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宗义  张玉政 《金属学报》1994,30(1):B033-B038
对机械合金化制备的Al_4C_3、Al_2O_3弥散质点和SiC颗粒复合强化Al基复合材料进行了拉伸试验和断口分析,并测定了弹性模量和热膨胀系数.研究表明,在SiC_p/Al复合材料中引入弥散的Al_4C_3和Al_2O_3质点可以明显提高复合材料的室温和高温强度,随加入C含量的增加或Al粉氧化时间的加长,复合材料的强度提高.在Al_4C_3/Al复合材料的基础上加入SiC颗粒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并进一步降低其热膨胀系数.复合材料断口为大韧窝加细小韧窝的混合断口,随复合材料基体强度的增加,拉伸断口上断裂的SiC颗粒数量增多.  相似文献   

2.
采用纯Al粉、C粉和SiC颗粒进行机械合金化和热处理,经冷压实后直接进行热挤压,成功地制备了Al_4C_3、Al_2O_3弥散质点不和SiC颗粒复合强化Al复会材料.金相显微镜、透射电镜和高分辨电镜观察表明,SiC颗粒与Al基体具有较好界面结合,其在基体中分布的均匀性受基体粉末特性的影响Al_2O_3含量较低且尺寸细小,X射线衍射和透镜分析难以确定.Al_4C_3为尺寸细小(直径约0.02μm,长度约0.2μm)的棒状单晶体,与Al基体没有固定的取向关系,界面结合良好,无中间过渡层.  相似文献   

3.
弥散质点和SiC颗粒复合强化铝基复合材料蠕变形变与断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弥散质点和SiC颗粒复合强化铝基复合材料的拉伸蠕变研究表明,复合强化铝基复合材料比单纯弥散强化的基体合金的蠕变速率低2—4个数量级:复合材料和基体合金的蠕变应力指数和蠕变激活能比纯Al的大.用门槛应力的概念对蠕变数据进行分析表明、这种复合材料蠕变是由基体晶格扩散控制的  相似文献   

4.
Al2O3短纤维/SiC颗粒混杂增强铝合金复合材料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研究了Al2O3 短纤维和SiC 颗粒混杂增强铝合金复合材料在制动过程中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在制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较稳定, 磨损量较小, 与传统的制动材料铸铁相比, 复合材料的表面温升较低, 铸铁由于表面温升较高而产生了大量的裂纹。复合材料由于增强体的存在, 制动过程中表面易形成致密连续的转移膜, 该转移膜的出现保证了复合材料在制动过程中摩擦系数的稳定, 降低了复合材料的磨损量。与铸铁相比, 复合材料的密度较低, 更适用于作制动材料  相似文献   

5.
马宗义  张玉政 《金属学报》1994,30(1):B027-B032
采用纯Al粉、C粉和SiC颗粒进行械合金化和热处理,经冷压实后直接进行挤压,成功地制备了Al4C3、Al2O3弥散质点和SiC颗粒复合强化Al复合材料、金相显微镜、透射电镜和高分辨电镜观察表明,SiC颗粒与Al基体具有较好的界面结合,其在基体中分布的均匀性受基体粉末特性的影响Al2O3含量较低且尺寸细小。X射线衍射和透镜分析难以确定。Al4C3为尺寸细小(直径约0.2μm,长度约0.2μm)的棒状  相似文献   

6.
7.
(Al2O3)p和SiCp多元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Al2(SO4)3 分解反应所制备的多元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其中Al2O3 和SiC 颗粒和基体结合良好,分解的SO3 对SiCp/ Al 复合材料熔体进行精炼、除气,试样中没有发现气孔、团聚、集聚、偏析,克服了传统搅拌铸造所带来的铸造缺陷,解决了回收利用重熔过程中的吸气、精炼问题;从而为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走向实用化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几何特征对SiC颗粒增强Al基复合材料力学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三维模型分析SiC颗粒在不同形状、不同体积分数和不同尺寸时对Al基复合材料力学行为的影响,并进行拉伸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颗粒形状比颗粒尺寸和颗粒体积分数对材料的应力、应变分布及材料韧性的影响大.颗粒尖角附近有严重的应力集中现象,在外力方向上颗粒端部附近的基体上的应变也有集中现象.随颗粒角度的减小,颗粒的应力很快增大而韧性减小,材料的弹性模量有增大的趋势.随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大,颗粒的应力有减小趋势,材料的弹性模量呈增大趋势.颗粒尺寸较小时(平均尺寸为5 μm),颗粒尺寸对材料的应力及应变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9.
SiC颗粒增强Al基复合材料的动态再结晶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15%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在温度为713~773 K、应变速率为0.001~1 s-1的热变形行为,并建立热变形本构方程;同时采用Quantiment-500型自动图形分析仪测量该材料的动态再结晶晶粒尺寸。在研究中,以试验数据为基础,建立q–s和?q/?s–s曲线,从而进一步获得动态再结晶的临界应变和稳态应变,并通过试验数据的回归分析,建立动态再结晶的临界应变模型和稳态应变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所研究材料的动态再结晶图。  相似文献   

