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武云鹏  管继富  顾亮 《兵工学报》2011,32(2):242-246
车辆半主动悬架能够显著改善车辆行驶的平顺性和稳定性.控制算法需根据路面及车速的变化动态优化振动加速度、车轮动载,并满足悬架动挠度和阻尼系数变化范围的约束,同时对车辆载荷变化、悬架元件参数变化等引起的模型误差具有自适应能力.将广义预测控制(GPC)应用到车辆半主动悬架控制中,提出了车辆半主动悬架一种新的自适应预测控制算法...  相似文献   

2.
以某车辆二自由度磁流变半主动悬架振动模型为基础,设计了磁流变半主动悬架模糊控制器。利用Matlab/Simulink对被动悬架和半主动磁流变悬架分别进行了随机路面和阶跃输入下的动力学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模糊控制的磁流变半主动悬架对由路面不平引起的车辆振动控制效果要明显优于被动悬架,磁流变半主动悬架可有效改善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和舒适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MRF-油气阻尼器的履带车辆半主动悬挂模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战争中悬挂系统对履带车辆机动性的意义非常重大,而刚度和阻尼系数同时可调的半主动悬挂将是悬挂系统发展的方向.文章设计了由油气弹簧和叶片式磁流变阻尼器组成的半主动悬挂的结构,并分别基于平板模型阻尼器和单气室高压气缸推导了阻尼力和刚度的计算公式,分析了影响因素.结论表明新的半主动悬挂系统刚度和阻尼系数可调范围能满足在不同路面工况下车辆对减振的要求,并具有Fail-safe功能.  相似文献   

4.
履带车辆悬挂系统磁流变阻尼振动控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进秋  陆念力 《兵工学报》2006,27(6):965-969
在建立履带式车辆悬挂系统两自由度运动微分方程的基础上,采用LQR控制算法仿真分析了某型履带车辆悬挂系统在实测六条不同路面激励输入下,全闭环反馈对整车振动的控制效果;结合Hrovat限界最优半主动控制算法和车辆悬挂系统振动的半主动控制策略,仿真分析了磁流变阻尼器对整车振动的控制效果,并与LQR控制结果作了比较;通过对比半主动控制力跟踪主动控制力的情况,分析了磁流变半主动控制能够很好地逼近主动控制的原因;得出了采用磁流变阻尼器实现履带车辆悬挂系统半主动振动控制的技术途径是可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孙露  王国平  芮雪 《兵工自动化》2016,35(12):56-59
针对提高特种车辆行驶舒适性对减小由路面引起的特种车辆振动的急需,建立特种车辆天棚阻尼半主动控制策略.基于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分别建立1/2特种车辆被动控制和半主动控制悬架系统动力学模型;采用天棚阻尼控制策略建立基于簧载质量速度的半主动悬架负反馈控制方法,分别在频域与时域内进行响应特性分析,并与振动被动控制方法进行计算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改善特种车辆振动情况,对特种车辆车体质心加速度、动行程和车轮质心动行程的振动控制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6.
基于2自由度汽车悬架模型,研究减振器阻尼对车辆行驶平顺性的影响,进而确定相对阻尼系数.根据系统微分方程,用Simulink建立了零均值白噪声路面速度谱输入的非线性悬架系统模型,通过多次循环仿真得到系统响应量的时域信号.分别计算各平顺性指标,并绘制其曲面图,可以观测压缩行程和复原行程阻尼对平顺性的影响,从而确定合适的减振器阻尼.  相似文献   

7.
履带式车辆半主动悬挂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履带式车辆1/2车8自由度平顺性控制建模过程中,利用增广变换的方法消去状态方程中路面高度输入的微分项,建立了半主动悬挂系统的标准状态方程数学模型;通过仿真分析车体质心加速度指标的幅频特性、功率谱密度特性、脉冲响应特性,并与理论计算或实测数据比较,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在时域上模拟典型路面激励系统,通过比较被动悬挂与半主动悬挂驾驶员座椅处的加速度响应,验证了模型的可控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磁流变液减振器的车辆悬挂半主动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猛  唐伟 《兵工自动化》2004,23(2):41-43
磁流变液减振器,通过线圈电流改变磁场调节磁流变液在阻尼通道中的流动,实现对减振器阻尼力的控制.车辆悬挂系统由弹性元件、导向元件和减振器组成.基于磁流变液阻尼器的车辆悬挂半主动控制,采用二自由度1/4车体模型构建控制器模型.通过二次型最优控制LQR算法,根据极值原理导出最优控制律,以确定半主动减振器驱动器控制力.仿真表明,该控制器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良好的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9.
针对带有两级串联式ISD半主动悬架的二自由度模型,选取加权函数阵整定两级串联式ISD半主动悬架系统的性能指标,应用LMI H∞控制算法设计出两级串联式ISD半主动悬架H_∞输出反馈控制器,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系统的鲁棒干扰抑制问题.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半主动悬架、两级串联式ISD被动悬架以及传统被动悬架相比,所设计两级串联式ISD半主动悬架能够有效改善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和行驶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车辆良好的行驶平顺性对减轻乘员的疲劳,降低运输过程中所受动载荷具有重要意义。对采用摇臂式悬架的三轴式车辆平顺性进行研究,根据整车参数,在Adams/View中建立车辆的整车动力学模型,并构建D级随机路面,在一定车速下对其行驶平顺性进行分析,初步验证了初始的悬架设计参数对车辆相关平顺性要求的满足情况。通过改变车辆各轴的悬架刚度和阻尼参数,分析车辆前中后三轴的刚度和阻尼的变化对整车平顺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中间轴的刚度和阻尼变化对整车平顺性影响较小,通过对比,前轴和后轴的刚度阻尼变化对整车平顺性影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1.
隐Markov模型是一种用于语音识别比较成功的统计模型,战场侦察的多目标识别是战场侦察技术传感器走向实用的关键技术之一,对传统的隐Markov模型的结构和分类器进行了改进,使其初步可以实现由背景噪声环境下的多种类目标的识别。  相似文献   

