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和泰大厦工程基坑双层密布混凝土支撑的拆除过程,阐述了支撑拆除的工艺流程,对钢管立柱桩破除、托换、换撑、拆撑、封井等工序进行了介绍,通过合理安排拆除顺序,确保了基坑安全及地下室施工的质量和顺利进展。  相似文献   

2.
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结构稳定、受力合理,在深基坑施工中应用十分广泛。作为一种临时支撑的大构件,其拆除方式直接影响安全。主要介绍"先换撑、后拆撑"的施工方法及主要的关键技术参数,该方法在工程中得到实践,并证明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
钢筋混凝土内支撑是一种常见的基坑支护类型。近年来,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建设、发展,基坑施工的规模也随之加大,大深度、大广度的基坑工程早已屡见不鲜,而传统的内支撑拆除技术由于工艺的局限性,存在一定的拖延工期、成本增加、安全隐患等问题。本文通过利用BIM技术模拟拆撑过程,合理优化拆撑方案和辅助总包单位进行施工交底,显著提高了内支撑拆除现场施工的效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中交港湾大厦深基坑支护工程,对采用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内支撑的支护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优化包括内支撑布置的竖向位置、支护桩嵌固深度及拟借鉴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的做法,将钢构柱调整为混凝土灌注桩立柱等。采用理正深基坑6.0软件进行优化前后整体稳定和抗倾覆稳定性验算,并在基坑开挖和拆撑施工过程中,对支护结构水平、竖向位移,深层水平位移、内支撑轴力、立柱竖向位移进行监测,监测结果与设计数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较吻合,既保证基坑安全又降低工程造价,可为类似基坑设计、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游颖  张泽涛  刘学刚  王君 《工业建筑》2021,51(2):106-112,129
临时支撑的提前拆除是大多数空间钢结构施工过程中必经一步,为保证拆撑过程的顺利进行,需要对拆撑方案进行理论分析、对拆除过程中的应力及变形实时监测.以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展示中心的空间曲面钢结构为实例,针对其造型奇特的特点,提出三种临时支撑拆撑方案,并进行模拟分析,包括单向逐次拆撑、由外到内拆撑及由内到外拆撑的顺序对...  相似文献   

6.
深基坑内支撑拆除时处于卸荷状态,将会引起基坑及其内支撑体系的应力突变,内支撑的拆除直接关系到基坑周边道路、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基坑的安全及地下室主体结构的工程质量。针对盘龙区新草房城中村改造项目紧邻城市主干道,周边老旧居民小区较多,距地下室边线最近的位置仅5m,基础形式为毛石条形基础或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周边地下管线复杂,深基坑支护采用全内支撑体系,支撑结构体系受力较为复杂,拆撑难度较大。以该项目深基坑内支撑拆撑为背景,分析总结了深基坑内支撑拆撑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7.
内支撑结构拆除时需考虑拆除过程中对主体结构的扰动和基坑支护安全等问题,加上地下室分区较多,各分区施工完成后,无法拆除所对应的内支撑,导致各分区无法形成连续施工,影响地下室施工工期.以罗湖区东海富汇豪庭项目深基坑内支撑拆除工程为例,运用传力板及型钢进行换撑,并通过合理的组织换撑、拆撑,保证基坑安全的前提下,确保了地下室施工的施工周期.  相似文献   