10.
SiC颗粒的加入使SiC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拥有了优异的综合性能,从而成为具有广泛使用价值的先进复合材料。本文综述了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第二相特征及其对使用性能的影响规律。特别是对近年来倍受关注的SiC颗粒形状、尺寸、体积分数、颗粒分布和界面特征等对复合材料宏、微观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1.
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讨论了用半固态搅拌铸造法制造SiCp/Al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并对所制得的复合材料进行了分析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用多层螺旋倾斜叶片搅拌棒对熔体适速搅拌,可增加SiCp的复合量,使SiCp与基体间浸润性良好,且分布较均匀。  相似文献   

12.
13.
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二维模型分析了不同外力下SiC颗粒形状及其尺寸对Al基复合材料力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形状对材料的应力和应变分布的影响很大,颗粒尖角附近的应力和外力方向上基体相应位置的应变均有严重的集中现象.随颗粒角度的减小和外力的增大,颗粒的应力和基体的应变均很快增大.颗粒尺寸较小时,对颗粒的应力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14.
利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方法成功制备了Ti3SiC2/Al2O3复合材料,用XRD及SEM对其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另外系统研究了Ti3SiC2/Al2O3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及673K时的热传导性能。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弹性模量高于理论上限模量,随着Ti3SiC2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弹性模量减小,且Ti3SiC2的加入使复合材料的热导率较Al2O3有一定的提高,673K时复合材料热导率符合“海岛-网络”模型。  相似文献   

15.
SiC/Al-4%Mg复合材料的组织特征及界面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试验观察发现,在SiC粒子增强Al-4%Mg复合材料中,绝大多数SiC粒子分布于α相的晶界,呈无规则排列,少量留在α相晶粒内。本文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SiC粒子与Al基体的界面进行了微观观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以铝粉、石墨粉和有机物聚碳硅烷(PCS)为原材料,采用预裂解及原位反应热压烧结的方法制备了Al4SiC4/C复合材料.通过XRD、SEM及力学分析等测试手段对材料的结构及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对烧结材料的XRD分析结果表明所加入原材料按设计转化为新相.但组织观察表明两相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团聚现象.Al4SiC4/C复合材料的力学行能随着Al4SiC4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7.
18.
以工业中广泛使用的85氧化铝陶瓷原料粉为原料,加入纳米碳化硅,通过控制无压埋烧制备了85Al2O3/SiC纳米复合陶瓷,研究了其表面抛光行为,讨论了纳米碳化硅对复合陶瓷表面抛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复合陶瓷表现出显著优于基体材料的表面抛光响应,在同样的磨料尺寸下,复合陶瓷能够得到更好的表面抛光质量.SEM分析表明,纳米碳化硅的加入使材料的抛光去除机制发生了改变,由大范围的深层晶粒拔出变为小尺寸的浅层去除和塑性变形.  相似文献   

19.
利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方法成功制备了Ti3SiC2/Al2O3复合材料,用XRD及SEM对其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另外系统研究了Ti3SiC2/Al2O3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及673 K时的热传导性能.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弹性模量高于理论上限模量,随着Ti3SiC2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弹性模量减小,且Ti3SiC2的加入使复合材料的热导率较Al2O3有一定的提高,673 K时复合材料热导率符合"海岛-网络"模型.  相似文献   

20.
原位Al2O3颗粒强化铝基复合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了铝熔体内的原位反应Al CuO工艺对反应诱导时间、剧烈程度及产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稀释剂Al量的增多,熔体内自曼燃反应启动越慢,剧烈程度降低,反应产物的分布朝不均匀方向变化;熔体的温度越高,反应启动得越快,越剧烈;引发剂镁粉的添加极大地缩短反应诱导时间,制备了原位AlO3颗粒强化 含不同产物Cu的铝基复合材料,SEM观察表明铸造条件下Al2O3颗粒小于0.5μm,均匀地分布在材料的各种基体相上;随着Al2O3颗粒的增多,产物Cu以网状化合物形式分布,拉伸实验显示材料的塑性很低,为降低Cu量,在原反应物中混合入SiO2粉,或采用喷射沉积快速凝固法细化组织,提高固溶量。SEM显示网状相得到了细化和均匀分布,拉伸实验表明强度和塑性有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