12.
燃料空气炸药武器对人员毁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冲击波超压-时间的毁伤原则和失去战斗力比率的伤亡准则,采用最小二乘法推导了冲击伤亡等级方程;利用FAE静爆试验爆炸场的实测数据拟合出爆炸场特征方程,进而预估出FAE对人员毁伤的伤亡等级范围(威力圈)。  相似文献   

13.
基于振动的内燃机转速测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内燃机的振动与转速的相互关系,利用实时的数据采集处理分析系统对内燃机的振动进行监测.实验证明,可以通过内燃机振动信号得到内燃机的转速.这种测试方法,测试精度较高,在快速检测中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源信号之间统计独立性的ICA方法的等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入了基本ICA问题的发生模型;通过对基于源信号之间统计独立性的三种基本ICA方法(极大似然法、最大信息法和最小互信息法)的推导结果的对比,得出了这三种算法是完全等价的结论;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这些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温度对聚四氟乙烯材料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惠嘉 《火工品》2006,(1):46-48
通过对聚四氟乙烯材料110根样件的实际拉伸试验,获得了11个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拉伸强度、极限名义应变和弹性模量变化数据.基于实测数据的理论分析,认为:聚四氟乙烯材料的玻璃化温度大约为100℃;当温度大于25℃时,极限名义应变几乎不受温度的影响;其弹性模量介于高弹性聚合物与金属材料之间,但更接近高弹性聚合物.  相似文献   

16.
利用ANSYS/LS-DYNA有限元分析软件,在破甲战斗部装药结构相同的条件下,改变壳体厚度,对金属射流的成型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壳体厚度对射流的速度、动能均有所影响;合理选择壳体厚度,有助于提高射流稳定性及其侵彻性能。  相似文献   

17.
以某型飞行器的惯性制导系统为应用背景,介绍了一种基于ARM的陀螺仪特性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根据嵌入式系统的体积小、性能强、功耗低等突出特点,采用结构化的程序设计、模块同步通讯、电磁兼容、抗干扰与容错等技术,构建了以ARM为核心的陀螺仪仿真系统,解决了陀螺仪控制回路复杂、信号敏感度高等难题。  相似文献   

18.
针对国内机械装备质量与可靠性不高,后期维修和保养工作量大等问题,对产品研制流程的各环节进行研究.从方案设计阶段周期安排的合理性,辅助设计工具应用方法的重要性,加工阶段设计人员的参与度,装配阶段的责任划分等方面,对国内外机械产品研制全过程开展对比分析,阐述各个环节的细节对研制成败和产品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药型罩壁厚变化率对破甲威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AUTODYN-2D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不同壁厚变化率的药型罩形成的射流进行数值模拟,选取其中典型的模型进行试验验证,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基本吻合。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和验证试验重点分析了药型罩壁厚变化率对破甲威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药型罩壁厚变化率的增大,射流头部速度和速度梯度也随之增大,射流容易出现拉断现象,不利于提高破甲威力。  相似文献   

20.
以气体引射冷却为代表的主动式热防护系统是未来先进热防护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对于改善飞行器重要区域的热环境有广泛应用前景,研究其对于流动和热环境的影响规律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典型的平板-舵结构,在超声速激波风洞中研究了主动引射冷却系统在不同喷流条件下对于模型空间流场结构和典型区域热环境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引射喷流马赫数的增大,喷流形成的弓形激波逐渐增强,与平板表面的夹角逐渐增大.模型中舵尖下方平板、舵轴前平板、舵轴前舵底面、舵前端以及舵轴迎风面的降热效果显著高于附近其他区域.当引射喷流马赫数为4时,上述各区域的降热率约为70%~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