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制备了聚酰胺酸包覆聚吡咯的中空材料载体,亚胺化并在其基础上复合钯纳米粒子,合成了聚酰亚胺@聚吡咯/钯中空复合材料。首先,聚吡咯包覆聚苯乙烯纳米粒子,高温煅烧后,将聚酰胺酸包覆在其煅烧后的中空材料表面,形成了聚酰胺酸包覆聚吡咯的结构;最后亚胺化并在材料表面沉积钯纳米粒子。  相似文献   

2.
聚酰胺酸合成工艺与聚酰亚胺膜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晓辉 《应用化工》2004,33(6):33-36
聚酰亚胺是一类新型高性能的聚合物材料,是由聚酰胺酸脱水环化而成,因此高分子量的聚酰胺酸是获得高性能PI的前提。探讨了聚酰胺酸合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得出了合成高分子量的聚酰胺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均苯四羧酸二酐与4,4' 二氨基二苯醚摩尔比为1.015~1.020∶1,反应温度20℃,反应时间为3h,聚酰胺酸在N 甲基 2 吡咯烷酮中的特性粘度为0.62dL/g左右。采用热转化法将聚酰胺酸脱水环化制备成均苯型聚酰亚胺膜,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红外光谱等进行了表征,其玻璃化转变温度为365~385℃,拉伸强度达192.4MPa,表明得到的聚酰亚胺膜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3.
工艺条件对合成聚酰胺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制聚酰胺酸是合成聚酰亚胺的关键。本文通过对聚酰亚胺前躯体聚酰胺酸特性黏数的测定,分析讨论加料顺序、单体配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四个因素对聚酰胺酸特性黏数的影响,确定聚酰胺酸的优化工艺条件,为制备耐高温聚酰亚胺纤维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根据碳纤维表面性质和稀土元素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采用稀土溶液(RES)表面改性方法对碳纤维进行表面改性处理,以改善聚酰亚胺/滑石粉/碳纤维(PI/talc/CF)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性能,从而有效地提高PI/talc/CF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采用RES改性方法对碳纤维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制备出具有不同界面的PI/talc/CF复合材料。以PMDA-ODA型聚酰亚胺为研究对象,在制备的聚酰胺酸中加入不同量的滑石粉和不同RES浓度处理过的碳纤维这两者的混合物,通过5℃/min匀速升温工艺得到聚酰亚胺/滑石粉碳纤维复合薄膜。对制备的复合薄膜进行各种性能测试和结构表征。研究发现,经过RES处理过的碳纤维和滑石粉可以诱导聚酰亚胺分子围绕其结晶,碳纤维和聚酰亚胺之间界面结合良好。RES表面处理提高碳纤维与PI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性能,其中RES浓度为0.3wt%的改性处理方法最有效,拉伸强度提高了9.5%。  相似文献   

5.
采用溶液缩聚合法制备了聚酰亚胺(PI)薄膜,讨论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固体质量分数等对PI性能的影响。以共聚合的方式在溶液中进行缩聚合得到聚酰胺酸(PAA),PAA经过高温酰亚胺化得到PI薄膜。结果表明: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固体质量分数的改变对PI的结构和性能均有明显的影响;在低温,反应时间为48 h,固体质量分数为20%时,合成的PI性能更优;PI薄膜在20℃及固体质量分数为10%时的结晶性能更好,热膨胀系数最低,为15.26μm/℃。  相似文献   

6.
正本发明属于高分子复合材料领域,涉及一种超声电机用磁场诱导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通过在短切碳纤维表面包覆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然后在聚酰胺酸原位合成中进行分散,在外磁场作用下碳纤维发生有序排列,再利用热亚胺化制成纤维增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本产品的  相似文献   

7.
采用聚酰胺酸成盐的方法合成了聚酰亚胺及聚酰亚胺/二氧化硅杂化薄膜,考察了三乙胺对聚酰亚胺薄膜耐水性的影响,重点研究了聚酰胺酸盐条件下,二氧化硅含量对聚酰亚胺/二氧化硅杂化薄膜的微观形态和力学性能、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在无水和有水条件下,通过聚酰胺酸盐得到的聚酰亚胺薄膜均保持了良好的力学性能.采用上述条件下制备的杂化薄膜,在较高二氧化硅含量下得到的杂化薄膜具有良好的透明性,SEM结果显示其二氧化硅粒子尺寸均为纳米级.此外,这些杂化薄膜还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  相似文献   

