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伶仃洋水动力环境分析及治理策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峰俊  朱士康  王华 《人民珠江》2004,(1):11-14,27
珠江口伶仃洋四口门是珠江三角洲主要的泄洪纳潮通道,其水动力环境的变化是伶仃洋冲淤演变最直接原因,而伶仃洋的冲淤演变会关系到伶仃洋口门泄洪纳潮的能力,关系到珠江三角洲的防洪、排涝和经济发展等,根据实测资料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伶仃洋周边环境的变化原因,从河口地形的冲淤演变分析伶仃洋周边环境及其水动力环境的改变,并探讨伶仃洋河口整治策略。认为应采取输沙导流措施,减少淤积,保证口门通畅,保持伶仃洋潮流动力。  相似文献   

2.
通过综述评价,认为河口滩涂利用对水动力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滩涂围垦使得工程水域的水动力环境发生改变,迫使原有的河床稳定状态重新调整;大量的泥沙淤积导致陆域向海发展,海岸发生改变,导致潮滩失去对潮能的存储与耗散作用,改变潮汐范围;大规模的围垦也会使河口缩窄,破坏滩涂的湿地形态,导致河流的行洪能力可能降低,使周边城镇易受洪涝灾害。提出应将滩涂利用对水动力、河口岸线变化和防洪御潮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系统评价,以指导滩涂的高效利用与保护。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Mike Flood平台,建立了广东省台山市广海湾一、二维耦合水动力数学模型,分别模拟围填工程实施前后广海湾海域的潮流场,通过对比工程前后的潮流特征,分析了香港惰性拆建物料台山处置区建设对广海湾海域的影响范围及影响程度。相关成果可为围填海工程建设对广海湾水动力环境影响分析提供科学依据,可用于指导广海湾海域的管理决策。  相似文献   

4.
通过建立澳门局部物理模型,对澳门A区工程污水排放进行试验研究.针对A区工程西侧污水与外界水体交换能力差的问题,采用水动力控导治理方案,在A区工程东西两侧水道修建调节闸(自动单向拍门),使A区周边水体实现单向流动,A区东侧水体只涨不落,西侧水体只落不涨.通过对比试验发现,工程实施后A区工程水体动力增强了,达到了较好的掺混、交换、排放效果,明显减小了对拱北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椒江河口采砂活动日益频繁。采砂改变河床条件,必然对河口区水动力条件产生明显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低潮位降低,高潮位抬升,潮差和纳潮量均增大,潮流流速增加。在临海至海门河段,这种影响越往河口段上游越明显。通过研究椒江河口采砂前、后的河口水动力变化,分析影响产生的机理。  相似文献   

6.
伶仃洋为弱潮河口,潮差较小,平均潮差为0.86~1.69 m,最大潮差为2.29~3.36 m.伶仃洋潮汐动力远远强于径流动力,潮流是塑造和控制滩槽格局的主要动力因素.通过伶仃洋河口潮流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港珠澳大桥建设对伶仃洋河口潮流动力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对潮底动力环境影响的范围和强度表现为东部人工岛附近较强,西部桥区附近相对较小;近桥局部区域潮位及流场的变化比较明显,远离桥轴线5 000 m以外区域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7.
珠江河口水动力一维、二维联解的有限元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该文应用有限元联解方法计算珠江河网与河口的整个水动力。仿照四点隐式差分法在每个一维单元内部形成独立的单元方程组,改进RMA有限元软件包实现河网一维数值模拟。借鉴弹性力学年中通过固结杆件与块体的连接结点实现两构件组合计算的思路,设计了珠江河网一维、河口二维水动力联解的有限元法,通过单元矩阵的构建、合并与叠加,形成整体方程组,实现整体求解的连接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不同形态流场的模拟问题。应用研究表明:该方法合理,计算结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8.
广州港出海航道是指黄埔至桂山岛、榕树头锚地的深水航道(地理位置见图1),其是珠三角地区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为了配合广州市城市南拓发展战略的需要,实现将广州港发展为世界大港的目标,深水航道目前的规模已不能满足大泊位的要求,需进行扩宽疏浚。航道的扩宽疏浚必然引起潮流  相似文献   