8.
深基坑内支撑结构拆除时需同时考虑拆除过程对主体结构的扰动和基坑支护安全等问题,工艺复杂,工期较长,常规的换撑、拆撑方式不能满足主体结构施工工期要求。以南山区档案服务大厦项目深基坑内支撑拆除工程为例,对深基坑内支撑拆除过程中的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通过采用内支撑分阶段拆除的施工工艺,在确保深基坑安全的同时,满足了主体结构工期要求,同时,采用机械切割方式对支撑结构分段切除,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有利于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9.
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广泛采用内支撑结构,内支撑体系在拆除时的工作状态是考验基坑安全性的一个重要阶段。论文以具体工程为例,介绍内支撑体系的布置、拆除换撑工艺,对拆除过程所监测的轴力、立柱位移等数值变化进行详细分析,对拆除过程的应力应变和位移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并指导施工的进行,是保障基坑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汤伟  郭胜娟 《重庆建筑》2021,20(3):54-56
随着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我国城市建设出现了大量的基坑工程,其中很大一部分在拥挤的城市中心,且周边环境特别复杂,而基坑工程常见的支护方式为内支撑.内支撑按支撑及施工顺序又分为顺作法及逆作法.该文结合某工程实例介绍一种新型支护方式——后拆撑法.所谓后拆撑法,就是基坑内支撑时按顺作法进行施工,但内支撑在地下室浇筑过程中不进行拆除,待地下室浇筑完成,肥槽回填过程中再行拆除.此种方法结合了内撑顺作与逆作的优点,较传统的内支撑法有较大的安全、技术、经济及时间优势,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刘福焰 《建筑施工》2022,(12):2866-2868
一般情况下,深基坑混凝土内支撑拆除前需要等支撑下部的换撑结构完全形成整体后再进行拆除。但这种常规的施工方法在场地空间狭小、基坑各分区不均衡施工且工期紧张的环境下并不适用。以深圳市龙岗区健康管理服务中心大楼工程深基坑内支撑拆换撑施工为典型案例,对拆换撑重难点进行分析,确定狭小空间条件下深基坑分区拆换撑工程的施工整体部署。综合考虑基坑支护结构拆除与后续的清理运输工作,以切割+吊装+叉车转运为应对方式,保证绿色施工,并解决场地狭小的问题,为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内支撑结构拆除时需同时考虑拆除过程对主体结构的扰动和基坑支护安全等问题,工艺复杂,工期较长,常规的换撑、拆撑拆除方式不能满足主体结构施工工期要求。为解除内支撑结构拆除对主体结构施工工期制约的问题,采用内支撑分阶段拆除施工工艺,在确保基坑安全的同时,满足了主体结构工期的要求。同时,采用机械切割方式对支撑结构分段切除,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有利于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3.
以上海徐汇滨江恒基H-2地块发展项目工程为背景,阐述了紧邻龙耀路越江隧道的深基坑混凝土支撑的拆除过程,在充分考虑拆撑对龙耀路越江隧道变形的影响因素后,采用优化拆撑、换撑施工工艺,并选用了以静力无损切割技术为主、配合人工风镐及镐头机为辅的拆除方案。基坑监测结果显示,采用静力无损切割技术相比镐头机拆除技术,减少了拆撑对基坑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可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结合广州市某超高层深基坑项目,介绍深基坑工程中的换撑及拆撑技术和施工工艺。在保证基坑支护及主体结构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周围施工环境分析和结构受力分析计算,对工程内支撑体系的换撑及拆除方案进行优化,将换撑板做法优化为换撑梁,将第一道内支撑从闷拆优化为明拆,遵循了 "先撑后拆"的原则。与原设计方案进行对比,缩短工期,节省工程造价,同时减少了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有利于周围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5.
卞正涛  韩竹青 《建筑技术》2020,51(7):791-795
以北京地铁16号线起点~北安河站区间交叉渡线段工程为依托,提出一种大断面地铁隧道拆撑及二衬结构简化施工方法,在拆除临时支撑过程中保留一部分临时支撑的骨架结构,以维持一定的承载能力,并将临时支撑与二衬施工时搭设的满堂脚手架支撑体系结合取代常规倒换撑体系,保证了拆撑及二衬施工中初衬结构体系的稳定,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作业危险性和施工成本。  相似文献   

16.
芮扬 《建筑施工》2012,34(12):1125-1127
目前国内建筑基坑支护主要采用内支撑体系,以现浇钢筋混凝土支撑为主。由于支撑体系为临时支护体系,在相应换撑工作结束后,必须拆除。天津于家堡金融区起步区超大联合基坑的支撑拆除难度较大,拆除方案的正确选择对整个工程的质量、进度有重大影响。该工程支撑采用爆破拆除,大大地提高了拆除效率,为建设工程进度提供了有力保证,也为其他相似的工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深基坑土方开挖施工完成后,在地下结构施工阶段,由于内支撑与竖钢筋、各层永久结构梁底、墙体相交处零星模板、外墙板相交处等产生冲突,故需要内支撑体系进行拆除。文章总结常见换撑拆撑技术方法要点与适用范围,结合实际工程,选取适宜换撑技术在超深基坑工程中进行内支撑拆除,对换撑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8.
文中以某开发区的工程实例为背景,探讨了深基坑中钢立柱竖向位移对内支撑构件轴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立柱底部放置钢筋混凝土大直径灌注桩,将灌注桩作为基础并深入场地土类型为软质岩石的中风化粉砂岩层16m,测量立柱的标高数值发现,柱子几乎没有明显的沉降和上浮,当柱子发生位移时,内支撑构件没有形状改变,力学性能没有受到明显影响,基坑和基础工程的施工安全可以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19.
<正>1.混凝土浇水养护时应注意楼面的障碍物和孔洞,拉移浇水用的皮管时,不得倒退行走,以防从孔洞内坠落。2.楼梯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等级标准值的70%时,方可拆除底板模板。3.模板安装过程中不得间歇,柱头、搭头、立柱顶撑、拉杆等必须安装牢固成整体后,作业人员才允许离开。4.模板拆除的顺序和方法:应按照"先支后拆、后支先拆"的顺序,先拆非承重模板,后拆承重的模板及支撑。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的传统拆撑技术和近年来新发展的拆撑技术的作业方式和特点,讨论了几种拆撑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前景,认为传统拆撑技术的特点限制了其在城市中的应用,而新技术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使得解决新拆撑技术的施工技术问题将成为拆撑技术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