8.
超细碳纤维毡的制备及其形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聚酰胺酸(PAA)无纺布纤维毡,通过亚胺化工艺得到聚酰亚胺(PI)纤维毡,再以PI纤维毡为前驱体经高温碳化工艺制备PI基超细碳纤维毡,并对制得的PI基超细碳纤维毡进行了扫描电镜(SEM)形貌分析和元素分析。经SEM分析得知,随着碳化温度的升高碳纤维毡中纤维的直径逐渐减小,其分布略变窄,主要分布在200-300nm之间,当碳化温度达到1000℃时,PI基超细碳纤维毡中纤维的碳含量为96.16%。  相似文献   

9.
聚酰亚胺热处理过程中的结构化和层压板力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动态力学扭辫分析(TBA),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及热失重法(TG)研究聚酰胺酸热处理过程中结构转化,并对聚酰亚胺层压板室温、高温抗弯强度,抗冲强度作了对比。结果表明TBA法能测定聚酰胺酸热处理过程中的结构转化,包括聚酰胺酸亚胺化反应,聚酰亚胺玻璃化转化及交联分解反应等。热处理温度是影响聚酰胺酸结构转化和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于360~400℃处理后聚酰亚胺产生了不可逆反应,使玻璃化温度Tg由272℃提高到285~300℃,抗弯、抗冲强度也显著提高。进一步提高温度聚酰亚胺发生交联,分解反应其起始分解温度由419℃提高到464℃。  相似文献   

10.
聚酰胺酸的合成及其酰亚胺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均苯四酸二酐(PMDA)和4,4'-二氨基二苯醚(ODA)为单体,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合成聚酰亚胺的前驱体聚酰胺酸(PAA)。研究了溶剂体系、反应温度、时间、投料比和总固含量等因素对所得聚酰胺酸特性黏度的影响。试制了聚酰胺酸和聚酰亚胺(PI)薄膜,对其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及力学性能测试。  相似文献   

11.
采用均苯四甲酸二酐和4,4'-二胺基二苯醚合成均苯型聚酰亚胺,考察了两步法合成聚酰亚胺过程中单体摩尔比、加料顺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聚酰胺酸溶液粘度的影响,得到了中间体聚酰胺酸的最佳合成条件为,采用正加料法,单体PMDA/ODA摩尔配比为1.02∶1,反应温度为20℃,反应时间为3h,聚酰亚胺的热分解温度为594℃,玻璃化温度为247℃.  相似文献   

12.
聚酰亚胺树脂及其复合材料是耐高温,耐辐照,电气性能具有较突出优点的一种高温材料。但是由于存在溶剂毒性大,树脂溶液固体含量低,复合成型时压力温度较高,原材料成本也较高等问题限制了它的发展。本文讨论了选择乙醇—水混合溶剂,原料及原料配比及树脂合成和复合成型的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3.
无机纳米聚酰亚胺复合膜的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聚酰亚胺(PI)作为一种功能材料,已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和微电子领域。然而聚酰亚胺的耐电晕性差限制其在高温和精密状态下的应用。有机-无机纳米复合和超声辐射可提高材料的耐电晕性。笔者利用超声辐射制备无机纳米二氧化硅/聚酰亚胺复合膜。升温8h,温度至573.15K,得到平均厚度为20~30靘的膜。通过高压实验仪器检测聚酰亚胺复合膜的耐电晕性;通过红外光谱测定聚酰胺酸(PAA)转化为聚酰亚胺的亚胺化程度;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表征纳米微粒的特征,包括微粒尺寸、分布、形状和分散性。实验表明,比普通的搅拌方式,超声辐射可使聚酰亚胺膜中的纳米微粒得到更有效的分散,经过纳米二氧化硅杂化的聚酰亚胺复合膜比普通聚酰亚胺膜具有更高的耐电晕性。  相似文献   

