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基本概念 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比较多,如气候、水分、养分、盐分、品种的遗传特性和管理水平等。只有当所有这些因子都充分有效的时候,水稻的生长速度和产量才能达到其潜在值。当某一生长因子处于限制状态时,它就会限制水稻的生长速度,产量就会受到限制。 灌溉时,水稻的实际产量主要由水分条件控制。描述水稻产量与需水量之间的关系称之为水分生产函数,其表达式为: Y=f(x) (1)式中x—水稻需水量  相似文献   

2.
主要研究了寒地井灌稻区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产量效应。结果表明:井灌水稻通过发展节水灌溉模式,调控田间水分,提高田间水温和土温,改善田间热环境,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效益,解决了井灌稻低温低产的顽疾。  相似文献   

3.
以前期研究建立水稻需水量估算模型、亏水条件下的修正模型、水分生产函数等模型的基础上,全省选取32个样点,利用农田水分平衡原理,进行了连续多年的逐日平衡分析,获得了基本覆盖全省范围的早稻、晚稻及一年两熟水稻逐年灌溉效益和多年平均值,为灌区改造、节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不同灌溉处理对水稻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省岔路河镇灌溉试验站水稻试验田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探求作物产量与水分的定量关系,提出适合当地实际的满足节水增产双重目标的灌溉管理模式,得出控制灌溉能够提高农田作物水分生产效率,减少了单位灌溉面积的用水量,获得了较高的作物产量和用水效益,适宜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5.
水稻控灌是根据水稻各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不同而制定的灌溉方法,水稻生育期,水分敏感期采取浅水层满足需水要求;对水分非敏感期的生育期采取湿润灌溉,控制灌水,节约用水。水稻灌水有促有控防止倒状,实现了节水增产增效,每hm^2用水量 1.5-2.0万m^3,产粮9750kg。  相似文献   

6.
通过测筒蒸渗器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模式对单季水稻田间水分消耗和生长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薄露灌溉和间歇灌溉等节水灌溉模式相比常规灌溉可有效降低稻田水分消耗,控制单季水稻的营养生长,促进干物质向籽粒转移,从而增加单季水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7.
八五七农场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是指稻苗(秧苗)本田移栽后,水稻返青后田面不再保留水层,以根层土壤水分作为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土壤水分控制上限为饱和含水率,下限则视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分别取土壤饱和含水率的60%~80%适宜组合.这是根据水稻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需求的敏感程度和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新的需水规律,在发挥水稻自身调节机能和适应能力的基础上,进行适时适量科学供水的灌水新技术.  相似文献   

8.
水分生产率指标随空间尺度变化规律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崔远来  董斌  李远华 《水利学报》2006,37(1):0045-0051
根据漳河灌区4年田间及中等尺度的水量平衡试验,以及同步的灌溉系统及灌区尺度的水量观测,结合利用遥感信息估算的灌溉系统及灌区尺度的腾发量获得不同年份不同尺度的水量平衡要素。根据实测或统计资料获得不同尺度的水稻产量资料。计算分析了各种水分生产率指标及水量消耗比例指标随不同空间尺度及不同水文年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灌溉水分生产率及毛入流量水分生产率总体上随空间尺度的增大而增大,但于某些年份在中等尺度上有降低的现象;水稻腾发量水分生产率则随时空尺度变化不大;采用节水灌溉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田间尺度的灌溉水分生产率,也促进了灌区灌溉水分生产率的整体上升,达到了真实节水;水分生产率指标受降雨及其年内分配的影响,另外,水管理措施的好坏显著影响水分生产率指标的高低。  相似文献   

9.
水稻节水灌溉机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试验观测成果,分析了水稻株高、分蘖力、叶面积以及根系生长等生理生态性状受水分胁迫作用而发生变化的内在生理变化机理,研究、探讨了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在不同程度的水分胁迫作用下,水稻各生育阶段的水分敏感指数产生差异的生理变化机理。  相似文献   

10.
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是根据水稻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需求的敏感程度和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新的需水规律,在发挥水稻自身调节机能和适应能力的基础上,进行适时适量科学供水的灌水新技术。  相似文献   

11.
非充分灌溉条件下水稻蒸发蒸腾量估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估算非充分灌溉条件下作物蒸发蒸腾量,这是目前节水灌溉工作中经常会碰到的问题。根据连续4 a的灌溉试验田间实测,获得水稻从充分灌溉到多种亏水水平的蒸发蒸腾量和田间土壤水分变化过程等资料,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了非充分灌溉条件下水稻蒸发蒸腾量估算模型。作为经验模型,与估算相对产量等模型结合运用,可获得广东省范围水稻非充分灌溉、无灌溉条件下的水分生产率、灌溉水利用效率等节水灌溉各项设计指标和评价指标。该文以梅县为例,对该模型的应用方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
不同生育阶段水分亏缺对水稻干物质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不同施氮条件下不同生育阶段水分亏缺对水稻生长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阶段水分调控后水稻生育后期干物质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分蘖后期水分亏缺处理水稻产量较对照持平略有增加,水稻生长在亏缺复水后表现出明显的补偿效应;拔节孕穗后期和抽穗开花期水分亏缺处理干物质积累显著低于对照,并且抽穗开花期水分亏缺造成了水稻产量的显著下降;较高的氮素水平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减小水分亏缺给作物造成的危害,达到以肥补水、以水调肥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考虑随机降雨时稻田高效节水灌溉制度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崔远来  袁宏源  李远华 《水利学报》1999,30(7):0040-0046
在分析水稻生育阶段水分生产函数中敏感指数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导出了敏感指数累积函数模型及分旬敏感指数值。以此为基础,将降雨视为随机变量,结合高效节水灌溉条件下稻田水量平衡的特点,充分考虑水稻实际腾发、稻田渗漏和稻田水分实际消退过程,建立了随机降雨情况下,求解稻田高效节水优化灌溉制度的随机动态规划模型。实例研究表明,模型及求解方法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4.
该论文的数据是经过5年的试验获得的,经过分析确定了适用于我国北方稻区的水稻水分生产函数模型,并依据此模型,当地降雨量,稻田的渗透量,土壤水分的上、下等参数,利用动态规划逐次渐近法,通过计算机分析计算,得出了不同水文年型,不同可供水量条件下的水稻优化灌溉制度,经1993~1994年水稻生产中的应用比常规灌溉制度增产4500~7500kg/hm2,节水2700~3000m3/hm2。  相似文献   

