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低渗透气藏整体压裂流—固耦合渗流数学模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相似文献   

2.
气藏的开发过程是一个流体渗流与地层岩石变形动态耦合的过程,尤其低渗透气田中,由于受到启动压力梯度、滑脱效应和储层应力敏感等因素的影响,气体渗流规律不再符合经典达西定律,耦合效应也较中-高渗透率气藏强.基于渗流力学、固体力学及Blot孔隙弹性理论,将岩石骨架变形引入固体连续性方程中,并综合考虑储层应力敏感、启动压力梯度及滑脱效应的影响对气体的渗流速度进行修正,建立了低渗透气藏流固耦合渗流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3.
低渗透储层流固耦合渗流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渗流力学与弹塑性力学相结合,考虑低渗透油藏渗流时启动压力梯度和低渗储层的流固耦合特性,建立起适合低渗透油藏的流固耦合流流数学模型,并给出其数值解,在黑油模型和弹塑性有限元程序的基础上,编制了计算低渗透油藏流固耦合流流的计算软件,通过数值模拟和不考虑流固耦合时的计算结果相比,从中可以看出低渗透油藏中流固耦合效应是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4.
川西低渗透气藏重复压裂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西坳陷低渗致密气藏部分压裂井由于地质条件、压裂工艺设计、压裂液体系与支撑剂的选型、施工质量等原因导致压裂达不到增产目的或者压后产量递减快。通过对川西低渗气藏压裂低效原因进行分析,阐述了影响重复压裂效果的关键技术,对川西低渗致密气藏重复压裂改造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低渗透碳酸盐岩气藏水力压裂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中磨溪气田T2I21;低渗透碳酸盐岩气藏主要靠压裂酸化进行改造,但酸液有效作用范围小,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不大,随着开采过程中地层压力下降,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还会降低,增产有效周期一般很短,经济效益不高。  相似文献   

6.
7.
低渗透气藏介质变形-渗流耦合有限元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低渗透气藏开发过程中介质变形对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及产能的影响不可忽视.综合考虑储层变形、地应力、流体渗流等因素,建立了低渗透气藏介质变形-渗流耦合模型;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并开发相应程序对耦合模型进行求解,定量研究开发过程中储层变形及其对储层物性和气藏产能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非均匀水平地应力造成近井壁区域储层变形及渗透率变化各向异性,产能评价中应综合考虑介质变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9.
低渗透砂岩气藏气体渗流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以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低渗透砂岩气藏为研究对象,对同一岩心在不同含水饱和度下的渗流机理进行了实验和理论分析,认为低渗透含水岩心气体在低速、低压下渗流先受气体滑脱效应的影响,随着压力梯度的增大,启动压力梯度作用逐渐增强;当含水率增大到20%左右时,低速、低压阶段岩心受到滑脱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的综合作用.这为低渗透气藏渗流机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致密砂岩气藏储层物性差,需要采用水平井配合多级水力压裂技术进行开发,为此,对低渗透气藏多级压裂水平井稳态产能模型进行了研究.首先,由渗流力学基本原理,建立单条裂缝水平井等效井径模型;然后,运用叠加原理,建立了耦合水平井段管流动态的多级压裂水平井稳态产能模型,在Visual Studio 2008 C#编程环境下,对模型进行了求解,获得了多级压裂水平井产量及压力分布.在此基础上,对多级压裂水平井稳态产能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缝长是影响低渗透气藏产能的主要因素,而裂缝导流能力对其影响不大.通过矿场实例,计算得到西部某气藏压裂水平井单井产能为11.357× 104 m3/d,与实测产能误差为15.7%,验证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该井在压裂施工中应尽可能提高缝长,以获得更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1.
12.
濮城油田W42、W43断块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非均质油藏,采取常规开发方案无法对其进行经济有效的开采。通过油藏地质特征、开发历程及现状分析,区块油井普遍存在四低现象(产能低、液面低、含水低、采出程度低)。从油藏压裂改造工艺研究出发,对油藏油水井相继实施压裂改造,实施油水井均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区块油藏开发指标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低渗透油层渗流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7,他引:26  
用无因次分析法对低渗透岩心的渗流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得出低渗透油层渗流规律为 :低于亚临界雷诺数时为非线性流 ,高于亚临界雷诺数时为线性流。应用边界层理论 ,从微观角度进一步研究这一特殊渗流现象 ,结果与渗流实验完全一致。根据对某低渗透油田实例的油井生产曲线模拟计算 ,分析出多孔介质、流体及开发方式对渗流过程的影响是 :渗透率越低 ,原油黏度越大 ,非线性渗流区域越大。图 3参 6  相似文献   

