,尝试性地建立一种新的建筑通史叙事框架,并继续检视与之相应的“现代性”解释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