14.
聚酰亚胺薄膜是由均苯四甲酸二酐与4,4'-二氨基二苯醚在强极性溶剂(二甲基乙酰胺)中,于低于50℃的条件下,合成高分子量的聚酰胺酸,再经高温(300~500℃)脱水酰亚胺化并加工成膜制得。1961年由美  相似文献   

15.
专利     
正一种电致驱动形状记忆聚酰亚胺的制备方法公开号:CN105542205A公开日:2016-05-04申请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摘要:一种电致驱动形状记忆聚酰亚胺(PI)的制备方法,它涉及一种PI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制备的形状记忆PI在特定应用时进行直接加热困难的问题。方法:(1)制备二胺混合溶液;(2)制备无规共聚聚酰胺酸;(3)制备含有碳纤维的无规共聚聚酰胺酸溶液;(4)热酰亚胺化,  相似文献   

16.
采用4,4′-氧双邻苯二甲酸酐(ODPA),对苯二胺(PDA)以及4,4′-二氨基二苯醚(ODA)为反应单体合成聚酰胺酸。涂覆法制备单面2层挠性覆铜板,继续高温压合得到高剥离强度的2层双面挠性覆铜板,并将聚酰胺酸热亚胺化得到聚酰亚胺薄膜。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对覆铜板及聚酰亚胺薄膜的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15MPa,230℃,20min下压合制备的2层双面挠性覆铜板,其剥离强度达到1.2kN/m,双面板之间的薄膜基本酰亚胺化,拉伸强度超过100 MPa。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聚酰亚胺材(PI)料的耐热性能,以2,6-二(对氨基苯)苯并[1,2-d;5,4-d]二噁唑为单体,采用两步法与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合成出了新型聚酰亚胺薄膜.采用红外光谱、热分析等手段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测定了聚酰亚胺的预聚体-聚酰胺酸(PAA)的特性黏度达到1.18dL/g,玻璃化温度343℃,在空气中热失重温度为626℃,表现出优异的热氧化稳定性.评价了聚酰亚胺在各种溶剂中的溶解性能,均不溶于常规的极性溶剂,甚至在浓硫酸中也不溶解.经红外光谱测定,聚酰胺酸基本转化成聚酰亚胺.  相似文献   

18.
以均苯四羧酸二元酐-4,4’-二氨基二苯醚(PMDA-ODA)型聚酰亚胺为研究对象,加入不同含量和不同长径比的表面处理之后的碳纤维(CF),采用直接法制备聚酰亚胺/碳纤维(PI/CF)复合薄膜。热酰亚胺化时采用的升温工艺条件:以5℃/min的升温速率从室温升至300℃,恒温30 min。通过各种表征手段,对比讨论碳纤维添加量和长径比对复合薄膜的影响。对制备的PI/CF复合薄膜进行偏光、红外、XRD、拉伸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碳纤维的加入可以诱导聚酰亚胺分子结晶;聚酰亚胺薄膜的聚集态结构和性能受碳纤维的添加量,长径比等的影响。随着碳纤维含量的增加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先随之增强后又减弱。因此,碳纤维含量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增强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及复合薄膜规整结晶结构的形成。碳纤维长径比越大有助于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的提高;当添加量为3%时所制备的复合薄膜的聚集态结构较为规整,结晶程度较高,拉伸性强度为96.37 MPa,弹性模量为1 949.97 MPa,断裂伸长率为5.914%。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均苯型聚酰亚胺(PI)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微电子材料,是重要的化工产品。制备时要先制成预聚体聚酰胺酸(PA),然后再加热亚胺化制成PI。为了提高PA的贮存稳定性和生产感光 1.PA的合成  相似文献   

20.
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的卷绕性能主要取决于所用树脂体系的韧性,本文对高温碳纤维复合芯导线所用树脂体系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4,4’-二氨基二苯甲烷环氧树脂可以满足碳纤维复合芯的耐高温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的安全可靠性,采用核壳结构聚合物对树脂体系进行增韧,使碳纤维复合芯的卷绕性能进一步提高。选用4,4’-二氨基二苯甲烷环氧树脂和甲基纳迪克酸酐为主体树脂,加入其他辅料和10份增韧剂所得到的配方,经过拉挤试验及综合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本实验采取的树脂配方可以满足拉挤工艺及碳纤维复合芯导线40D卷绕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