15.
从提高水分生产率,使水稻生产达到高产、节水、优质、高效出发,探讨了湖南省水稻综合节水灌溉技术问题,提出节水灌溉不是单一技术,而是综合技术,它包括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大方面。  相似文献   

16.
不同灌溉模式对水稻耗水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设置水稻间歇灌溉和浅水灌溉两种灌溉模式,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模式对水稻耗水特性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灌溉模式下水稻的耗水过程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现出先逐步上升,到达顶峰,然后下降的趋势.两种灌溉模式的总耗水量比较,显示间歇灌溉模式较浅水灌溉模式具有明显的节水效果.不同灌溉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其组成具有一定影响,间歇灌溉较浅水灌溉能够显著提高水稻有效穗、产量,对单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指标影响不显著.间歇灌溉较浅水灌溉在全生育期的耗水量更低,同时产量还略高,因此水分利用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
水肥耦合对水稻生长、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水稻生产中适宜的灌溉方式以及与其匹配的施氮量,以C两优华占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使用大田试验的方法,进行了水肥耦合试验。试验设灌水量和氮肥水平两个因素。以淹水灌溉的灌水量为基准,设置4个水分处理,即W1 (淹水灌溉100%)、W2 (轻度干湿交替灌溉66.7%)、W3 (中度干湿交替灌溉33.3%)和W4(雨养,灌溉0),不同水分处理灌溉频次相同,当W1水层消失时同时灌溉。设置6个氮肥梯度,0、90、135、180、225、270 kg/hm~2。对水稻生长性状、产量以及水氮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灌溉处理下,增加氮肥施用量,均能够显著增加水稻株高和叶片SPAD值;中度干湿交替灌溉,显著降低了低施氮量处理的株高,高施氮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灌水量减少对株高的影响。轻度与中度干湿交替灌溉处理下,高氮处理成熟期水稻叶片SPAD值显著降低,从而改善其贪青晚熟现象。在不同灌溉处理下,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有效穗数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雨养处理会导致水稻实粒数与结实率显著降低;不同灌溉方式下,氮肥施用量与水稻产量均呈现二次方的关系,不同水分处理下的水稻产量峰值出现时的施氮量不同,当施氮量达到135 kg/hm~2之后,继续增加施氮量,不同水分处理对水稻产量影响显著,在水分亏缺条件下继续增施氮肥会导致产量明显下降。综上所述,施氮量的多少应该与灌水量相匹配,轻度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施用180 kg/hm~2氮肥会达到较好的水肥耦合模式,可以在减少灌水量的条件下,获得了较高的产量,并且保持较高的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海林市海南灌溉试验站积极推广田间节水控制灌溉技术,不仅使农民增产增收,而且在节水的同时,促进了全市经济的稳步发展,可谓"水稻节水,八方受益"。一、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及试验概况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简称控灌,是指稻苗本田移栽后,田面保持5~25mm薄水层,在返青后的各个生育阶段田面不再建立灌溉水层,以根层土壤水分作为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土壤水分控制上限为体积饱和含水量,下限则视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分别取土壤体积饱和含水量的60%~80%适宜组合。这是根据水稻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需求的敏感程度和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新的需水规律,在发挥水稻自身调节机能和适应能力的基础上,进行适时适量科学供水的灌水新技术。  相似文献   

19.
非充分灌溉条件下稻田优化灌溉制度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在大量试验研究基础上,以水稻水分生产函数为依据,结合非充分灌溉条件下稻田水量平衡的特点,建立了非充分灌溉条件下稻田优化灌溉制度之动态规划模型,实例研究表明,模型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在5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逐步由深水灌溉向浅灌、湿润灌、控制灌等方面发展,总结推广了不同形式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安徽省六安地区水利工作者通过6年时间的研究试验、筛选,总结出适合既能节水又能增产的一种适宜水稻“浅湿间歇”灌溉的新技术,它改变了水稻长期淹灌的旧传统。并通过在金寨县灌区白塔畈乡两年的早、晚稻较大面积的推广应用,证明“浅湿间歇”灌溉,方法简便,群众易接受,增产、节水效果明显。1“浅湿间歇”灌溉技术及其要点 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的要求是不同的。“浅湿间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