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提高制动安全性和稳定性,针对四轮独立制动的线控制动系统,提出了基于滑移率的制动力最优分配策略及其约束优化问题的实时求解方法,并建立了Simulink与CarSim的联合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制动力最优分配策略在不同的制动工况下始终能保证前轮滑移率大于后轮滑移率且后轮滑移率最优,既提高了汽车制动稳定性又能获得较短的制动距离。最后对最优制动力分配策略算法的实时性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算法能够满足控制的实时性要求。  相似文献   

2.
汽车联合制动系统制动力分配的优化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电涡流缓速器和汽车主制动器构成的联合制动系统中,设定了电涡流缓速器转子盘温度的限制条件,建立了联合制动系统制动力分配的优化模型,计算出制动力分配系数与道路坡度的变化曲线,拟合了两者间的指数函数关系。虚拟多坡度道路上制动过程的验证结果表明,随道路坡度变化的制动力分配系数能实现电涡流缓速器与主制动器的有机联合,使联合制动系统在长下坡道路上持续有效地工作,能充分发挥电涡流缓速器的辅助制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汽车防抱制动系统中的制动力分配控制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建友  方立群 《机械开发》1998,(2):11-14,31
主要介绍一种在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控制逻辑中采用的制动力分配控制逻辑的控制理论和控制方法。希望对从事ABS理论研究或开发的同行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汽车制动力动态分配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汽车制动过程中的制动力分配进行控制 ,提出了转向角前馈控制原则 ,并进行了模拟分析 ,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提高汽车转弯制动过程中的操纵性和稳定性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直流永磁电机驱动的线控制动系统的设计方案,并采用双闭环调节器实现了对系统的调节和整定,并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对系统进行了频率域和时间域上的仿真分析,证实了系统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制动能量回收是HEV的一个重要特性,也是HEV能实现燃油经济性和提高续驶里程的关键技术.针对目前再生制动静态分配控制策略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制动动力学和约束问题研究,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在保证车辆安全性能的条件下,提出了再生制动力和机械摩擦制动力的动态协同分配控制策略,并在汽车仿真软件advisor平台上对典型行驶循环下进行仿真分析和修正.结果表明,在这种新控制策略制动时,前轮和后轮能够充分利用地面附着系数,既可以满足制动安全性的要求又可以回收更多的制动能量.  相似文献   

7.
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技术,充分考虑车辆弯道制动时因为纵向和侧向加速度的存在而引起轮胎所受垂直载荷的变化,建立了汽车弯道行驶的八自由度整车动力学仿真模型,嵌入了ABS控制逻辑模型。对弯道制动工况下的车速、横摆角速度、转弯半径以及车轮滑移率的变化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全面准确的模拟车辆在弯道制动时的运动状况,为开发和改进ABS系统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机械传动》2013,(12):43-46
为提高电动汽车制动能量的回收,提出一种根据电机转矩特性分配电动汽车前、后轴制动力的控制策略。在提出的分配策略基础上建立了制动能量系统仿真模型,并分别在MATLAB/Simulink和AVL-Cruise环境下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电机特性制动力分配策略,能够满足制动法规的要求;与传统按I曲线分配前、后轴制动力的控制策略相比,能更充分地利用电机制动力。仿真结果表明,在NEDC法规循环工况下,能量回收提高了55.6%,能量回收率提高5.3%。  相似文献   

9.
针对线控液压制动系统响应速度慢、制动轮缸控制稳定性差等问题,并结合本研究系统所具有的非线性特点,设计了适用于线控液压制动系统的模糊控制器。通过结合汽车的实际情况,在Simulink和AMESim软件中搭建了模糊控制器与线控液压制动系统的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对比相同输入信号下的两种控制算法对该系统响应特性影响。在仿真中,仿真的输入信号为阶跃信号和方波信号,通过分析得出制动轮缸的压力曲线。结果表明:在同一信号下,模糊控制相较于无控制(即无任何控制算法进行控制本研究系统),响应速度提升了0.15 s左右,该控制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特性,满足系统要求。  相似文献   