14.
实践表明,气藏孔隙度和渗透率等重要物性参数随气藏开发不断变化,定量描述和预测这一变化规律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由于目前尚无有效的解决办法,文章建立了气藏流-固耦合模型,其中考虑了以下因素:气藏岩石变形,地应力变化,气体渗流与岩石应变耦合,导出的控制方程中,因气藏渗流和岩石应变方程互含压力和位移项,非线性强,不能单独求解,用有限差分方法将两组方程离散成主对角占优的七对角矩阵,采用隐式迭代方法求解,通过模型对比和示例分析说明,文章所建模型可广泛用于研究气藏物性参数,应力应变,套管变形,射孔孔眼稳定性,以及气藏出砂和垮塌等工程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室内实验得到的孔隙度变化率和渗透率变化率随有效压力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介质变形的低渗透气藏数值模拟模型,并采用IMPES方法进行了求解。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否考虑介质变形,随着稳产期产能的增加,稳产期缩短,稳产期采出程度降低;但考虑介质变形与否对模拟结果有较大影响,当考虑介质变形时,井底流压下降较快,稳产期相对更短,稳产结束时的采出程度也更低。因此,对于变形介质气藏,气井的配产不能太大,否则将严重影响稳产期采出程度。  相似文献   

16.
低渗透气藏分层压裂难点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松  春兰  杨兆中 《断块油气田》2009,16(6):115-117
在目前的油气资源中,难动用储量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大,且多数都具有储层层系多、间距小及物性条件差等特点。因此,分层压裂工艺已成为此类油气藏投产、增产的主要方法。但目前分层压裂存在着改造风险性高、难度大、增产效果不明显等难题。结合川西苏码头构造的气藏地质实际,分析了A、B两口典型施工井在分层压裂中存在的问题,从地质资料分析、缝高控制、低伤害压裂液优选及分层压裂工艺设计优化等方面,提出了低渗透气藏分层改造的关键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17.
低渗透油藏的数值模拟比常规油藏更具复杂性:一是储层非均质现象严重,难以建立可靠真实的地质模型;二是大部分油井的自然产能较低,一般经压裂改造才能投产,压裂后的油藏参数尤其是渗透率会有很大的改变;三是由于泥浆漏失或水基泥浆的滤液侵入地层,导致地层污染严重,由此会引起表皮效应。低渗透油藏的这些特征对成功的油藏数模是个挑战。本文以樊124区块为例,阐述了如何利用地震、地质、测井解释成果,结合油藏的开发动态,建立低渗透油藏的油藏模型。  相似文献   

18.
一种基于核磁共振测井计算低孔低渗气层孔隙度的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发育大量的低孔低渗气藏,岩心分析结果表明,储层孔隙度为4%~8%,渗透率为0.1~1mD。对于这类低孔低渗气层,准确地计算储层孔隙度显得尤为重要。考虑到储层含气的影响,利用单一测井资料难以准确地计算储层孔隙度,本文从核磁共振测井基本原理和基于声波时差测井的岩石体积物理模型分析出发,提出了一种新的结合声波时差—核磁共振测井资料计算低孔低渗气层真实孔隙度的方法。实际资料应用表明,利用该方法计算的孔隙度与岩心分析结果吻合较好,计算结果可以真实地反映实际地层孔隙度。  相似文献   

19.
在油气田勘探与开发中,低渗透储层产能测井预测是一个关键也是一个难点。依据测井、测试和岩心实验资料,首先针对自然生产与压裂生产的不同生产措施,确定物性下限,孔隙度10%、渗透率1×10-3μm2为自然生产储层物性下限,孔隙度6%、渗透率0.1×10-3μm2为储层产能物性下限;然后根据生产情况,将产能分为自然生产、压后产气大于10 000m3/d、压后产气3 000~10 000m3/d和压后无产4个等级,总结常规测井响应特征,采用自然伽马与密度—中子视石灰岩孔隙度差值结合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建立产能分级预测模型;其次由渗流力学和毛管理论可知,压后每米无阻产气量与可动流体孔隙度呈现指数关系,利用核磁共振测井确定储层有效流动孔隙度,建立压后每米无阻产气量测井定量预测模型;最后将产能测井预测模型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某地区石盒子组低渗透天然气储层的产能预测,预测结果与测试结果符合很好,压后定量预测结果与测试结果相对误差均在10%以内。  相似文献   

20.
刘顺  何衡  张华光 《断块油气田》2011,18(4):482-485
目前,常用拟启动压力梯度方法来处理低渗透低速渗流阶段的非达西线性渗流规律,但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而动态渗透率效应模式能很好地反映低渗透油藏的渗透率及其对应的拟启动压力梯度随驱替压力梯度的变化.据此,用差分法.得到了一种新的油井压力与产量计算方法.动态渗透率效应对产量影响较大,通过与传统的达西和带启动压力梯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