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TRIP钢变形奥氏体连续冷却过程的相变及组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热/力模拟试验机研究了C-Si-Mn系TRIP钢在不同连续冷却条件下的组织变化情况,用热膨胀法绘制了动态CCT曲线,分析了冷却速度对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动态CCT曲线中,相变区域包括A→F转变区和A→B转变区,当冷却速度〉10℃/s时,有贝氏体组织生成,冷却速度对铁素体、贝氏体组织形貌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2.
采用热膨胀仪测定了C-Mn-Al系TRIP钢在不同冷速下连续冷却转变的膨胀曲线;并运用Thermo-Calc软件,进行了C-Mn-Al系TRIP钢相变的理论计算。结合金相组织观察,研究了其连续冷却转变产物的组织形态。结果表明,当冷速0.5℃/s时,组织由许多多边形先共析铁素体、少量珠光体和无碳化物贝氏体组成;冷速5℃/s时,组织为铁素体和贝氏体;冷速10℃/s时,开始出现马氏体和贝氏体的混合组织。  相似文献   

3.
热轧TRIP钢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热轧生产后经过酸洗处理可以直接用于汽车制造。采用Gleeble3500型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C-Si-Mn-Nb系热轧TRIP钢形变奥氏体在不同连续冷却条件下的组织变化情况,绘制了动态CCT曲线。通过研究不同冷速下试样组织发现,冷却速率越大,组织中未转变奥氏体含量越低。最后,依据对动态CCT曲线的分析在Gleeble3500型热模拟试验机上模拟热轧了TRIP钢。结果表明:实验钢轧后以15℃/s的低冷却速率冷却至贝氏体区等温后,残留奥氏体的含量和稳定性更高,TRIP钢力学性能优异,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达到952 MPa和30%,强塑积高达28560 MPa·%。  相似文献   

4.
设计了一种热轧型TRIP800汽车用钢,研究了其高温热塑性和热加工后的连续冷却相变行为,并对热轧后的TRIP800钢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和微观组织标定。试验结果表明:750~1050℃为试验钢的低塑性区,1100~1350℃为高塑性区。在高塑性区间,ψ值先增加后降低,在1150~1250℃温度区间具有ψ的最大值,均大于90%;热变形后,以5℃/s为临界冷速,低于此冷速时,只发生铁素体相变,高于此临界冷速后开始发生贝氏体相变,冷速增大至30℃/s后,开始发生马氏体相变;热轧后,随卷取温度的升高,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均降低,伸长率提高,在600℃的卷取温度下具有最优的综合力学性能。热轧卷取后的组织由铁素体、贝氏体和残留奥氏体组成,其中残留奥氏体存在两种形态,一是呈膜状分布在铁素体晶界或贝氏体板条间,二是呈块状分布于铁素体晶界。  相似文献   

5.
高碳硅锰系TRIP钢控制冷却热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高碳Si-Mn系(Transformation-Induced Plasticity(TRIP)钢的控冷热处理工艺(油冷至一定温度+空气炉等温)对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冷后得到了高的强度(σb=1160 ̄1530MPa)和良好的塑性(δ5=14% ̄26%)。其组织主要是板条状贝氏体和10% ̄16%的残留奥氏体。组织和性能取决于油冷后的温度(即油冷时间),空气炉中等温温度的适当波动影响不  相似文献   

6.
采用DIL805L淬火相变膨胀仪,结合光学和扫描电镜组织观察,对960 MPa级高强钢的连续冷却转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冷速在0.1~2℃/s时,室温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冷速在2~10℃/s时,组织为铁素体+贝氏体;当冷速在20~80℃/s时,获得全贝氏体组织.在连续冷却转变曲线中,高温转变区和中温转变区未...  相似文献   

7.
利用Gleeble-3500试验机对低碳硅锰TRIP钢的高温热塑性进行研究,获得了试验钢的热塑性与温度的关系。通过绘制抗拉强度、断面收缩率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得到了其低塑性温度区,即在0.01 s-1应变速率下710~950℃温度区间为第Ⅲ脆性区,试验钢的最佳开轧温度为900~1 100℃,从而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用Formastor-FII热膨胀仪进行热膨胀试验,结合显微组织观察和硬度测定,研究了1000 MPa级低碳贝氏体钢中钼元素对未变形奥氏体连续冷却相变的影响,测定了不同钼含量的试验钢的CCT曲线。结果表明,较高的钼含量降低贝氏体的析出温度,缩小贝氏体相变温度范围,并使CCT曲线向右移动。  相似文献   

9.
《铸造技术》2016,(3):427-429
通过GST760热模拟试验机,在变形与未变形的情况下得到了铌-钛微合金化钢的连续冷却相变规律。试验结果显示:在较大冷速范围内试验钢可得到贝氏体组织,而且,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大,试样中的板条状贝氏体含量逐渐增加,粒状贝氏体含量逐渐降低。同时变形有助于相变,促进奥氏体中新相的产生。将试验钢静态与动态情况下的连续冷却关系描绘成(CCT)曲线。  相似文献   