9.
围垦工程建成后,改变了周边水流场的分布状态,从而对周边海区的水动力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以温州市洞头黄岙二期围涂工程为例,通过定床物理模型研究分析了工程建成后对周边海区的流速、流向等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0.
以山东某具有代表性的在建人工岛为实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人工岛附近海域的水动力模型和波浪模型,对区域径流、风生流、潮流、波浪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人工岛对河口、海岸水动力环境的影响,探究人工岛作用下河口、海岸水沙运动规律,为人工岛的规划和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珠江口伶仃洋的治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介绍珠江口伶仃洋的治理研究中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及遥感技术应用等多种途径进行工作的研究成果,从中合理地选择了较佳的治导线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2.
港珠澳大桥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横跨珠江口水域,大桥沿线大量的桥墩和海中人工岛必将对珠江口水域的水动力环境产生影响.采用平面二维潮流数学模型模拟了建桥前后珠江口水域的水动力变化和影响程度,采用非结构网格模拟桥墩和人工岛的形状,有限体积法求解水沙控制方程.模拟结果表明,大桥工程引起的水动力变化区域主要集中在东、西人工岛上下游各5 km及非通航区桥位上下游各1 km范围以内水域,对珠江口水域的水动力分布格局基本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北门江河口上游水库的修建将导致丰水期水库下泄流量有所减少,枯水期水库下泄流量有所增加,这些变化将会引起北门江河口处的咸潮上溯距离和冲淡水区域变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以北门江河口为研究区段,构建基于MIKE21的平面二维水动力模型和二维盐度扩散模型,以咸潮上溯和冲淡区为研究对象,分析河口上游修建水库后,在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径流改变的情况下,北门江河口地区咸潮上溯和冲淡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水库建设后,枯期下泄流量与天然河道中的流量相差不大,对枯期的咸潮上溯距离无显著影响;丰水年6月(汛期)建库后因为下泄流量减少幅度较大,咸潮上溯距离最大增加约1 790 m;平水年6月建库前后流量减少量少于丰水年,建库后咸潮上溯最大增加距离小于丰水年,为1 270 m。(2)水库建设后,由于汛期下泄淡水流量降低,与建库前相比,丰水年6月新英湾海域的冲淡区面积变化最大,在最低潮位时,新英湾海域中冲淡区面积占比减少17.3%。研究成果可为水利枢纽工程对河口地区咸潮上溯和冲淡区的影响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深圳河干流经过30多年的治理,防洪能力显著提高,水质环境也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河道淤积一直是困扰深圳河治理一个难题。造成深圳河中下游河段淤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深圳河河口存在一个大范围三角洲滩涂淤积区,滩涂泥沙在浅水风浪下扬动、随涨潮流上溯进入深圳河。本文在分析了深圳河河口演变历史及其成因,在分析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下阶段开展深圳河河口综合治理的建议。所得结论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吴杰  黄强平  周立 《中国水利》2009,(12):19-22
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工程在国内水利行业率先实行工程环境监察与审核制度。结合香港和内地相关法规及制度要求,在水利工程建设各个环节实施环境监察,对我国水利环境监察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珠江河口泄洪整治工程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珠江河口泄洪存在的新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提出的泄洪整治规划基本思路是全面提高口门的泄洪能力.适度调整网河分流比,降低泄洪水位,减轻网河区腹部高风险区的防洪压力,不断改善河道生态与环境和主要内涝区的排水条件。珠江河口泄洪整治总体布局是巩固磨刀门在分泄流域洪水中的主导地位,维持鸡啼门、虎跳门的排洪能力,适度加强洪奇门的排洪作用,适当调整横门、蕉门口主支汉的分流比,维持东、西潮汐通道的现状承泄洪水功能。  相似文献   

17.
灌河口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及大型整治工程的实施导致该河口海洋水文与海洋环境生态要素发生了一定的时空变化,相关研究时间跨度亦比较大。对1980年以来灌河及其邻近海域的工程环境海洋学和环境生态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归纳,并结合2007年的实测水文资料对研究区域内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潮差沿程变化、潮流流速的大小潮变化、河口锋面、整治工程导致的泥沙输移、污染物入海量及口外水环境容量、环境生态动力学、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和浮游生物的时空变化及其与口外大型整治工程的关系等多个领域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该文根据珠江河口地区已建桥梁情况,对桥梁建设后的阻水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珠江河口地区,桥梁的阻水效应与桥墩阻水比有关,阻水比越大,阻水效应越大;桥梁所在河道断面的流速越大,阻水效应就越大;同时桥梁阻水还存在叠加效应,桥梁间距越小,叠加效应越明显,但当桥梁间距超出一定范围后,其叠加效应将不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