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9,(35):80-81
加缪将"荒诞"提到了哲学的层面。作为其荒诞三部曲之一的小说《局外人》通过发生在主人公默尔索身上的事,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荒诞的世界。荒诞的来源是因为人们对世界的理想期望与世界的实际发展方向相反。同时得益于加缪行文所使用的零度写作手法,读者感受到了更强烈的荒诞。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7)
《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作,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表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人与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而言是荒诞的,而人对于荒诞世界无能为力。但本文的主人公默尔索则以他沉默的方式向荒诞的世界发出了最响亮的呐喊。人生没完没了的纠缠,是一场荒谬的表演。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2):63-69
E. L.多克托罗的小说《霍默与兰利》利用美国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及事件为蓝本,不仅表现了从镀金时代至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历史,而且细致描写了霍默与兰利两兄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运用存在主义视角解读《霍默与兰利》,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小说的荒诞书写及主人公的抗争行动。《霍默与兰利》的荒诞书写主要体现在对人物的荒诞命运、荒诞人际关系的展示上;两位主人公亦利用不同方式进行了拒斥"不诚"、恪守"本真"的坚决反抗,从而也印证了萨特和加缪的存在主义理论和小说对多克托罗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5)
《局外人》主人公莫尔索,不管是生理欲望还是思想语言,都有着强烈的自由人意识。加缪使用零度写作的手法展开故事,其语言本身和修辞手法的运用都独具匠心,零度让荒诞感更加突显。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9)
众所周知,《局外人》通过对主人公荒诞遭遇的描写表现了加缪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之荒谬性的批判,然而如果把作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即可发现《局外人》批判的不仅是当时荒诞的社会意识,更是这社会意识的助推力——媒介权威。媒介权威是媒体利用自己的信息传播手段传递新闻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主流媒体可以利用这种影响力引导社会意识,进而导致整个社会的意识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4):107-109
卡夫卡的《城堡》是对"存在"的叩问,这小小的城堡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存在的叩问。这种叩问体现在作品人物身上,是对巴纳巴斯、K先生和阿玛利亚父亲的"存在"状态的叩问。巴纳巴斯的"存在"状态是等待的荒诞,K先生的"存在"状态是寻找的荒诞,阿玛利亚父亲的"存在"状态是冤屈的荒诞。《城堡》除了揭示人物"存在"状态的荒诞外,还通过具体的情节揭示了世界存在的荒诞性。即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没有隐私的世界,一切都是透明的。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分析《城堡》,有利于更好地解读作品,为对该作品的解读提供更多的可能,同时挖掘出该作品的更多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7.
"富士康员工连环跳楼自杀事件"其实是一篇难以逾越的传世佳作.这篇小说的标题就叫《十二跳》.从文学作者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至今国内的作家,都无法望其项背.我甚至认为,连卡夫卡的《变形记》都无法与《十二跳》进行比拟.虽然它们有着同一的荒诞性,有着一样的令人屏息的惊悚.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2)
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是最重要的现代主义作家之一。卡夫卡的创作不仅深刻地反映出"现代人的困惑",反映出他们的异化、恐惧、危机、孤独的切身感受,而且以其精湛的艺术,对现代西方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他被尊奉为"现代主义文学之父"。《变形记》是卡夫卡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作者在悲哀的情绪流露中,完成对人和现实的审视。本文通过表现主义分析《变形记》中人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人的软弱和不可摆脱的悲剧命运、荒诞的真实。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5)
严格意义上的"荒诞"实际上是一个现代才有的哲学范畴。感性的自由奔放,使浪漫派成为文学史上第一个与个人存在的荒诞性正面遭遇的作家群。对理性主义的反拨以及对非理性主观体验的表现,使得浪漫主义与"荒诞"观念珠胎暗结款曲相通;而众所周知,存在主义哲学中与"荒诞"相因共生的"自由",也正是浪漫主义的核心观念。在浪漫主义之前,"荒诞"大致等同于人无力对世界做出合理解释而产生的迷惘困惑;正是循着迷惘困惑的情绪路径,浪漫主义作家兼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郭尔第一次将勒内等"世纪儿"形象中的核心要素"忧郁"进一步阐发为莫尔索等"局外人"所表征着的"荒诞"。忧郁成性的浪漫派主人公的大量存在,使得孤独、恐惧和绝望,连同厌倦、疯狂和迷醉等,成为浪漫主义时期文学表现的标志性现象;而"荒诞"则是"忧郁"中混乱的激情与痛苦的热忱冷却下来凝成的观念晶体。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4)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事件,同时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余华是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作家,他的创作不可避免的受到文革的影响,本文着重分析余华新作《兄弟》"文革"叙事的特征,主要包括荒诞暴力的集中呈现和从儿童视角看文革两个方面,并结合余华的童年经历探讨其形成如此叙事特征的原因,从而进一步认识余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