10.
陈闪闪  赵爱民  李振  唐荻 《热加工工艺》2012,41(12):151-155
采用热膨胀实验测定实验钢不同奥氏体化温度下的CCT曲线,针对CCT曲线图中铁素体和贝氏体相变区域的变化,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研究奥氏体化温度对试样室温下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奥氏体化温度越低,晶粒越细小;随奥氏体化温度的降低,铁素体和贝氏体相变受激发形核作用的影响其相变区间逐步扩大并左移;珠光体相变和马氏体相变驱动力只受合金元素在初始奥氏体内富集程度的影响,其开始转变点温度随奥氏体化温度的降低而降低。  相似文献   

11.
通过CCT曲线和实验室控轧控冷工艺试验,研究了440 MPa级船体钢的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CCT)过程的相变以及组织性能。结果表明:试验钢在较宽的冷速范围内容易得到贝氏体组织,随着终轧温度的降低,试验钢的强韧性得到提高。轧后空冷条件下,试验钢得到铁素体+珠光体组织,韧性较好,但强度富余量相对较小。轧后加速冷却,试验钢的强度得到明显提升。模拟卷取温度为550 ℃时,试验钢的强韧性相对更好。综合分析,较优的控轧控冷工艺参数为:终轧温度840 ℃,轧后冷速(20±5) ℃/s,卷取温度550~560 ℃。  相似文献   

12.
在DIL805L型淬火膨胀仪上测定了一种700 MPa级汽车大梁钢(700L)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结合金相-硬度法分析其相变规律、相变组织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试验钢的临界点Ac3=898℃,Ac1=772℃;当冷速小于0.5℃/s时,过冷奥氏体的转变产物为铁素体、珠光体和少量贝氏体;当冷速大于0.5℃/...  相似文献   

13.
冷却工艺对热轧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一种低碳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用Gleeble-3500热模拟机测定了该试验钢变形后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并对试验钢进行了控轧控冷试验,研究不同冷却工艺对试验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变形后的CCT曲线分为铁素体转变区和贝氏体转变区。试验钢热轧后经不同冷却方式都能获得铁素体贝氏体双相组织。三段式冷却方式比两段式冷却得到的铁素体体积分数减少,晶粒尺寸更小。840 ℃终轧后水冷到690 ℃,空冷8 s左右,试验钢抗拉强度达到765 MPa,伸长率为20%,综合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4.
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两种不同Nb含量的X80管线钢变形后连续冷却过程中相变行为,绘制了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分析了控轧控冷工艺以及Nb含量对X80管线钢连续冷却相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降低了铁素体转变开始温度,组织得到细化,铁素体形貌从多边形逐渐向针状转变;变形量的增加和变形温度的降低,对铁素体相变也有促进作用,并使铁素体晶粒尺寸进一步细化;Nb可推迟铁素体和珠光体转变,并显著降低铁素体开始转变温度,细化了铁素体晶粒尺寸。  相似文献   

15.
结构钢热塑性变形后冷却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过冷奥氏体转变过程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介绍了温度场、组织场、应力/应变场的数值计算。同时介绍了大应力作用下相变动力学模型研究的现状,以及过冷奥氏体转变过程数值模拟的难点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朱丽娟  吴迪  赵宪明 《轧钢》2005,22(6):9-11,19
应用传热学基本原理和有限差分法,对热轧TRIP钢轧制和冷却过程的温度场进行了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预测值与实测值符合很好;因为在未再结晶区轧制有利于铁素体形成,所以应严格控制在An和Ar1之间的缓冷时间、快速冷却时间和在贝氏体区等温温度和时间.以获得更好的TRIP效应。  相似文献   

17.
采用Formastor-FII型全自动相变仪研究了含铌热轧带钢奥氏体连续冷却过程中的相变规律,用热膨胀法结合金相法建立了含Nb和不含Nb试验钢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研究了冷却速度和合金元素Nb对组织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不含Nb钢相比,含Nb钢可以在更大的冷却速度区间得到单一的贝氏体组织;在冷却速度不断增大的条件下,奥氏体向铁素体、珠光体转变开始温度显著降低。其中,不含Nb钢中,奥氏体向铁素体、珠光体转变开始温度分别降低10 ℃左右,含Nb钢中分别降低10、20 ℃左右;合金元素Nb不仅能够抑制高温转变,还能够细化铁素体晶粒尺寸,减少铁素体体积分数,而且使针状铁素体的临界冷却速度降低,扩大针状铁素体形成的冷却速度范围,有利于针状铁素体的生成。  相似文献   

18.
谢世红  范杨  阮本龙 《轧钢》2004,21(5):15-17
针对热轧H型钢翼缘较厚、腹板较薄、空冷过程中温差大、残余应力分布不均的问题,自主研制了一种新型控制冷却装置,介绍了该冷却装置的结构、布置及良好的冷却效果,并提出了将终冷温度进一步降低至700℃的冷却装置设置方案。  相似文献   

19.
在线控制冷却技术是热轧无缝钢管领域长期以来的重点攻关方向之一。采用有限元方法和中试试验验证,开发出合理的热轧钢管控制冷却喷环结构。结合产线特点,研制出控制冷却工艺布置和工业化装备。在此基础上,开发了钢管长度方向头端、尾端和内外壁的冷却均匀化控制策略,以及提高换规格时钢管控冷命中率的动态自适应算法,进一步提高了热轧无缝钢管在线冷却过程的控温精度和温度均匀性。工业生产应用表明,上述技术及装备满足了结构管、管线管、套管的在线控温冷却和直接淬火需要,实现了高质化、短流程工业生产,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