10.
针对在低附着系数路面转向工况下,基于单轮制动力调节车辆横摆力矩的方法难以纠正不足或过多转向的问题,提出基于前后轮制动力分配调节横摆力矩的方法,该方法根据轮胎非线性特性,分析轮胎所受地面制动力和侧向力及其产生的车辆横摆力矩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求解不同路面附着系数时前后轮地面制动力的分配比例,据此产生车辆横摆力矩来改善车辆转向特性。以某款乘用车为研究对象,利用车辆动力学仿真软件veDYNA对该方法进行双移线工况的仿真。  相似文献   

11.
电储能车辆再生制动系统制动力分配系数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XQ6103客车对电储能再生制动系统进行了分析,为了在保证车辆制动稳定性及安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再生制动系统回收制动能量,需要根据EC E法规对车辆前后轮制动力分配要求及车辆的结构参数进行设计,合理确定制动力分配系数β的变化范围,实现制动能量回收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近来混动汽车(HEV)制动能量回收的研究越来越多,当HEV中的一个电机(EM)制动而作为发电机提供的制动转矩不能满足需求时,则需要车辆提供额外的制动力矩。本文通过变速器线控降档制动技术来调整EM工作点,提高EM作为发电机的输出功率,从而提高制动能量回收效率。选配AMT的HEV作为研究平台,建立HEV动力学模型;分析AMT降档的过程和优点,提出了动态规划线控降档制动策略;最后经仿真测试表明,降档时再生制动过程的能量回收效率比没降档时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3.
基于模糊控制的电动汽车复合制动力分配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雪  胡荣强  赵武 《仪表技术》2010,(8):7-9,13
对电动汽车复合制动力分配方法进行研究,以理想制动力分配曲线和ECE法规为依据,提出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的复合制动力分配策略,建立相应的复合制动力分配模型,并采用MATLAB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与传统控制策略相比,既提高了电动汽车制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又能有效提高能量回收效率,增加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  相似文献   

14.
15.
金宇华  张庭芳  刘建春 《机械传动》2011,35(12):34-36,52
制动能量回收是混合动力汽车相对于传统燃油汽车的巨大节能优势来源之一.利用再生制动,可以将制动过程中的动能转化为电能储存到电池当中,以备驱动时使用,提高整车的能量利用率.深入研究了如何协调控制摩擦制动和再生制动之间的分配比例,在保证制动稳定性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回收制动能量,并对ADVISOR中再生制动控制策略模块进行二次...  相似文献   

16.
线控转向车辆转向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线控转向系统的数学模型,对前轮转角采用基于理想变传动比的前馈控制和期望横摆角速度反馈控制的动态校正控制算法,从而确定合适的前轮转角,实现前轮主动转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驾驶员负担。通过对两种附着系数路面进行仿真研究,可以得出采用该控制策略可以缩短车辆的反应时间,减小质心侧偏角稳态值及超调量,使线控转向车辆转向更加平稳,提高抗干扰性,改善车辆的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恒速下坡汽车联合制动系统制动力的模糊分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汽车联合制动系统的概念,建立了汽车下坡的动力学模型和主制动器与电涡流缓速器的热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汽车联合制动系统制动力的模糊分配器,根据电涡流缓速器转子盘和主制动器的温度,将制动力在缓速器和主制动器之间进行动态分配。实际车辆在不同初始工况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联合制动系统比缓速器或主制动器单独作用时,能有效减轻缓速器转子盘和主制动器的温度负荷,证明了设计的模糊分配器能达到“控制制动装置温度上升,以保证制动效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以最大地面制动力为控制目标参数,根据车轮在制动过程中所受力的关系建立车轮的数学模型,从而通过控制已知物理量得到电机的输出转矩,并利用仿真实验得到各种路况参数。与传统的以最佳滑移率为控制参数相比较,以最大地面制动力为控制目标参数的汽车制动效果更好,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工业车辆线控制动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车辆线控制动系统BBW(Brake By Wire)的基本结构及原理,对线控技术在轮式车辆全动力制动系统上的实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线控制动是汽车制动系统的发展方向,制动能量再生是汽车节约能源的重要措施,而应急制动功能一直是线控制动系统的一个难题。在对传统制动能量再生装置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控制动系统具有应急制动功能的液压储能式制动能量再生装置,并对其进行了结构设计与控制策略研究。该新型制动能量再生装置的能量存储与释放相结合,即可在汽车起步、加速时释放储存能量,也可在制动过程中直接将储存能量施加于车轮实施制动,提高了制动能量回收利用效率和车辆行驶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