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建筑形式也出现了“国际式”,各地城市建筑千篇一律,特别是在世界文化趋同形势下,地域民族文化几乎被淹没,地域建筑创作受到冷落与排斥,营造新时代地域建筑是当代建筑师应负的责任.分析了地域建筑全球化的历史背景,阐述了新地域建筑应具备的新内涵,并探讨了当今地域建筑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立足于对促成徽州建筑木雕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论述,系统分析了明清徽州建筑木雕在雕刻部位、题材内容、雕刻技法、艺术风格等方面伴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演变,旨在探寻传统徽州建筑木雕与现代建筑创作的契合点,为现代建筑创作的突破与创新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地域建筑文化应当作为当代建筑创作的源泉,是树立全民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重要依据.金寨县燕子河镇位于皖西大别山地区,本文以该地区传统建筑为载体,从建筑文化视角对其展开分析,凝练文化元素,提取建筑符号,进行现代建筑创作实践研究.笔者通过传统建筑文化与公共建筑设计的耦合,在解读传统建筑的基础上,从传统特色、形式符号、空间功能等层面实现在新建现代建筑中践行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保护,以期提升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与自豪感,推动该地区传统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技术发展,填补皖西大别山地区传统建筑文化相关理论研究不足,并在皖西大别山地区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保护策略与实践层面展开更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探析了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的创作思想和价值取向。通过建筑室内与室外的关系、“原型”的引用和建筑与自然的对话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归纳了建筑师在创作地域建筑中的几个出发点。继而探讨其形式生成的逻辑性,对建筑形式的创作作理性的分析。最后,通过对建筑文化特征和文化内涵的探讨,来分析建筑设计语言所具有额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5.
本文联系西双版纳的建筑创作,对当地地域文化、建筑形式创作方法和建筑创作的指导思想进行了一些思考,提出了创造理想而又现实的建筑环境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国现代建筑风格雷同,千城一面现象内在原因的分析,指出新地域主义建筑创作是中国现代建筑创作的必然方向;并分析了新地域主义建筑的特征及其创作方法,指出新地域主义建筑的创作应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区别对待,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新地域主义建筑.  相似文献   

7.
将地域性元素融入现代建筑并非仅仅关注建筑的风格性、技术性、功能性,而是创造出适应当地人文、自然及社会的建筑形式,并以此体现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设计手法。本研究通过凝练地域性建筑的概念、影响因素、创作方法及表达方式,总结地域性建筑的文化与艺术内涵,并以某高校实验综合楼为例,解读其形式符号、空间体验、精神实质三个方面的地域性建筑设计手法。旨在解析地域性元素在当代建筑创作中的适应性,并通过建立空间、思想、物质与所在区域的联系,为新时代地域建筑的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消费主义是在20世纪出现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消费主义文化已经渗透到全球各个角落.从消费主义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消费主义这个文化现象对于现代建筑创作的影响,介绍了建筑形式在此影响下的大众化、时尚化及流行化的表现,并探讨了如何在消费主义浪潮的影响下进行理性的建筑创作.  相似文献   

9.
徽州建筑作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中重要的一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与传承其精髓已经成为目前众多学者致力研究的课题.本文以传承创新为宗旨,尝试探索新徽派建筑创作方法,引导新徽派建筑创作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0.
建筑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文化体系会产生不同的建筑文化体系。以江苏地区为例,立足地域文化的发展语境,探讨地域文化景观和建筑特色风貌构绘的历史过程及空间特征表达;解析基于地域自然、地域人文、地域建造技艺的建筑风貌特色,分析地域发展和文化演进的关系;以及在全球化的发展语境中把握建筑的地域风貌特征及文化精神,进而为客观地、历史地研究城市风貌特色发展面临的现实与长远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文化传承是当代地域建筑创作的重要课题。借用"文化基因"概念,将抽象文化归纳为形制基因、形式基因和符号基因3个层级要素,并与现代建筑三原则构成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六角模式框架"图,建构起"建筑文化基因传承"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结合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主校门的文化环境,主校门选取泮池形制基因、环境形式基因、拱门符号基因三要素,包含了宏观和微观、抽象和具象、传统和现代3种文化属性,体现了中华府学文化、场地环境文化和华侨大学校园文化。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初步实现了建筑创作中将抽象文化建筑化的目的,体现了建筑文化基因传承理念在实践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根据巴蜀摩崖石刻的实地调研与历史文献资料分析,详述了遗存至今的窟室建筑、龛室建筑、窟檐建筑和摩崖建筑等4种空间类型的蜀中佛教建筑.指出巴蜀不同形制的摩崖石刻建筑是蜀中佛教建筑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见证,提出巴蜀摩崖建筑所具有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文化内涵,必将丰富地域建筑文化内涵,并对现代建筑创作起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地域建筑文化的三种技术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筑是通过技术手段构筑的、人与自然的“介质”,建筑文化无法脱离开技术而独立存在.正是由于两者之间如此密切的相关性,不同的地域建筑技术才赋予了建筑文化各自鲜明的地域特征.对建筑文化地域性与建筑技术的三种表现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筑设计者应很好地利用技术基因的文化遗传特性,并通过对地域建筑技术“基因”的把握和在地域建筑设计中的“基因”埋嵌,保持建筑的地域性特征,不断发展地域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4.
沙漠戈壁传统聚落民居建筑是人类在极端自然生境条件下绝地求生、创造性发展的地域民居文化遗产典范.宗教严格、社会封闭、资源匮乏、贫穷落后,气候恶劣、建设艰难是其建筑文化发展的瓶颈,但同时也是它富含顺应性抗争、创造性发展、本土性智慧等特色的源泉.论文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新疆麻扎村为例,通过调查与分析,解读麻扎村沙漠戈壁的极端自然生境条件、宗教文化内涵、社会经济状态、历史发展脉理,展现麻扎村聚落空间形态特色,梳理麻扎村传统民居建筑遗产的基本型制、空间形态、生活关系及文化魅力,挖掘整理麻扎村民居建筑优秀的营造经验与智慧,总结在极端自然、社会、经济生境下朴素的建筑结构、材料、构造、节能等适宜性技术经验与智慧.  相似文献   

15.
建筑创作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意境,是一种升华.每种建筑文化都有自己的特性,演绎人们共享的精神世界.建筑文化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建筑文化体现出的人文精神贯穿整个国家的历史.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自1607年第一个英格兰人殖民区成功地在维吉尼亚州建立,美国的建筑,无论是有意识状态还是无意识状态,都折射出美利坚合众国自己独有的风格.本文探讨美国建筑文化,以美国建筑风格形成所经历的四个主要发展时期为主线:殖民地时期的木板条风格、殖民地风格,独立之后的罗马复兴建筑、希腊复兴建筑,近代的超高层建筑和当代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从一个侧面探究美国建筑文化的精神向度.  相似文献   

16.
对待传统建筑文化,不能以静态的观点去观察,而要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应努力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交融,在上海松江大学城的创作中,注重融入本地区的建筑文化传统,并深入发掘其作用因素与表现形式,既吸取了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精华,又富于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并以一种现代的建筑语言加以表达,蕴含文化品味,力图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7.
梅山文化是长期以来在梅山地域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山地文化。北宋以前,该地区尚处于一种自然松散的社会形态下,但由于社会政治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梅山文化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自北宋在梅山建制以后,梅山文化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随着民族交往与融合的加强,开始被汉族文化所接受和尊重。梅山文化在诸如民风、歌谣、方言、饮食、节日活动、宗教信仰等方面形成并保留了其地方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8.
文章指出建筑是历史的石册,人类文化集中的反映,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侧面和缩影.建筑的发展处在时代的变动中,在不同程度上都反映着这种、那种印记.当前应以思变、创新的意识,对建筑创作中出现的纵向承传、横向渗透、文化关联、方法更替、多向兼容问题作进一步地分析.文章从基本理论出发,结合实际例证对纵向承传、横向渗透、文化关联、方法更替、多向兼容作了分析,说明它们存在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基因以及其在建筑创作中的倾向,指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研究传统建筑细部由建造技术、自然环境而产生的特定属性,以及它受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包括哲学思想、社会伦理秩序以及社会心理和信仰等因素综合作用所表现出的形态,分析探讨了建筑细部的文化意义。同时,针对我国当前建筑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现代建筑的实例探讨了新时代细部的设计方法,力求提供一种延续传统建筑文化的途径,以促进我国建筑设计作品对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寻找建筑失落的"灵魂",正视特定情境中的社会文化对建筑生成的意义,并将其从理论认识落实到具体行动,解决当代多元文化与建筑形式风格趋同现象之间的现实矛盾,是当今建筑发展严峻和急迫的课题。论文从城市建筑的形式、风格趋同现象出发,对传统建筑生成方式提出质疑,通过回归建筑本体和意义的存在价值分析,认识到建筑师必须积极主动地以社会、文化等广泛背景为切入点进行设计,以"时间"这一全然不同的研究角度探索新思路,将社会文化"时间"作为建筑学拓展的新视野,研究建筑如何在"当代"特定社会背景和文化多元的时间维度中,营造具有不同"时间"文化意蕴的情境建筑。希望所谓的"时代精神"对建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建筑生成的过程中,为开启我国建筑创作的新思路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